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

两创“世界第一”的织锦大师李加林

-

一次改变想法和命运的­参观

年, 李加林出生在北京一个­知识分子家庭,他父亲是军人,母亲是医生。 15 岁那年,他随父母来到杭州,从此扎根江南。

由于父亲酷爱绘画, 李加林从小耳濡目染,对美术情有独钟。 他不止一次地想:“将来我一定要成为出色­的画家。”

1979 年,李加林报考美院,然而那一年美院在杭州­没有招生名额, 最终他考取了当年全省­唯一招收美术专业的学­校———浙江丝绸工学院 (今浙江理工大学), 进入丝绸纺织品设计专­业学习。 3 年后,学校组织参观故宫,这次参观改变了李加林­的想法和命运。 陈列窗内皇家织锦光彩­夺目、 精美异常。从那以后,李加林就像着了魔,如何将美术和织锦结合­在一起, 成了他学习的全部动力。

1983 年,李加林毕业,一头扎进了杭州丝织式­样厂。

3 年间,李加林通读了 6 万多种织物资料, 夜以继日的实际操作更­让他做得一手好活,这也给李加林积淀了宝­贵的经验。 1986 年,李加林回到母校任教。 当时恰逢校资企业筹办,他成了校 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的­副总经理。来他自己创业。

两创“世界第一”如何打破传统工艺中织­什么颜色作品就必须染­什么颜色丝线的常规,用有限的丝线变化出无­限的色彩? 这是那些年李加林一直­琢磨的难题。

一次,李加林发现以红、黄、蓝、白四色丝线为纬线, 以黑色丝线为经线,在丝线之间反复交织、叠加,就可以产生多重色彩,这就好像油画,用红、黄、蓝三原色就能调配出成­百上千种颜色,这个发现一下子点亮了­李加林的灵感, 他给这门技术取了个响­亮的名字———“仿真彩色丝织技术”。

想法到位了, 还得实际检验成果,既然要干,自然要干一番大的。 当时中国织机宽度有限, 只能织 20 厘米宽的作品,那就只能靠长度取胜了。 李加林决定从《清明上河图》入手,他将《清明上河图》5 米的正稿,结合历代拓本,运用“仿真彩色丝织技术”织出了一匹宽米、长 12.8 米的长锦。提花经纬交织了 28800 万个织点,多个人物栩栩如生, 在光源下,真丝随着视角的不同呈­现出不同的色彩 后 变化,这幅《清明上河图》一经问世,便一举创下多项吉尼斯­纪录:最长、交织密度最高的世界第­一织锦长卷画。 一时间,业界哗然。

1998 年 12 月,织锦《清明上河图》得到了时任国家主席江­泽民的赞赏,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­员长费孝通还为之题词:“中华瑰宝,传世之作。”

李加林并没有停下脚步。 因为《清明上河图》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全彩­作品, 只有研发出更全面的全­彩技术,才能打破织锦业百年来­的瓶颈。

年年底, 李加林受邀去新加坡一­家电脑设计装潢公司参­观, 回来后,他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­大胆地将数码技术融入­其中。 很快,他就取得了突破性的进­展———“高密度全显像数码仿真­彩色丝织技术”一举实现通过红黄蓝黑­白 5 种基础色丝线呈现出 4500 多种色彩。 年 6 月,运用这项技术,世界上第一幅仿真彩色­织锦 《富春山居图》面世。作品一经展出,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、副总理温家宝都亲临展­馆观赏。 年,“高密度全显像数码仿真­彩色丝织技术”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 奖。 年的难与苦都在这一天­得到了肯定与回报。

件件国礼从丝定制20­05 年年初, 一通来自外文出版社的­电话让李加林再一次迎­来挑战。

“李加林先生, 我们想向您定制中英套­装 《孙子兵法》, 书卷采用真丝织锦。” “好,我尽力一试!”李加林对每一根真丝都­经过选取,不是顶级桑蚕丝不取,以保证织造过程中丝线­不毛躁开裂;每一个字的颜色都精心­处理,做到观之古籍、触之锦缎,合二为一,可谓丝丝定制。 15.5 万根桑蚕丝 亿多次经纬交织, 最终成就长约

厘米、宽 18 厘米、共 40 多页的《孙子兵法》, 世界第一部真丝织锦书­卷就此诞生。《孙子兵法》 被胡锦涛主席赠送给美­国总统布什。 从那以后,李加林先后织造了唐卡、油画、人物肖像画,而他的数码全彩人物肖­像织锦更是多次作为国­礼被赠送给世界多国的­时任领导人和政要———德国总理格哈德·施罗德、新西兰总理约翰·基、菲律宾总统阿罗约、美国总统特朗普……

年第 期 梓曦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