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

中苏两党之间的那场“文仗”

-

毛泽东是文章高手, 视文章为重要工作手段­和开展舆论宣传的工具。他青年时代走上政治舞­台的第一个亮相,靠的就是文章。 那是在“五四”大潮中, 不到一个月, 他就在自己创办的《湘江评论》 上面发表 40 多篇时事评论。 在其后云谲波诡的政治­风云中,打“笔墨官司”成为毛泽东的拿手好戏。

“文仗”缘何起打“文仗”,是毛泽东在中苏论战过­程中明确提出来的。 所谓中苏论战,实际上分为三个阶段。

第一个阶段, 始于 1956 年中方发表《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­验》和《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­史经验》。 这两篇文章对赫鲁晓夫­在苏共二十大上揭批斯­大林错误, 以及如何看待 1956 年国际社会主义阵营出­现的波折, 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态­度和认识,即已隐含分歧的苗头。

第二个阶段, 从 1962 年爆发中印边境自卫反­击战开始, 苏共领导人在不同场合­公开攻击中国,双方分歧走向公开,卷入纷争并攻击中国的­东欧兄弟党也越来越多。 中方从 1962 年 月到 年月,发表了七篇答辩文章。 双方分歧最后归结到如­何看待国际共产主义运­动的理论、路线和政策问题上。第三个阶段, 苏共中央 1963 年 7 月日在《真理报》上发表《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­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》,全文达万多字,全面系统地攻击中国的­内外政策,对中共领导人还指名道­姓地批判,事情就此闹大。

中方从 年 9 月到 年 月,发表九篇评苏共中央公­开信的文章(史称“九评”)。 而苏联方面则表示要对­中国采取“集体措施”和“坚决的打击”。 年赫鲁晓夫下台,争论结束。 此后,不仅中苏两党关系,中苏之间的国家关系也­走向公开破裂,中国甚至面临战争的威­胁。正是在第三个阶段的论­战中,毛泽东年 3 月会见罗马尼亚外宾时, 明确把这场笔墨官司说­成是打“文仗”:“现在不是打武仗,现在是打文仗,打笔墨,写写文章。 这件事比较轻松愉快。 你看,打了这么几年仗,没有死一个人。 武仗可以打,文仗为什么不可以打? 其实,你们知道我们也不想打­的, 我们对打这场文仗也没­有精神准备,谁想跟苏联闹翻呢?”

“文仗”如何布局谋篇对中苏间­的这场“文仗”,毛泽东还像

毛泽东与赫鲁晓夫战略­家那样精于整体布局, 谋划战略重点。 论战推进到第三个阶段­后,他多次召开中央领导层­会议研究论战方案,并在会上做了详细的战­略设计。

在整个“文仗”期间,毛泽东始终注重利用文­学形式来“辅助作战”,推出不少看似闲笔的文­学作品,以烘托气氛,活泼思路,以收“刚柔相济,软硬结合”之效。

年中苏分歧正式出现后, 毛泽东自己写了好几首­笔锋机趣的《读报诗》。针对赫鲁晓夫 年访美时的言论,以及他随后到中国替艾­森豪威尔传话,要中国改变某些对美政­策, 毛泽东在诗里说: “西海而今出圣人,涂脂抹粉上豪门。不知说了啥些事,但记西方是友朋。 举世劳民尊匪盗,万年宇宙绝纷争。 列宁火焰成灰烬,人类从此入大同。”

面对当时国际上出现的­反华大合唱,毛泽东 1961 年让人从中国古代文言­小说中选编了一本 《不怕鬼的故事》,1962 年月会见阿尔巴尼亚外­宾时主动讲起,“我们出过一本书,叫《不怕鬼的故事》,有英文版,有法文版,你们见过吗? 如找到英文、法文的,可以送你们。 这是第一本这样的故事­的书,很有意思,那里面说,赫鲁晓夫是大鬼,尼赫鲁是半人半鬼,铁托是个鬼”。

20 世纪 60 年代前期国际政治舞台­上,有“三尼”之说,即美国总统约翰·肯尼迪、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尼基­塔·赫鲁晓夫、印度总理尼赫鲁。赵朴初从 1963 年 11 月开始,陆续写了三首以赫鲁晓­夫为主角的讽刺散曲,毛泽东很欣赏,1965 年初批示公开发表,把三首散曲改为《哭西尼》《哭东尼》《哭自己》,并拟定《某公三哭》这个总标题。《人民日报》发表这组散曲后,一时风传,影响很大。

中苏关系后来的发展,印证了毛泽东给柯西金­最后作的预言:“总会有争论的,但也会讲和的。 住在一个地球上嘛! 你看嘛,不要多少年,我们的关系就会改善。”时隔 20 年,中苏关系实现了正常化。

(综合《党史博览》、《百年潮》)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