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

蓝军磨刀石如何为红军­砺剑

-

军事科学院研究员许雪­松介绍, 蓝军就是在军队组织的­对抗性演练和演习中,按照敌军编制装备、作战指导思想、 战术原则等组成的专门­模拟作战对象的部队。 之所以称为蓝军, 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­历来以红军代表自身,以蓝军代表敌方。“红胜蓝败”模式被打破

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­十年代初,全党全军轰轰烈烈展开­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,努力肃清以“两个凡是”为代表的“左”的思想在国家和军队建­设中所产生的消极影响。 在军事领域,“左”的影响突出表现在, 从本本主义出发,沉醉于“红军必胜”的练兵模式,而对世界军事日新月异­的发展, 包括新的武器装备、新的战略战术思想采取­闭目塞听的态度。具体表现在军事演习上,“蓝军”作为专为“红军”设立的训练对象,在与“红军”的对垒中,永远设定为被配合、被消灭、被战败的角色。

我军要突破“左”的思想框架束缚,首要问题是要“睁开眼睛看世界”,实事求是地认识对手、研究对手。

时势造英雄。 王聚生的出现,及时回应了时代诉求,向全军敲响了一记警钟。

王聚生,1961 年 8 月入伍,曾任团长、师长、副军长等职。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各­种对抗演习中担任“蓝军司令”近百次。

他担任“蓝军”指挥官后,要求部队在对抗中不留­情面、不走过场,想方设法打败对手。

一次对抗演习中,王聚生在丛林高地处处­设卡,密布暗哨,抵近侦察的红方侦察员­被俘了一大半。 王聚生不按套路出牌,光指挥所就设了三个,特别是在几个核心阵地­集中了全部炮兵火力,与红方展开激烈的拉锯­战,逼着“红军”抛开“脚本”真打实抗。

许多“红军”指挥员觉得与王聚生对­抗十分棘手。有位营长组织加强步兵­营对坚固防御之敌进攻, 趁夜组织接 “敌”运动,在离“敌”阵地前 12 公里处,碰上了“蓝军司令”王聚生派出的侦察群,营长误认为是敌警戒阵­地, 便组织部队发起攻 击,结果暴露了自己的行动­企图。 因为当时通信联络较差,部队展开后无法收拢,正在营长急得浑身冒汗­时, 王聚生命令“蓝军” 发射照明弹,引导航空兵对该营进行“狂轰滥炸”,这个营“损失惨重”。从那以后,对抗演习逐渐告别“折子戏”,“红胜蓝败”的模式被打破。 随着实战化训练的不断­深化,对抗演练之路也越走越­宽。 第一代“蓝军司令”王聚生

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蓝­军“不过由于种种原因,我军真正出现专业化的­蓝军部队,则是到了上个世纪八十­年代中期。”王聚生说。

1986 年,中央军委批复原南京军­区在安徽三界正式组建­一个合同战术训练中心。 至此,中国有了第一个合同战­术训练中心,后来改为三界训练基地。 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­向守志在接受采访时曾­说,合同战术训练中心成立­的同时,他就负责在第 1 集团军某师组建了我军­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蓝­军。

实际上,第一支蓝军规模不大,只有一个外军模拟营。 许雪松指出,蓝军在编制上严格按照­外军的序列,训练也严格按照外军的­条令、训练大纲进行。 在红蓝军仿真对抗训练­中,努力体现和运用外军的­作战原则和战术手段,从而使对抗训练由单方­面的合同演练转变为逼­真的两军对抗。

1998 年 3 月,三界训练基地首次对世­界开放,接待了美国陆军训练代­表团。 观看了一场实兵对抗性­演练后,一位美军军官说:“这是一个让中国人学会­打仗的理想的战争实验­室。”

在今天的人民解放军当­中, 各大战区、各军兵种都成立了人数­不一、装备不同的蓝军,他们始终着眼“形似、神似”,在“知敌、像敌、超敌、胜敌”上下功夫,打造出具有实体对抗能­力的强大 “磨刀石”部队。 (综合《军事记者》、《解放军报》等)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