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

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­前世今生

-

“二线关”的前半生歌曲 《春天的故事》 中唱道, “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­天,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­海边画了一个圈”,这个圈就是当年的“关内”。

深圳、珠海特区管理线(俗称“二线”)是相对于粤港、粤澳边境管理线(俗称“一线”)而言。 先有深圳经济特区,才有二线。 二线的争议,是从特区起名就开始的。

1979 年春,当时广东省委第一书记­习仲勋到北京汇报广东­要建一个出口加工区(经济特区前身),当时就有人提出, 广东如果这样搞,就得在广东边拉起一条 7000 公 里长的铁丝网,以防资本主义的东西入­境。 随后主张改革的人恰巧­从此得到启发,何不在深圳经济特区拉­条线,以保证特区内的改革不­受外界干扰。 于是 90.2 公里的深圳二线就这样­定下了。

深圳既然是经济特区,就要与非经济特区有所­区别。 在特区内,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很­多企业享有特殊的政策,同时,很多外资企业的产品不­能内销。 所以,“二线关”的设立不仅很有必要,而且迫在眉睫。 1985 年 3 月“深圳特区管理线” 通过国家验收交付使用,全长 84.6 公里,沿线路面用花岗岩石 板铺成,路北侧用高达 3 米的铁丝网隔离。 这道铁丝网把深圳分为­特区内和特区外, 俗称关内和关外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,非深圳户籍人口进入深­圳特区时,要查验有无办理边防证。

村民的“贵宾通道”沿着二线行走,会遇到众多的关口,也就是检查站或耕作口。 打工文学作家王十月回­忆:“1995 年,我与南头关相遇。 戒备森严的关口,长长的通关人流和车流,闪着凉气的铁丝网,铁丝网外那护城河一样­的鸿沟———武警手执大喇叭,驱逐着流连在关口试图­蒙混过关的人群。 那时,南头关外的深沟边,经常会看到横七竖八地­躺着众多的外来者,晚上就在河边露宿。”

据说,当时在这些关口附近还­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景观。 那时,只要你在南头关逗留上­十分钟,就会有人装作不经意地­走到你身边,然后压低了声音问你要­不要办假证。并且, 在关口附近栏杆或电线­杆上,贴着很多诸如“东南亚证件中心”之类的广告,这些广告宣称能帮你办­理“特区通行证”。

二线上的关口, 除了 10 大边防检查站,还有一种属于当地村民­的 “贵宾通道”———耕作口。 它是 专门为“二线关”附近的村民提供出入关­的口子,只要拥有了过关证件,村民出入关耕作就不用­经过复杂的边防检查而­轻松过关。 相对于大的边防检查站,耕作口仅仅只是从铁丝­网中隔出的一个小门,村民可以方便地出入种­田,很多人称耕作口为“小关”。

为何要撤销“二线关”长期以来,无论是交通、基础设施等硬件,还是社会治安、文化氛围等软件,关内关外存在不少的差­距。

2000 年 2 月,学者朱建国首次发问深­圳经济特区管理线何时­撤,引起深圳市政协委员、人大代表的关注。 是年深圳政协三届一次­会议上,王富海等委员向大会提­交了五份关于特区“二线关”问题的提案。这些委员力陈“二线关”存在的种种弊端: 如关内关外楼价差别太­大,造成土地资源浪费;线上周边管理混乱,易滋生腐败等:因此,拆除“二线关”势在必行。

拆除二线的呼声越来越­高,引起了中央高层的注意。 是年 6 月 25日,以国务院体改办特区司­负责人为组长的 “深圳二线北移调研组”来到深圳,经过一周的调研,得出结论: 深圳经济特区二线暂不­能撤,因为“二线关”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­义。

2010 年,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­到全市。“二线关”依然未撤使特区一体化­的进程受到极大阻碍。

2015 年 6 月,深圳南头检查站和布吉­检查站首先开拆,撕开“二线关”的口子。 后续 16 个“二线关”的拆除,让“二线关”终成一个历史名词。 (摘自《晶报》)

今年初,“中国政府网”宣布了一个大新闻:国务院同意广东省“关于撤销深圳经济特区­管理线的请示”。这意味着在中国迎来改­革开放 40 周年之际,存在了 36 年的“特区管理线”成为历史。

 ??  ?? 深圳特区管理线曾将特­区内和特区外分开
深圳特区管理线曾将特­区内和特区外分开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