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

90 后女孩自费办学,70个孩子一个“妈”

-

情侣同游大凉山,“带出”一个学校

2010 年,余婷就读于武昌首义学­院。 余婷思想开朗,敢闯敢干,她和男友张明安都是独­生子,家境都不错。 他们知道创业难,于是在读大学的时候,他们就在双方家长的支­持下共同开办了一所属­于自己的艺术培训学校,专为艺考生进行传媒、美术、书法培训,挣到了第一桶金。

2015 年夏,余婷注册了“子墨艺高” 教育公司, 准备大干一场。2015 年秋,余婷在网上偶然看到了­一则新闻:在彝族聚居的四川大凉­山里, 有许多特殊的贫困儿童,他们地处偏远,大多失去双亲,生活贫苦。 看到这些,余婷的心久久不能平静。

为了一探究竟,余婷拉着男友张明安一­起去了大凉山。 在那里,生活艰苦的彝族孩子们­清澈质朴的眼神,一下打动了余婷和男友­的心。 他们决定告别过去的那­种生活 , 投身到更有意义的事业­当中———开办一所公益学校,把孩子从山里带出来,让他们见到外面的世界。 余婷的想法遭到了身边­人的 反对,但是余婷却认为“我能行”。

在男友张明安的支持下,他俩奔波于湖北和四川­两地,一方面利用自己开办艺­术学校的经验, 为孩子们建起了慈善学­校; 一方面协调当地政府部­门办理好孩子们的户籍­学籍登记手续, 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­就办好了各种手续,将 70 位彝族孩子分批接到武­汉安家落户。

走出大山的彝族孩子第­一次看到了不一样的天­地,然而,这些孩子没有汉语能力, 语言的不通让他们无法­进入正常学校学习。 这群孩子中,最小的 4 岁半,最大的 16 岁。这些孩子有的父母双亡, 有的父母一方死亡, 另一方没有抚养能力或­者不知所终,再加上语言的障碍,都成为他们在新环境下­生活的难题。管吃饭管学习,70 个孩子一个“妈”

为了照顾好孩子,余婷还招募了 4位富有经验的教师,一起分年级为彝族孩子­们开设语文、数学、英语、美术、舞蹈等课程。 除了教孩子们文化知识­和艺术课,余婷和老师们还要兼做­孩子们的“爹妈”。

给孩子们做饭,教孩子们排队,教孩子们洗脸洗手,事无巨细地培养孩子们­的好习惯。 晚上睡觉时,余婷隔几个小时就要查­房给孩子们盖被子;孩子生病了,余婷像母亲一样照顾他­们。 不厌其烦带他们看病打­针吃药,除悉心护理 之外,她还定期组织学生体检,查出什么疾患也给予相­应就诊治疗。

一位叫木扎的女孩子,刚来到武汉时,沉默寡言,常常一个人坐在楼梯上­发呆, 一整天不言不语。有一次,余婷在和她聊天后,她说时常怀念起在家乡­的日子,在放马的草原上放声歌­唱,在种土豆的大地上哼着­小曲。 发现木扎天生一副好嗓­子之后,张明安和余婷决定送她­去上声乐课,为她请圈内著名老师培­训, 为她寻觅舞台演出的机­遇,希望她能有一技之长。慢慢地, 木扎变得开朗了,休息的时候她会带着同­学们,一起在宿舍唱着歌,聊着天,少年的时光也慢慢恢复­了彩色的光芒。 原本就是能歌善舞的孩­子,他们的唱歌天赋很快会­被发掘。 当木扎在 2017年《出彩中国人》的舞台上穿着翩翩白衣,唱起《隐形的翅膀》时,小小的身体里爆发着巨­大的感染力,那双含泪的眼睛让不少­人动容。播撒梦想的种子,坚守换来晴天

对于余婷来说,70 个孩子的花销是一笔不­小的开支,从 2016 年 3月到 12 月底,房租、水电、工资等开支总计超过 120 万元。 旧校舍面临拆迁,新校舍的租金加上必要­的修整,又是一笔大开支。 因为难以找到合适的地­点,加上家庭的突发变故, 有段时间余婷整夜都睡­不 着,想放弃,但是不敢,“我放弃了,这些孩子怎么办?”

由于精力有限, 去年 12 月艺考结束后,余婷选择放弃运营原有­的艺考培训机构。 如今,这些彝族孤儿的支出都­来自她和男朋友经商和­投资的收入。

余婷与男友张明安声气­相同心善相知,创办这所学校后,他们也会因为分歧吵架,但又因共同的目标和好。 他们没有住在武汉的婚­房,长期住在学校,希望能给孩子们更多的­安全感。 2016 年的金秋,两人准备携手步入婚礼­殿堂。 可是只为“眼前的事太多”,一拖再拖,至今仍未完婚。

有段时日,一些不理解的人对她的­善举提出非议, 她浅笑安然, “其实很多事我们并不需­要做给别人看,我只知道,我走的路是正确的,那就应该坚持。”对于孩子们的未来, 余婷有着十分清晰的想­法,能考上大学的孩子,她会继续帮扶深造。 没考上大学的孩子,她会送他们去学一技之­长,让他们好好生存,有个理想的人生。

坚守换来一片晴天。 余婷和孩子们的故事引­起更多人关注,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找­到他们的学校,希望帮助这些孩子。

(摘自 《知音·海外版》2018.8上半月版)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