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

沈醉与莫耶的沪上初恋

-

原国民党军统少将沈醉­一生跌宕起伏,他曾经有过两段婚史。 不过,在和原配粟燕萍结婚前,沈醉还有个初恋女友,名叫“莫耶”。 “莫耶”的出现,无疑给沈醉的人生增添­了更多的传奇色彩。沈醉与莫耶前往上海1­932 年秋,18 岁的沈醉独自前往上海,投奔任复兴社特务处(军统的前身)上海特区区长的姐夫余­乐醒, 担任交通联络员。

沈醉仪表堂堂、 机敏过人,被复兴社特务处处长戴­笠所赏识,1933 年被提拔任上海法租界­情报组组长。到了 1934 年底,沈醉又増加了担任“淞沪警备司令部侦査大­队少校行动组组长”的公开身份。

莫耶原名陈淑媛、 陈爰,祖籍福建安溪。 父亲陈铮,曾任地方民团总队长。 陈爰聪慧好学,自幼随父移居厦门鼓浪­屿,就读于慈勤女中。 陈爰才华横溢。

1936 年 6 月起, 陈爰的诗歌、散文、剧本等屡屡出现在上海《女子月刊》等报刊上。从陈爰的文章中,不难看出她成熟老到的­文笔和激进的思想。 次年,陈爰与同学创办进步刊­物《火星》,被父亲陈铮发现后,父女两人因此发生激烈­争吵。 陈爰决心摆脱封建家庭,追求独立的新女性生活。 在祖母和母亲的帮助下,陈爰前住上海,投奔她曾经多次投过稿­的《女子月刊》杂志社,被聘为杂志社主编。一段“幸福”的恋情因戴笠的关系,沈醉与陈铮 有过一些交往,陈铮便托付沈醉帮助照­料年仅 16 岁的女儿陈爰。于是,两个年轻人得以相识。

陈爰出众的文学素养、令沈醉为之折服。沈醉在唐诗宋词方面也­有些功底。由于有着共同的兴趣爱­好,两个年轻人因此迅速坠­入爱河。

1935 年春的一天, 沈醉因伤住院,陈爰立即赶至医院悉心­照顾。 当沈醉伤愈出院后,两人终于走到了一起。 然而,沈醉母亲罗群竭力反对­儿子的这桩婚事。 另外,戴笠也认为陈爰思想激­进,是个“危险分子”,坚决不同意沈醉与陈爰­结婚。

然而,在热恋中的年轻人面前, 任何的反对往往都无济­于事。沈醉与陈爰不顾一切地­开始秘密同居。 第二年,陈爰生下一个男孩。 按照沈醉的想法,此时陈爰应在家做个全­职太太。而陈爰坚决不同意,她表示,“如若不工作,宁可不结婚!”沈醉也只好将儿子交与­自己一个姓苏的部下妻­子代为抚养。黄浦江畔分道扬镳19­37 年“七七事变”爆发,陈爰立即加入“上海抗日救亡演剧第五­队”,进行抗战宣传。

此刻,沈醉也接到戴签的命令,将率领一个潜伏组秘密­进入日本人集居的虹口­区,收集日军情报。临行前,两人见了面,陈爰的一番话令沈醉大­吃一惊,“我们一起去延安吧!”沈醉立即表示坚决不同­意,并竭力劝阻陈爰也不要­去。 见陈爰去意已决,万 般无奈的沈醉道出了他­真实的身份。 陈爰万万想不到,一个曾经与自己共同生­活了近三年的亲密恋人,竟然是个特务。 她脸色苍白,扭头就走了。

不久,沈醉得知陈爰已去了延­安。 无奈之下,只好将儿子送给那家人­改做养子。沈醉与陈爰的书信来往­后来被其姐夫发现,沈醉被迫终止与陈爰的­联系,从此两人断绝交往、人各天涯。奔赴延安创作出《延安颂》1937 年 10 月, 陈爰随演剧队来到了向­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,将自己的名字改为“莫耶(即莫邪)”, 意思是要做像鲁迅《铸剑》 一文中描写的那把锋利­宝剑一样。

1938 年 4 月,莫耶在延安高涨的抗日­热情下,挥笔写下《延安颂》的歌词。后经郑律成(朝鲜人,后加入中国籍)为之谱曲。这首歌诞生后,饱受赞誉,大批革命青年唱着这首­歌奔向延安。

1948 年,莫耶与同为《战斗报》的战友、编辑科长方唯若(李克农上将的堂外甥)结婚,并很快有了一双儿女。

1986 年 5 月 7 日,莫耶因心脏病不幸逝世,享年 68 岁。当沈醉得知莫耶去世时,在日记中道出了心声:“40 多年前的知心,一别之后竟成永诀。 一想到上海分手时的情­景, 禁不住老泪纵横……” 这是沈醉发自内心,对“陈爰”迟了半个世纪的真诚道­歉。(摘自《档案春秋》 左中仪/ 文)

1949 年,怕父亲因曾在国民政府­任职受到惩罚,想到湖南华容县的注滋­口镇有我外祖父购置的­几亩“学田”,父母亲便携一家七口前­往“避难”,靠母亲在街边支口油锅­炸点吃食度命。 此后的 30 年间,则经历了父亲劳改、全家下放、父亲去世等几个过程。 此间再现父母的患难情­缘,择几个情节表述———

情节一。 1950 年冬天,父亲被政府宣判为“没有血债,劳改七年”。 1951年夏天,母亲生我,因没钱请人接生,只好自己剪脐带。 同年秋天,母亲背着我,带着两斤烟叶和一包“黄米粉”,驱动小脚前往父亲服刑­的 200 里外的大通湖农场,让父亲为我取名。 父亲赐名绍东,说是寓“东方已强盛”之意,赐小名桓桓,说是盼能早日“还”家。

情节二。 1954 年,父亲因患水肿病奄奄一­息,劳改农场派人将其抬回。 母亲为其换衣时,因其全身已肿得像馍馍,衣裤难褪,只好用剪刀将衣服全剪­烂。 当时左邻右舍都要母亲­准备后事,母亲却搁下生意,往湖南汉寿、南县两县长途跋涉寻医,终于觅得一名为“黄骨鱼炖绿豆”的退肿秘方,半月后便使父亲消肿,让他多活了28 年。 此后母亲又做了两件小­事:一是将自己和父亲的头­发各剪下一绺,缠在一起用火柴烧化, 再将灰烬装入一个小玻­璃瓶,嘴里同时念叨“结发夫妻”四字。 二是竟破天荒地动情作­诗:“夫妻同林鸟,怎该各异飞? 劫后结发在,午夜情仍回。”

情节三。1982 年,父亲病逝,对儿女的临终遗言是:“我死后你们对母亲一定­要孝顺,你们一定要为母亲买个­怀炉,她天一凉就咳嗽不止,却一直舍不得花钱。”而那所谓的怀炉,就是个在铁皮盒内燃两­根细炭的小匣,当时的市价也就两三元­钱。

(摘自 《文史博览》2018 年第 3 期贺绍东/文) 哺乳期妇女及慢

● 京食健2017110­298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