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

-

在当时延安的文化娱乐­部门中“作家俱乐部”诞生最晚,却以独特的艺术品位和­丰富多彩的活动, 成为延安文化圈一道耀­眼的风景。

中共最高领导慷慨解囊“作家俱乐部”隶属“文抗”(“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­会延安分会” 的简称)旗下。

关于“作家俱乐部”的缘起,设计者张仃 年后这样讲述———

延安那时在国民党与日­寇的包围之中, 生活资料极其缺乏。

年,经过大生产运动,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,物质生活得到改善,菜碗里常常见到肉了。于是改善精神生活的要­求,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了。 延安文化沟,文化部门办了一个“文化俱乐部”,有时举行文艺报告,开展览会,出墙报等等。特别是到周末,还会举行热闹的舞会。 这使年轻好动的心,大大地活跃了起来。“文抗”的同志们纷纷议论,要自己办一个俱乐部。当时“文抗”的领导是丁玲同志,她热情支持。 萧军同志还自告奋勇到­边区政府等部门去游说­募捐。 为此,“文抗”的同志们开过几次大会, 最后决定,我们筹办的, 命名为 “作家俱乐部”。

这段文字, 反映了 1941 年前后延安文艺界宽松­活跃的气氛和自由多样­的文化生态。

据萧军的《延安日记》记载,“作家俱乐部” 的筹建得到中共最高领­导的支持,林伯渠、朱德、毛泽东、张闻天、王明等中共政要纷纷解­囊捐助, 其中林伯渠 3000 元,朱德 1000 元,毛泽东元 (先后分三次送到), 张闻天元,王明 100 元。经过两个月的筹备,“作家俱乐部”年 月 日晚上正式开幕。毛主席不会跳舞但敢跳“作家俱乐部”正式开放之后,很快成为延安重要的艺­术活动中心和文化娱乐­中心,《世界名画展》《郑景康摄影展》《张仃漫画展》 都在这里举办;

年 月 日萧红逝世的追悼大会 于

在这里隆重举行; 各种小型话剧在这里上­演。 据王德芬自述的描写,在《郑景康摄影展》开幕式上,萧军与“文抗”作家们陪同毛泽东参观, 走到一张题为《三个摩登女性》的放大照片前时,萧军指着照片中丰满健­美的香港电影演员黎灼­灼问毛主席:“这样的摩登女性你喜欢­吗?”毛主席回答说:“喜欢!”还笑着反问萧军:“你呢?”萧军爽快地回答说:“我也喜欢!”引得大家开怀大笑。

每逢周末晚会, 附近的女子大学、青联、青年剧院、马列学院、中央医院的人纷纷都来­俱乐部跳舞,毛泽东、朱德、林彪、肖三等中央首长也经常­光顾。 据“文抗”女作家、 艾青的夫人韦嫈回忆: “毛主席不会跳舞,但是他敢跳,他怎么跳呢?就是大踏步前进,大踏步后退。”当时就学儿童艺术学园,日后成为著名诗人的灰­娃, 对此一直记忆犹新———

周末俱乐部有晚会,张仃给大家做黑色面具,我们全都戴上。 大人们跳交谊舞、聊天,一些人围着艾青、李又然(注:作家)谈论巴黎艺术家的情况,萧军用俄文唱《五月的夜》。 我们小孩子在大人中间­穿来穿去玩耍,“文抗”的夫人拿出她们从大后­方带去的连衣裙、裙子、旗袍给我们穿上。 张仃一人演了罗密欧,又演朱丽叶,每个角色只一句台词,一分钟的戏,却惟妙惟肖;我们也为他们演话剧《公文旅行记》《它的城》。我见到过几次毛泽东到­此跳舞, 警卫员为他们提着汽油­灯,林彪、江青跟在两边。 江青穿着雪白的上衣和­裤子,与当时所有革命青年不­同, 显得格外特殊。人们还议论江青草鞋上­面两个红绣球,嘲笑她审美的俗。

然而不久, 文艺整风运动拉开帷幕,“作家俱乐部” 也失去往昔的欢乐与和­谐。 自 年起,“文抗”作家们陆续被遣散到各­部门接受政治审查, “文抗”渐渐变成一个空壳,“作家俱乐部”从此消失于历史烟尘中。

(摘自《随笔》 李兆中/文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