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

后“创客卫星”上天记

-

少年“科技达人”岁的罗澍生长在知识分­子家庭, 妈妈是工业自动化的大­学教授,爸爸是工程师。 受父母熏陶,罗澍从小就是个“技术迷”。

高二时, 罗澍决定发明一个能随­时监测心电指标的仪器 “便携式心电监护仪”。因为外公好几次心绞痛­发作都没能及时被人发­觉。 他希望这种心电监护装­置可以在心脏病患者病­发时发出信号,使患者第一时间得到关­注。

他把手机改造为两用,平时通讯,必要时可以当作心电监­护报警。 当心电异常时,能自动发出声光信号。 这个仪器简单轻便,操作容易,在第 19 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夺得­了大赛金奖。

罗澍并没就此让步, 他很快又迷上了火箭。 不过, 做火箭模型和实验可比­电子类产品难得多也危­险得多。 因此,每次实验,罗澍都会多次确认各种­材料配比,并请爸妈帮忙检查。 即便如此,初入航天领域的他依然­经历了频繁的失败。 起初, 罗澍难免失落, 妈妈告诉他:“科学实验人来就是在失­败中总结经验的,你习惯了就好。”渐渐地,罗澍学会了享受探索研­究的过程。 化应用却越来越广。成功是个概率事件第一­颗试验卫星“KS-IQ”的研制比想象的要吃力。那时网上根本没有制作­卫星的完整方法,即使有很多人发表了关­于卫星的实验报告,也会有关键数据上做隐­藏处理。为了把电磁片连接到卫­星上,并保证在升空时不被震­碎, 罗澍他们做过不下 50 次的实验。光是涂的不同化学成分­的胶水就买了十几种, 无数次试验后, 剩下的结果就是成功。年 11 月 10 日,长征酒泉发射中心成功­发射升空, “KS-IQ”是“乘客”之一。这次发射升空不仅给整­个团队以莫大的鼓励,还是一次很好的宣传, 广州开发区决定为公司­提供研发经费, 而罗澍和他的团队研发­的下一个卫星将命名为“广州开发区 1 号”。 如果一切顺利,这颗卫星有望能够搭载 2017 年底发射升空的火箭。火箭、卫星也能 DIY,罗澍成为很多人眼中的­明星、天才。 罗澍则表示:“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­所谓‘天才’。”在他看来,成功不过是个概率问题,事情做得多了,失败次数多了,成功的概率也就大了。(综合《经济日报》、中新网等)

作为一名 90 后,有人在他这个年龄刚刚­踏出校门,有人还在校园苦读,而罗澍已组建了自己的­科研小团队,并成功造出一颗名为

,顺利完成预设任务。这是国内第一颗“创客卫星”,这一天,罗澍还不到 岁。

难免的,有人称其为“天才”“神童”,但罗澍觉得这世界没有­天才,由“玩家”到“专家”是一条惊喜和艰辛交织­的道路。 从“玩家”到“专家”年 5 月,科创论坛成立“科创航天局”,有人组织做“万户一号”的飞行实验,罗澍也报了名。“万户一号”项目以失败告终,但从失败历练中成长起­来的罗澍并没受太大打­击,相反,他的知识储

备、稳定的心态,以及组织能力都得到论­坛网友的认可。 于是 年,罗澍当选为“科创航天局”的总工程师,一年后,罗澍被正式任命为“科创航天局”第三任主席。

读大三时,在论坛好友刘虎建议下,罗澍决定成立公司,既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,也能盈利为火箭研制提­供资金支持。“广东科创航天科技有限­公司”就这样诞生了,罗澍和刘虎是公司的股­东。

刚开始,公司团队成员不到 5 个,但对火箭的热爱把他们­紧紧聚集在一起, 常工作到晚上 9 点多才意犹未尽地散去。 2015 年 8 月,在科创的年会上,罗澍和科创论坛的伙伴­们研制的火箭 (玉兔号)”成功试飞。

这次成功给了罗澍很大­的鼓励, 他开始着手进行卫星的­研制。 因为在他看来,火箭的研发纯属大家的­兴趣爱好,商业前景并不明朗,但微小卫星不同,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,卫星的成本越来越低,而商业 号固体运载火箭在罗澍­公司自主研制的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