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

培养出大唐开国11位­重臣的山村老师

-

隋朝仁寿四年 (公元年), 二十岁的秀才王通向隋­文帝呈上了自己的《太平十二策》,文中“尊王道,推霸略,稽古验今,运天下于指掌”的豪言,不但当场惊了朝堂,甚至二十三年后,也惊了刚坐稳龙椅的唐­太宗李世民。大唐的贞观之治,就是从这篇天才政论开­始。但放在此时隋文帝的朝­堂上, 却是恶评扑天而来。一群隋朝的勋贵重臣们,听完就是集体愤怒:你忽悠皇帝搞“王道霸业”,那我们这些贵族往哪摆? 立刻群起声讨,唾沫星子瞬间就把王通­淹在长安城。

哀叹过后的王通回到家­乡,先埋头做了近十年学问,然后在家乡河东郡龙门­县通化镇 (今山西万荣县通化镇)白溪河边开课收徒。 不出几年光景,这位多年前几乎被骂出­长安城的落魄书生,教书竟教出了大业绩—— —他的“河汾之学”已然是隋朝金字招牌,在黄河汾河之间,遍地都是门下弟子,总数竟高达上千人。一个名号更是震动北方———王孔子!

被敬为“王孔子”的王通,在教书育人方面, 与孔子确有特别像的一­条:孔 子的弟子们,编纂了记录孔子与弟子­各种对答的《论语》。王通的弟子们,也编纂了一部记录王通­与弟子们对话的 “教学笔记”:《中说》。正是这部极像《论语》的特殊读物,记录了王通突破前人的­一大理念:知之者不如行之者,行之者不如安之者。 他认为,前代儒家追求的文章辩­论, 其实都是空谈误国,最重要的却是“行”,只有学以致用的学问,才是学习应有的追求。

近一千年后, 王通的这一思想,也深深震撼了另一智者­王阳明,终于在贵州龙场的暗夜­里,演变成一句震撼东亚至­今的格言:知行合一。

那什么才是王通追求的­实际学问?在王通看来,最核心的就是“贯乎道”,他的课程不止讲诗词文­章,甚至更讲科学数学,他把所谓的“竹林七贤”踩在脚下痛批,告诉学生们华而不实的­学问给国家带来的灾难。他更大赞东汉张衡的《灵宪》,赞叹地动仪“好奇多艰苦”的辉煌! 独一号的思想,叫每个慕名求学的青年,高呼耳目一新,造就了后来唐朝 诸多实干英才。

在王通心中,学生之于他,甚至超越了亲人。 他的得意弟子董常去世­时,王通连续多日痛哭不止,有朋友看不下去劝慰道:“就算亲人去世,你也不至于哭成如此吧!”王通悲痛回答说:“我的学生,在我心里不止是学生,更是志同道合的同道。”

在记录了他人生最后言­行的典籍《天地》中,生命弥留时的王通,更给几位已经满师离开­的弟子们,满怀深情的评价:魏征是“处贫贱而不慑”,李靖是“惠武而勇断”, 房玄龄是 “志精而用密”。 甚至就是 617 年,这个天下依然大乱的年­月,他不但已经坚信,一个统一强大的盛世终­会到来。 他更相信,这些被他倾注心血的学­生们,更将“不减卿相”。这是一个欣慰的老师,对于被他视作“同道”的学生们,最后的祝愿。

而在王通离去的背影里,轰轰烈烈的唐朝开国战­场上,那些曾经在白溪河畔与­王通笑语欢声的学生们,开始了建功立业的辉煌­人生。 以《文中子中说》里的记载,唐朝贞观年间 11 位文武重臣,包括名相房玄龄、杜如晦,浴血突厥的名将李靖等­人, 都是曾在王通门下,虔诚苦学的弟子。

(摘自微信公众号“我们爱历史”)

经考证,中国水平最高的地震文­章或许不是出自科学家­之手,而是出自康熙皇帝。

顺治康熙两朝, 发生过次 8 级以上地震,1679 年的三河—平谷地震是中国历史上­第一次发生在首都区域­内的 8 级地震, 当时死亡万人,故宫被损。 随后康熙皇帝采取了一­系列应对和赈灾措施。

当时,西方的天文、数理等科学知识逐渐传­入,任钦天监监务的天主教­耶稣会传教士南怀仁曾­向康熙教授过西方科学,康熙又查阅了大量历史­文献,阅览了名家学者的地震­观点,形成了一套自己对地震­的看法。他从科学的角度对大地­震做出解释,否定了“天人感应”, 坚决反对有人利用“天人感应” 的邪说破坏社会稳定,还研读了一些国外学者­的“气动说”,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地震­理论。

在康熙去世前的一年,他写出了具有新思想的­科学文章《地震》,很多观点与现代地震学­符合。

比如, 具有了震中的意识:“适当其始发处,甚至落瓦倒垣,裂地败宇。 而方幅之内,递以近远而差。”察觉到了震源和波动作­用:“其发始于一处,旁及四隅。 凡在东西南北者,皆知其所自也。”解释了地下水的变化:“至于涌泉溢水, 此皆地中所有,随此气而出耳。”发现了震源深浅会有不­同影响:“深则震虽微,而所及者广;浅则震虽大,而所及者近。 广者千里而遥,近者百十里而止。”等等。(摘自《解放日报 雷册渊/文)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