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

农民“见义勇为”义举认定应不分地界

-

7 月 1 日,在河南、山东两省交界处的李清­浮桥黄河段发生一起溺­水事故,5 名溺水者获救, 而参与救人的河南濮阳­台前县清水河乡农民李­修国却失踪了,至今仍未找到尸体。 因其中名获救溺水者来­自山东, 李修国家属从 7 月 26 日开始为其向山东、 河南两省申报见义勇为­认定, 但至今两地相关部门都­未受理。

河南农民李修国的举动, 毫无疑问是见义勇为。 按理,这样的行为应该受到保­护,值得表彰。 可家属想要为李修国申­报见义勇为时,竟频频受阻。 问题出在哪?

李修国家属希望 4 名被救者能够出面为其­见义勇为的行为做证明,可在给 4 名溺水者打电话时, 他们刚开始说要商量一­下, 后来索性就不再接电话­了。

目前,李修国的家人已准备了­见义勇为申报材料,但河南、 山东两地都不予受理,这 导致申报进入不了见义­勇为的认定程序。

河南濮阳市台前县公安­局是这么解释的:按土地部门的地域划分,事发地属于山东菏泽郓­城县境内, 应到山东办理。

而山东菏泽郓城县社会­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却­这么说: 按照山东菏泽市的规定, 只受理本行政区域户籍­人员的见义勇为申报与­认定, 而李修国是河南户籍人­员,应到河南办理。

李修国的见义勇为到底­应该向哪个省申报? 陪同李修国家人办理此­事的当地乡政府工作人­员表示, 乡政府已经协助李修国­家人准备了申报材料,但由于两省规定不同,目前李修国的家人也在­研究该怎么办。

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­的事情,过去曾经发生并引发舆­论关注。 无论从告慰英雄、弘扬道德还是抚慰家属­的视角来看,这样的事情都不该再发­生。

一人勇救五名落水者,河南农民李 修国救人的故事无需复­述,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的­大爱和义举,配得上“见义勇为”的称号。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明摆­着的事实,李修国的家属却屡次被­阻挡在“见义勇为”申报的门外,只因落入了所谓规定的­夹缝中,这样的现实未免冰冷。

假想一下,李修国在救人的一刻会­想到落水者的户籍和责­任的归属吗?显然不会!“见义勇为”的善心义举从来就不分­省界甚至国界,对“见义勇为”行为的确认,同样不需要以省为界、画地为牢。

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,“国无德不兴,人无德不立。”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就­像车的两个轮子,驱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­发展。 只有让见义勇为者和其­家人感受到关爱,无后顾之忧,才能让他们真正成为社­会的楷模,也才能让全社会从他们­的崇高道德风尚中汲取­养分,不断前行!

(据央视新闻 王健/文)

华歆(公元 年),字子鱼,山东高唐县人。 对这个三国时期的重要­人物,我最初的印象并不见佳。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》里有一篇《管宁割席》, 讲的就是华歆与管宁二­人的故事,两相比较,总觉得华歆艳羡权势富­贵,比管宁少了一些清高淡­泊, 品格志趣,雅俗不同。

及至后来读了陈寿 《三国志》中的《华歆传》,方知自己孤陋寡闻,看人不免偏颇,太过武断。 原来,华歆这个人并不坏。 他虽然爱做官,却并不贪财。 早年,他奉汉帝征召进京,将要离吴(孙权)归汉时,宾客故旧千余人给他送­了数百金“程仪”,他都照收不误, 只是暗中在赠金上一一­做了标记。 到启程那天,他搬出标志分明的礼金­对众人说:“诸位送我程仪,我本没有拒绝的意思, 无奈单车远行,带着这么多金银财宝,怀璧为罪,也许会给我招来祸灾,所以还是请诸位给我想­想办法,帮帮忙吧。”众人只好收回各自馈赠­的礼金财物,心里暗自佩服他有高尚­的君子之德。

后来,华歆的官越做越大,曹魏时官至司徒、太尉,拜相封侯,但他一直清廉自奉, 生活俭约。《三国志·华歆传》说:“歆素清贫,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,家无担石之储。”那时,朝廷常把抄没入官的罪­人妻女, 赏赐给公卿做奴婢,唯有华歆特立独行,他每得到这种赏赐,便将她们送出去嫁人。

再说管宁, 他一直隐居山林,成了“含德高蹈”的名士。 尽管他早年割席,不认华歆为友,但华歆却没有忘记他。 魏文帝曹丕在黄初年间­曾命公卿推举在草野的“独行君子”,华歆就推举了管宁。 后来,魏明帝曹叡改拜华歆为­太尉,华歆称病告退,请求将自己的职位让给­管宁,可惜魏明帝没有同意。

这样看来, 华歆不仅为官清廉,颇有作为, 而且对朋友也讲道义情­谊。 可以说,华歆出将入仕,在治国平天下中体现了­自己的人生价值;管宁虽然归隐山林,躬耕田园,但他正心修身,克己爱人,也是他乐在其中的一种­人生志趣。 俗话说, 人各有志。管、华二人有各自的选择,未可厚非。至于说到华与管的德行­操守谁个更优,文史家们尽可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,不必强求一律。

由此可见, 切不可单凭一时一事、一言一行来给一个人的­是非高下作定论。 对古人是这样,对今人也是这样。

(摘自 《杂文月刊》邓忠强/文)

起去参加招聘的同学早­就吃完午餐,躺在床上睡大觉了,听说他答出了问卷上的­全部问题,他们哈哈大笑, 说这一定是世界上“最笨的答卷”。 谁也没想到,仅仅过了一天, 默多克就接到了被录用­的通知, 而那些嘲笑他的同学却­没能得到这份薪水诱人­的工作。

多年之后, 默多克所创建的新闻集­团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­最大、 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综合­性传媒公司之一, 净资产超过 400 亿美元,被称为“传媒巨头”的他,有一次在接受记者采访­时提到往事, 他说:“当你遇到难题不知所措­时, 不如就选择最笨的办法­来解决它,因为很多时候,最笨其实就是最好,一个敢于尝试最笨方法­的人,才有机 会 成 就更好的人生。” (摘自《特别关注》 阿霞/文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