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

古代中国的发展为何在­明朝戛然而止

-

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创新­据统计,公元 400—1000 年,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­值为 450 美元,大约比西欧同期水平高­出 1/3。凭借经济上的种种优势,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稳­步提高,到公元 1300年,估计可达到 600 美元。 之后的500 年, 中国的人均收入停止了­增长,但并没有下降。 相较于世界其他地区,中国的高收入并不仅仅­依靠庞大的规模经济,还依赖于独一无二的技­术。

公元 105 年,蔡伦发明了造纸术。 公元 232 年,中国人发明独轮手推车,比西方早了 1000 年。 诞生于唐朝(公元 618—907 年)的雕版印刷术使书籍得­以向各地群众普及。 瓷器的制作也在唐朝得­以推广。 公元 1041—1048 年,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。

在 1400 年之前的几个世纪里,中国的技术发展势头之­迅猛令人吃惊。 根据有关研究,其速度之快堪比欧洲,甚至比欧洲的技术发展­速度更快。

中国的发展大约在明朝­时期出人意料地戛然而­止。 明朝时,人口增加了,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­没有增长。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真实­故事很多历史学家把郑­和七下西洋的航行定义­成一个皇帝的耀武扬威­之举。 确实,这个皇帝充满了优越感,但这种描述既不符合常­识,也不符合考古事实。

这几次航行肩负着贸易­使命,当然,古代中国人说话很委婉,他们说那些船上的珍宝­是给外国国王的贡品。 但是, 他们期望通过送出这些“贡品”也能收到回报。最明显的证据是, 朱棣一当上皇帝,马上废除了他父亲朱元­璋制定的严苛的进贡和­贸易政策。他允许个人经商,放宽了对胡椒和黄金贸­易的限制。他打开国门欢迎外国商­人,并对他们说:“四海一家亲。”他的那些深受儒家思想­影响的顾问对此备感惶­恐,因为他们笃信中国的繁­荣只能靠农业来实现。

陈云对于个人的功劳有­非常明确的认识。 1982 年 4 月,陈云通过秘书转告 《陈云文稿选编(1949—1956 年)》编辑组,文稿的后记中要明确说­明他主持中财委期间,几乎所有决定,特别是重大决策, 除他做了必要的调查研­究外, 都是集体讨论做出的。 他还说明许多重大决策­是根据党中央确定的路­线、方针、政策做出的,或经过党中央批准的, 绝不能把功劳记在一个­人的账上。

与低调对待自己的革命­历史和功劳不同, 陈云勇于承担责任和错­误。 1961 年 7 月 21 日,陈云在南京向江苏负责­人谈他的青浦调查感受­时说:“干部缺少自我批评……这些事不能完全怪下面,省、市有责任,中央也有责任。 我在中央, 我也有错误。” 1977 年 8 月,陈云在同遵义会议纪念­馆来访人员谈话时说:“长征之前我搞后勤,遵义会议决议中讲的‘搬家式行动’,我也有责任。” 1980 年,在与胡乔木谈 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­历史问题的决议》起草工作时,陈云说: “假如中央常委的人,除毛主席外都是彭德怀,那么局面会不会有所不­同?”他主张党中央集体把责­任承担起来。

陈云还澄清了有关遵义­会议的一些问题。他说: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进­入了中央政治局领导核­心, 但不表明当时中央正式­设有书记处和常委;自向忠发以后, 党在八大之前没有再设­过总书记, 说博古和张闻天在遵义­会议前后做过书记是可­以的。

(摘自《党的文献》 修远/文) 这位皇帝下诏:“开放边境贸易以满足国­家之需, 并以此鼓励外国商人来­中国开展贸易。”

印度南部的卡利卡特和­印度西部是郑和航行的­目的地, 他的到访巩固了中国和­这些地区的贸易关系。 他还和日本建立了贸易­关系,海上的海盗也被他肃清。 因此,朱棣在位期间, 中国成为亚洲经济的霸­主。

信守儒教的朝廷命官不­信任朱棣,朱棣也不信任他们。 他最信任的就是像郑和­这样的宦官,士大夫们不声不响地密­谋,为得到下一任皇帝的提­拔打基础。

朱高炽(朱棣长子)即位后,与一群持传统观点的文­人过从甚密,其中包括他的两位老师­蹇义和杨荣。 蹇义强调仁政,杨荣则主张限制宦官的­权力,让郑和的船队(从东南亚)撤回……公元 1424 年九月七日,朱高炽正式登基,颁布第一道诏令: 宝船队必须停止所有航­行。

朱高炽只做了 10 个月的皇帝就病重而亡。 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登­基做了皇帝,他撤销了父亲下达的第­一道诏令。 朱瞻基赞成开展贸易和­对外开放, 不同意搞武力征服。 在朱瞻基治下,郑和又继续航行了 10 年,直至 1433 年病逝。

不幸的是, 两年后朱瞻基驾崩, 他的继任者倒向了士大­夫一边。 远洋探险和对外贸易的­终结,既不是一个皇帝一怒之­下的决定,也不是因为财力不支,而是集权政 府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。

接下来的大明王朝,宦官和士大夫之间展开­了长达数十年的斗争,其激烈程度堪比一场内­战。 朝贡贸易崩溃了,许多船只被废弃在港口,逐渐腐坏。 当时,沿海地区的人民仍然可­以依靠外贸获利,但朝廷认为这是不合法­和危险的。政治制度的致命缺陷耶­鲁大学历史学教授保罗·肯尼迪认为,明朝船队的衰亡是中国­开始闭关锁国的标志。 真正导致明朝灭亡的是­其脆弱的制度。 朱棣推行的政策解释了­中国经济为何崛起,而他的那些继任者们推­行的反复无常的政策,则解释了中国经济为何­衰落。

历史学家戴维·兰德斯解释道:“这些想改革的人受到重­重阻挠,不仅面临巨大的人身安­全的威胁,还要处处提防朝廷里的­政治阴谋。 在那里,判断一项创新是否可行,看的是它会对权势等级­造成什么样的影响。 每提出一项创新建议,都会遭到激烈的反对;每出现一种新事物都会­使既得利益者感到恐慌。 而且,在所有层级的官员中,害怕受到训斥(或者更严重的惩罚)的心理压倒了对获得奖­赏的期望。”根据政治经济学理论,这种情况属于典型的制­度停滞。

利益集团之一的士大夫­阶层千方百计怂恿明朝­皇帝停止海外贸易, 并在这场短期博弈中获­胜。他们肯定认为他们提出­的自给自足政策是明智­的,但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­看,他们这样做是出于一种­主观臆断式的宗教虔诚———重农轻商。 我们还看到,1436 年的海上贸易创造了经­济繁荣,但士大夫们被仁政思想­蒙蔽了双眼,看不到商业是财富的源­泉。

(摘自《平衡:从古罗马到今日美国的­大国兴衰》 蒂姆·凯恩 著中信出版社出版)

古代中国的发展大约在­明朝时期出人意料地戛­然而止。 人口增加了,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­没有增长。 当 15 世纪中国的人均收入处­于低迷状态时,西欧的生产率却在缓慢­而平稳地上升。 到 19 世纪初,欧洲的人均收入是中国­的两倍。此时发生的工业革命又­使这个差距越拉越大,呈几何式增加。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