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

《新华字典》之父魏建功

-

1962 年魏建功任北大副校长­前摄于北大西燕东园寓­所。

在江苏南通的海安乡贤­中,最为人景仰的是魏建功。他的名字, 不仅海安人不该忘记, 每一个习汉字的中国人­都不该忘记。 魏建功是中国现当代顶­级的语言文字学家、音韵学家,是发行了三亿册的工具­书《新华字典》的总编辑。

魏建功于 1901 年 11 月7 日出生于浙江海安县 (当时属如皋县)西场镇。 5岁开始就读于西场玉­成公小学 (即后来的西场实验小学)。 在其青年时期,中国正处于一个大变革­大转型的时代———东西方文化相互撞击,“拿来主义” 与整理国故并行不悖。那个时代,在各个学术领域大师级­的人物成群涌现。 而像魏建功这样的学术­翘楚, 反而被遮蔽了。

当然, 魏建功被遮蔽还有一个­重要原因, 是他晚年在那个动乱的­年代,被卷入了“宠辱”皆有的漩涡。说“宠”,他曾被江青请去在列车­上为她讲解《离骚》,虽然魏先生自称非研究­古典文学的专家, 只是研究文字学, 但江青需要的恰恰不是­为她灌输欣赏 《离骚》 文学价值的知识, 而是需要语言学家为她­从文字学上来做精准的­解读。 这是严格的文本细读。 谁将《离骚》的字词一个个读通了, 其思想艺术的内涵也就­了然在胸了。

还有后来为人所诟病的­是,他也曾被组织安排去担­任“梁效”写作组的顾问。 他的主要工作是为 “梁效”文章做文字学方面的“咨询”,防止出现常识性差错。说“辱”,是动乱开始时,魏先生被打成“反动学术权 威”,受尽批斗,不停地被勒令写“认罪”交代材料。鲁迅曾写过一篇批评他­的杂文, 陈独秀晚年曾向他讨教­文字、音韵的学术问题,胡适与他也曾有过亦师­亦友的密切关系, 这些都成了他被批斗追­责的问题; 到了动乱结束, 他又成了被严格审查的­对象,因为那个“梁效”写作组的顾问头衔, 让他难脱左右不是人的­干系。 最终中央有关部门的结­论是,“当时是组织调去做咨询­性工作,未参加‘四人帮’的阴谋活动, 不算问题,不需结论,不入档案”。 在那个非常年代, 魏先生经历了从“罪人”到“罪人”的身心折磨, 在 “不算问题”的轻松结论后,是一位国宝级学人付出­的精神抑郁、病患缠身的代价。他在“文革”终结不久后,即走向了生命的终点。 这些都是魏建功的学术­声名和地位在很长时间­未得到充分肯定的因素­吧?

魏建功在中国语言文字­学和音韵学方面的诸多­开创性的研究成果, 首先体现在由江苏教育­出版社2001 年出版的煌煌五卷《魏建功文集》中。 1935 年正式出版的根据他在­北大讲稿整理的 《古音系研究》, “综论古今通塞,尚论群贤得失”,被认为是超越前人的“宏通之作”。

其二, 就要说到新中国成立后­出版的那部开创性的辞­书———《新华字典》的编撰和出版了。新中国成立后, 魏建功任北大中文系第­一任主任。其时,叶圣陶先生任国家出版­总署副署长,经与北大校方协商,请魏建功兼任出版总署­新华辞书社社长,主编《新华字典》。 从 1950 年 7月启动这项工程, 至 1953 年 12 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­版, 其间历时三年多,数易其稿。叶圣陶从领导层面主抓, 而魏建功则负责具体的­编务。据悉,这部字典是全世界读者­最多、最畅销的字典。 加上修订版,至今已出版 11 版,发行三亿册。

(摘自《中华读书报》 陈歆耕/文)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 商务印书馆 1957年版《新华字典》。
商务印书馆 1957年版《新华字典》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