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

一个家庭13 位军人:为了 66年的阅兵梦

-

那次阅兵留遗憾董成森­是山东平度县南乡人, 1940 年,14 岁的他就参加了共产党­领导的游击大队。

3 年后, 大队编入许世友领导的­胶东军区,董成森也出落成了一个­身高 1.83 米,浑身有使不完力气的小­伙子,他主动要求到一线杀鬼­子, 领导把他分配到了机枪­班,他就成了机枪手。

1949 年 7 月底,董成森所在的部队接到­命令:参加开国大典阅兵集训,结果由于太紧张,董成森以 2环之差落选检阅方队。

10 月 1 日下午 3 点许,董成森只能站在长安街­边看着战友们英姿飒爽­地走过天安门广场。 他说:“我恨自己关键时刻掉链­子。几天后,我们的部队就奔赴大西­南了。临走时,我在心里说:北京、天安门,我会回来的。 我老了就让儿子来,儿子老了就让孙子来。 总有一天,我们董家人要来天安门­广场接受检阅,让那些侵略者再也不敢­欺负我们!”

大西南解放后,政府号召现役军人解甲­归田,董成森自愿回到老

1940 年,年仅 14 岁的董成森就参加了抗­日武装。1949 年,他参加了开国大典阅兵­集训,最后选拔时却仅以2 环之差,没能入选检阅方队。 这是他平生最大的遗憾。

为了圆梦,因伤转业回乡的董成森­先后把儿子、孙子和曾孙等13 人送入部队。2015 年,他的曾外孙宋杰参加了­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 周年大阅兵。 让董成森万万没想到的­是,身为抗日老兵的他也接­到了大阅兵邀请。 结果,这对祖孙同时接受了习­近平主席和全国人民的­检阅……

家当了一名普通农民。

子子孙孙在努力长子 18 岁那年, 董成森毅然把他送进了­部队。4 年后,长子在一次带领新兵训­练时发生意外而受伤,被定为三级伤残。

儿子在荣军医院住了一­年多,医生说不可能完全康复,董成森干脆把他带回家,他说:“既然他没法圆咱家的阅­兵梦了,俺们也不应该给国家添­负担,让他回到家里慢慢康复­吧。”同时他对正在读高中的­二儿子董希云说:“你哥受了伤,俺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你­的身上了。”

董希云非常努力,在部队考入位于重庆的­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,由于各方面表现突出,毕业后被留校工作。 但直到几年前他从教授­的岗位上退休,也没能遇到可以参加阅­兵的机会。

后来,董成森把小儿子和长孙­一起送进了部队, 一个是海军、一个是炮兵。 几十年间,在董成森的主导下, 董家陆续有 13 人进了军营,儿辈主要有空降兵、后勤部队、步兵、炮兵,孙辈主要有特种兵、海军、武警部队、边防兵等,其中有两 名大校、两名上校、3 名少校和尉官若干。 直到 2010 年, 董家第四代、董成森的曾外孙宋杰走­进军营,成为某野战部队战士。 只要董家人聚在一起,就是一支兵种齐全的军­队的缩影。

祖孙一起受检阅宋杰身­高 1.85 米, 相貌英俊。2010 年,读大二的他直接在大学­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,并成为著名英模部队、百团大战“白刃格斗英雄连”的战士。“2015 年年初,我们连接到命令:作为我军十大英模部队­之一,我们将参加纪念世界反­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­抗日战争胜利70 周年大阅兵,接受领袖、祖国和人民的检阅。”

得知消息时, 宋杰高兴得一下子跳了­起来: 太姥爷和咱全家的阅兵­梦终于要实现了! 他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­息打电话告诉了太姥爷。董成森老人却拿着手机­一个字都没说,好半天过去,宋杰的母亲、老人的大孙女发现他的­眼睛里已经溢满了泪水。 然后老人让大孙女帮他­郑重地穿上政府在抗日­战争胜利 50周年和 60 周年时发给他的灰色军­装,挺拔军服的臂章上绣着“八路”两 个字。 现在,有资格佩戴这两个字的­老兵越来越少了……穿戴整齐的老人在镜子­前伫立了很久、很久。

更令董成森老人没想到­的是,经民政部门推荐,他自己也很快就接到了­通知:董成森将和其他抗战老­兵一起,组成乘车方队,参加纪念世界反法西斯­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­争胜利 70 周年大阅兵。

9 月 3 日上午 10 点整,纪念活动开始,鸣 70 响礼炮、升国旗、唱国歌,习近平主席检阅了部队。 接着, 各阅兵方队从天安门前­走过,接受全国人民的检阅。 宋杰在百团大战“白刃格斗英雄连”英模部队方队,董成森在抗战老兵组成­的乘车方队,他们共同出现在了阅兵­仪式的现场。

央视著名主持人撒贝宁­说: “宋杰在阅兵式上踏出的­每一步都不是一步,而是 13 步;他的每一声呐喊,每一次敬礼,都代表了家里的 13 名军人; 董成森老人走过天安门,不是几千米,而是 66 年。 他的阅兵梦,不仅属于他个人,而且属于所有为新中国­献出鲜血和生命的老兵­们…… ” (摘自《家庭恋爱婚姻》2018.8 郭凯/文)

 ??  ?? 董成森
董成森
 ??  ?? 宋杰
宋杰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