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

我们同情的是孩子,而不是蔑视警察权威的­人

-

月 1 日上午,上海松江公安分局交警­支队的民警在辖区一路­段开展违法停车整治时, 遭一名怀抱儿童的违停­女性车主的抵制。 在上传到互联网并引起­强烈反响的视频中, 民警在控制该女子的过­程中没有顾及其手中怀­抱幼儿的安全,致使女子与幼儿同时倒­地,民警继续控制该女子时, 一旁哇哇大哭的幼儿得­到了路人帮助。 警察控制抗拒执法女子­但不顾及儿童安全, 引起网上舆论大范围的­不满。 松江警方于当日下午做­出回应, 宣布涉事民警已被停职­并接受警务督察部门调­查。

松江警方反应迅速, 不诿过、不拖延,正视事实、清晰定性,这样的态度应该肯定。 此事或就此尘埃落定,但我们仍 可以从事情与舆情两个­方面,与反思。

在这一事件中, 涉事女子也应是舆论批­评的对象。 她怀抱的幼儿被摔倒在­地很无辜,令人同情,但是女子本人拒绝接受­警察执法, 公众对幼儿的同情不应­自动转移到该女子身上。

视频清楚显示,该女子不仅拒不执行警­察的要求, 而且有推搡警察的动作,警察当时是向后躲的,而该女子则表现出某种­攻击性。 视频中,警察对她的劝阻是反复、持续的,而且表示了对她带着孩­子的关注,开始时警察的退让看来­与此有关。 但是该女子无视警察的­执法权威,并对警察有“街闹”的倾向,她对履行公务的警察进­行肢体推搡尤其不被法­律接受。

荣华富贵的命运,常人想要。 物极必反的哲理,智者都懂。 于是乎,戏剧性的节目就在历史­中反复演绎:那些荣华到了顶点、富贵到了极致的人,内心感受竟然是“一则以喜,一则以惧”,喜的是美梦成真,惧的是大祸临头。

智者身处荣华富贵之乡, 就算不灭族,不掉脑袋,恐惧感仍挥之不散。 晚清重臣曾国藩绝对是­个明白人, 封侯拜相之后, 他对荣华富贵始终抱有­警醒的认识。同治七年(1868 年)七月,他以武英殿大学士的身­份奉调直隶总督、北洋通商事务大臣。 十一月初四,曾国藩乘舟告别,欢送者万人空巷。 当天,他在日记中写道:“念本日送者之众,人情之厚,舟楫仪从之盛,如好花盛开,过于烂漫,凋谢之期恐即相随而至,不胜惴栗。”曾国藩一向以“花未全开月半圆”为佳境,这回却亲眼见到“好花盛开”的局面,难怪他“不胜惴栗”。

富贵怕见开花,原因何在? 此花比昙花更娇,比罂粟花更媚, 比曼陀罗花更毒, 往往结不出善果。 富贵一旦开花,伴随的多半是骄奢淫逸,招致的多半是祸患灾殃。 为了防患于未然, 在自省方面,在家教方面,有识之士都要下足苦功­夫。

说到底,荣华富贵并非祸根,其背后的骄奢淫逸才是­祸根。 古今大奸大贪暴露出诸­多 “脓疮”,病根均在酒色财气中,父奸子效,夫贪妇随,不落法网而不止,不闯大祸而不休。 要说可怕,还真是可怕。

晚清时期,万方多难,百姓劫后余生,曾国藩在任上做了许多­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, 比如赈济灾黎,建造义塾、义仓、育婴堂,修葺文庙、贡院、书院,开设书局,刻印儒家典籍,诸如此类,不惜动用自己的养廉银。 富则利济乡里,贵则泽被天下,他的做法既是明智的, 也是大有裨益的,青史牢牢地记住了他的­功德,唯有此花能结善果,亦唯有此花永不凋谢。

(摘自《解放日报》 王开林/文) 加以审视

我们一方面要严格追究­警察过激执法的责任,一方面要对蔑视警察执­法权威的行为予以谴责,舆论只有这样才是平衡­的,才有利于社会秩序和警­察执法水平的双促进。

当事件的几个层次裹在­一起,尤其需要一码归一码,掰开了审视、揉碎了评价,看到不同主体的行为逻­辑、判断不同行为的合理与­失当,更多角度思考、更多位置观察。 更重要的是,把这些复杂或者并不复­杂的行为、主张,放在法治的框架下考虑,放在公义的天平上称量,最终得出不那么简单、却更加真诚的结论。 如果比照前述比例原则,或许也可以说,舆论在评判事件之时, 同样需要有一个适当性、均衡性的考量。

(综合《人民日报》《环球时报

“巴黎烧了吗?”这是 年月 25 日, 希特勒向德军总参谋长­肖尔铁茨上将发出的责­问。肖尔铁茨没有答案。 一阵沉默后,希特勒边用拳头砸着桌­子边冲肖尔铁茨吼道:“巴黎到底烧了没有?”巴黎没有烧。 在肖尔铁茨的军人生涯­中, 这是仅有的一次违抗军­令,而且是希特勒的军令。

准备炸掉巴黎的炸药, 据说足够炸毁这个世界­上的一半桥梁。 为了彻底摧毁巴黎, 德国派出爆破专家小组,把炸药预埋在包括卢浮­宫在内的近百个地点,希特勒告诉肖尔铁茨:“巴黎决不能落入敌手, 否则那里只能是一片废­墟。”

肖尔铁茨顶住了上至希­特勒下至爆破队员的重­重压力, 始终没有发出炸毁巴黎­的命令。 他的命令只有一句:“等待下一步命令。”直至盟军的坦克冲进巴­黎,他自己成为俘虏, 他也没有下达“下一步命令”。 德国以叛国罪对他进行­了缺席审判; 而盟军同样对他进行了­审判,他被关押于战犯监狱。

如果没有二战,生于捷克的德国人奥斯­卡·辛德勒, 估计一生都是个唯利是­图的商人。 可是,当纳粹开始对犹太人实­施种族灭绝,他开始疯狂地向军官们­行贿,甚至将自己多年积攒的­钻石都拿出来送礼; 为尽可能地多救一些犹­太人,他花掉了自己所有的钱———波兰

有一次,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来­到西南交通大学, 为千名学生奉上了近 2 小时的演讲。 结束后,工作人员上前引导 他 退场。 走了几步,吴敬琏突然转身又退了­回去。 这一举动令全场的观众­都不解,工作人员也忙上前询问 , 吴敬琏摆了摆手,径直走向了演讲台,带上了自己没喝完的半­瓶矿泉水,然后才离场。

这一小节, 让人们从这位泰斗级的­大师身上, 不仅学到了经济学方面­的知识, 还深刻领悟到了节俭的­美德。 带走喝剩的半瓶水,吴敬琏的举手之劳,似乎不足挂齿,其实不然。 他在台上是传道解惑,是为人师表。如果随意丢弃半瓶水, 那就是言行不一,怎能令人信服?他不随意丢弃半瓶水的­小举动,折射出的是一种节约意­识和人文素养。 (摘自《知识窗》侯睿哲/文)

他归还诺贝尔文学奖。 还有人惋惜格拉斯为何­要说出来———没错, 那五个月的经历, 如果格拉斯自己不讲 , 永远不会有人知道; 他的形象依然高大上, 甚至算是道德完人。 可他说了, 尽管他当年才 16 岁———他选择了忏悔。

肖尔铁茨出狱后, 法国人邀请他去巴黎, 像欢迎亲人一样欢迎他 , 肖尔铁茨说: “历史绝不会宽恕毁掉巴­黎的人。” 战后, 辛德勒因散尽家财而穷­困潦倒, 直到他死, 他都是个穷人, 可他成为唯一被安葬在­耶路撒冷锡安山上的前­纳粹党人 。 君特·格拉斯 2015 年去世前, 美国大作家约翰·欧文写信给他: “对我来说, 你依然是一个英雄, 又是一个道德指南针,你作为一个作家和公民­的勇气值得效仿。”

三个德国人,用不同的方式诠释了什­么叫做人性与良知。

(摘自《经典》 狄青/文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