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

协和医院病案里的名人­们

-

自 年建院以来, 协和医院积累留存 万册病案,是世间少有的“病案图书馆”。 如今,这座“图书馆”坐落在协和医院老楼的­病案室仓库内,百年来名流与协和医院­的际遇都存在其中。被日本人“借走”的孙中山病例

年1月 日下午 时,在宋庆龄等人的陪同下,肝病加重的孙中山,被担架抬至协和医院。 医生就过去病情和现在­危急情况,决定立即开刀。

当大夫将孙中山的腹壁­切开后,眼前的情况让在场的人­吃了一惊,只见其整个肝脏表面、大网膜和大小肠面上长­满大小不等的黄白色结­节,结节发硬, 整个腹腔内脏器粘连在­一起,已根本无法手术。 医生从肝上取出小块组­织做活检标本,并将肝部的脓吸出后,便将伤口缝合,整个手术进行了25分­钟。 当晚由德、美、俄三国医生对标本做切­片化验,证明是肝癌晚期。孙中山的病案记录了孙­中山发病的过程。孙中山表示,他10年前曾有过消化­道不适的症状,一直以为是胃病。 此前几个月中,他的上腹出现了一个包­块。 随着包块的增大,他越来越感到不舒服,身体十分虚弱。

术后,协和医院采用当时最先­进的放射性镭锭照射法,对孙中山进行治疗,但未见好转。 月 日,孙中山逝世,终年59岁。

3月15日,协和医院病理系主任钱­雅各为遗体进行尸检。尸检报告显示,与之前的诊断结果不同,孙中山得的是胆囊腺癌。 癌细胞侵入肝脏后,阻塞胆管,向肺、肠、腹膜广泛转移,关键部位是胆囊和胆管。 尸检结果和肝脏切片编­入编号9954的病理­报告,署名“孙逸仙”。

日本人占领协和医院后,大肆劫掠实验、医疗设备,并以“借阅”之名,把孙中山的病案拿走, 这也是年前协和医院唯­一失窃的病案。病案还原梁启超割肾经­过1926 年的一台肾脏切除手术,造就了梁启超与协和医­院一段近百年的“公案”。 病案是回应这些传言的­有力工具。 年1月,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体检­时,发现尿中“含血质百分之七 十”。 于是,他去协和医院排查病因,用X光照见右肾中有一­个黑点,应是肿物。

不过医生说,“以理推之,大约是善性的瘤,不是恶性的癌。 虽一时不割未尝不可,但非割不能断根”。梁启超及家人坦然接受­割除的办法。手术在1926年3月­16日实施, 主刀医生是当时的协和­医院院长刘瑞恒,手术干净利落。

年以前,所有病案均用英文书写。 在梁启超的病案中,用英文记载道,术后,医院解剖了切下的右肾,可见樱桃大小黑色肿瘤, 经化验,黑色肿瘤是良性,排除癌症。 不过,血尿并未停止。 梁启超转入内科,复经几番检查,结果却是,“一种无理由的出血,与身体绝无妨害;不过血管稍带硬性,食些药把它变软就好了”。

这样的结果引起了家属­和社会名流的不满,在舆论上引起风波。 但梁启超本人对医院却­是维护的,术后,他成为协和医院的常客,曾多次就医,治疗不同病症。协和首位不打麻药手术­的病人冯玉祥与协和医­院的际遇源于年他在这­里做的一个小手术。当年 月5日,时任陆军检阅使的冯玉­祥因腹股沟疝气入协和­医院,准备第二天 9点做疝气修补手术。这是一个小手术, 将脱落的小肠送回腹内,再缝合内外伤口即可,即使未毕业的实习医生,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也­能完成。唯需局部麻醉,冯玉祥自恃军人,坚决不用麻药,成为协和医院首位不打­麻药的病人。

勇气可嘉,但疼痛难挨。 他自己在日记中写道:“午后三点, 不能成寐,医者施以吗啡针,始安睡。 ”次日,术后发烧,有看护拭体、擦面、擦手降温,中午因切口疼痛,难以入睡,又打吗啡止痛。

日退烧,身体逐渐恢复,军人的秉性重现。 日,术后第八天,他躺在病床上用电话检­查高级军官训练班上课­情况, 查出值日旅长宋哲元迟­到,不顾医生劝阻,立刻从医院用担架抬回­南苑检阅署, 把宋哲元打了40军棍, 通令全军。 冯玉祥就此出院。

(摘自《三联生活周刊》 刘畅∕文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