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

党史上事关生死的三次“对谈”

-

民主革命时期三次“重要对谈”中提出的关于党的建设­的重要观点,都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­问题。

“甲申对” 1944 年 3 月,中国全民族抗战进入后­期, 胜利的大势已趋明朗。郭沫若撰写的纪念明朝­和大顺王朝灭亡三百年­的文章《甲申三百年祭》在重庆《新华日报》发表后,在延安的毛泽东赞赏郭­文说,全党同志对于我党的几­次骄傲引发的错误,要引为鉴戒,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­错误。

是年 11 月, 毛泽东在六届七中全会­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期间­再函郭沫若:你的《甲申三百年祭》,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­看待。 小胜即骄傲,大胜更骄傲,一次又一次吃亏,如何避免此种毛病,实在值得注意。 我虽然兢兢业业,生怕出岔子,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­方跑来。 你看到了什么缺点错误,希望随时示知。 毛泽东与郭沫若的这次­笔谈,姑且称之为“甲申对”。

“窑洞对” 1945 年 7 月初,党的七大刚刚闭幕,国民参政员黄炎培等 6 位先 生访问延安。 他们走访了延安新市场­和光华农场,会见了丁玲、陈毅、范文澜等朋友,考察了延安的经济发展、民主政治建设、社会治理和军民关系等­方面的情况,感受到了延安由最初 2000 人发展到 5 万人的巨大变化。 在 5 天考察期间,中共领导人与黄炎培一­行举行了 3次会谈。

毛泽东问黄炎培,对延安的感想如何? 黄炎培说,我生六十多年,耳闻的不说,所亲眼看到的,真所谓“其兴也勃焉”“其亡也忽焉”,一人、一家、一团体、一地方乃一国,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 “周期率”的支配力。 一部历史,“政怠宦成”的也有,“人亡政息”的也有,“求荣取辱”的也有,总之没有能跳出这“周期率”。 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,我略图了解到的,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,来跳出这“周期率”的支配。

毛泽东稍作思考后回答:我们已经找到新路, 能跳出这 “周期率”。这条新路就是民主。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,政府才不敢松懈。 只有人人起来负责,才不会人亡政息。 这次著名对谈,史称“窑洞对”。

“赶考对”怎样才能防治腐败?毛泽东的上述两次对谈­实际上给出了答案。 一条是兢兢业业、永不骄傲;一条是民主新路、民督政府。这两条就是我们现在所­讲的教 育自律和制度他律两个­方面。 两者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 这两个思想的发展就是 1949 年 3 月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­会上所强调的“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、谨慎、不骄、不躁的作风,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­斗的作风”。 这“两个务必”,可视为两次对谈内容的­提升。

在党中央由西柏坡到北­京城时,毛泽东说:今天是进京“赶考”嘛。 周恩来说: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,不要退回来。 毛泽东说:退回去就失败了。 我们决不当李自成,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。 这段对话,被人们誉为“赶考对”。“重要对谈”揭示了什么无论是与郭­沫若的 “甲申对”还是与黄炎培的“窑洞对”,两次对谈实际上是一个­主题,即如何防治腐败,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、纯洁性。 为什么李自成农民军亡­得这样快? 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腐败。 他的大多数将领贪图享­乐, 奢靡成风,

钱复自幼受胡适、 傅斯年等人亲炙勉励,学贯中西。他与蒋介石、蒋经国、李登辉、陈水扁等都有工作关系, 马英九是他一手栽培的­学生。 他是中国台湾地区风云­人物, 对两岸交流作过很多贡­献。 无心打仗。 吴三桂带着清军进关,当年威风凛凛的闯王大­军立刻溃不成军。“窑洞对”将这样“其兴也勃焉”“其亡也忽焉” 的历史现象,上升为“周期率”。 黄炎培将问题提得尖锐,毛泽东回答得非常正确。

共产党会不会重蹈覆辙,成为李自成呢?“甲申对”和“窑洞对”时,毛泽东思考了这个问题。“窑洞对”后,毛泽东和党中央仍在思­考这个问题。 以上“三对”虽然发生在新中国成立­之前,但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­后坚持了“三对”思想。 为了使国家经济社会的­建设健康发展,作为领导国家核心力量­的中国共产党也同时从­严治党,开展整党整风运动,贯彻七届二中全会的“两个务必”精神。 新中国成立 60 多年来的历史证明,“两个务必”是我们党立党建国之基,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­治久安之根,是中华民族奋发崛起和­伟大复兴之要。

(摘自《北京日报》 石仲泉∕文)

 ??  ?? 黄炎培(左)与毛泽东畅谈“历史周期率”。
黄炎培(左)与毛泽东畅谈“历史周期率”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