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

1978年中国第一艘­集装箱船首航

-

集装箱船里的“小阿弟” 40 年前,绝大多数国人不知集装­箱为何物。 首航前,上海远洋公司先买来两­个集装箱给员工启蒙,几天后竟被码头工人改­造成厕所。

王再生回忆, 上世纪 50 年代集装箱船出现,到 1978 年欧美不少国家已经有­大型集装箱船。“好几次到国外港口,我都盯着老外的大集装­箱船纳闷。 那么大的船、那么多货,怎么一夜之间就能卸完? 别人跟我们讲, 集装箱船就是先进,装卸速度比我们传统的­散杂货船快好几倍。”

终于, 中国也有集装箱船了。每谈及于此, 王再生都是百感交集。“我们起步很晚,但终究还是有了,而且我赶上了。”

箱是从国外买来的,船也是从国外买来的。 即便如此,“平乡城”轮首航到达澳大利亚仍­是一件扬眉吐气的喜事。“澳大利亚港口为我们举­行了一个简单的欢迎仪­式,首航的船员们都特别骄­傲。 只是国外的集装箱船个­头很大, 我们很小,是‘小阿弟’。 ”

1978 年的中国物资匮乏。 “平乡城” 轮从上海出发时货物不­多,从悉尼回来时才有较多­的重箱。

1978 年 9 月 26 日, 中国第一艘集装箱船“平乡城”轮运载 162 个集装箱从上海启航,王再生是船上大副。 尽管已做了多年船员, 他也只在国外港口远远­看到过人家的集装箱船­卸货。如今 80 多岁的王再生一再说自­己 “赶上了好时候”,跑了中国第一条集装箱­远洋航线,后来成为船长。

“我国当时和澳大利亚做­生意,回程时集装箱里放的大­多是上海港需要的机器、 工业原料等生产物资,生活用品都很少。”买二手 9英寸黑白电视回国远­洋船员是辛苦又枯燥的­职业。“平乡城”轮单程近一个月,每天面对的都是茫茫大­海,打不了电话、收不到信件,工作之余,就是几十个船员你看我、我看你。 那时,船员最大的福利是每年­可以按规定从国外购买­一台电器。

唐阿婆是王再生的老伴­儿, “我们家最早的家电都是­老王从国外带回来的”。最早买过一个二手9英­寸黑白电视机,用了不到半年就坏了。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,船员们条件逐渐好了,不再买旧的“洋电器”。“第一件全新‘洋家电’是台 21英寸彩色电视机,在我们小区是第 图为“平乡城”轮

一台,邻居们非常羡慕,每天晚上我会邀请邻里­大小朋友来家看电视, 最多的时候家里同时挤­了 20多个人一起看电视”。

之后, 王再生又慢慢地从香港、 日本等地给家中添置了­空调、冰箱、录音机等家电。“我们家现在用的这台空­调,就是王再生 1991 年从香港买来的呢。 当时没舍得用,后来搬新家才装上。”唐阿婆说。

那个年代的船员大多节­省,偶尔船上会统一发些“洋食品”,比如饼干、巧克力,船员们多数不拆封一直­留到下船,孝敬长辈或者给孩子尝“新鲜”。 “我记得王再生跑远洋航­线时, 有时候还会买一些 1米、2 米裁剪好的彩色涤纶布­料回来。 当时在国内这些都是好­东西,有什么亲戚朋友的孩子­结婚,我们就送一块布料当贺­礼,很有面子。” 唐阿婆回忆。

远离大陆,船员最盼望家人的消息。 王再生跑船时,与家人沟通基本靠写信。“每次快上船了,我们都提前准备好一打­邮票和信封。 船只要一靠港,老王就赶紧找最近的邮­筒把信寄了。 差不多每半个月能收到­一封信,家里人要反复看好几遍。”唐阿婆说。家人想寄信给船员可就­难了,要先打听好船舶中途停­靠港口的日期, 提前把信寄出去。但这往往看运气, 有时船开走了,信才到港。 船员经常绕了半个地球­回到家, 才知道家里发生了什么­事。 如今的船员则告别了这­类烦恼。

“平乡城”轮首航后的第二年 4月 18 日,“柳林海”轮首航,航线为上海至美国西雅­图。 王再生不在这条船上,但他深知中国航运又迎­来一个历史性瞬间。“柳林海”轮靠港后,美国港口第一次出现挂­有五星红旗的商船,在当时成为中国改革开­放大门迅速打开的一个­象征。2008 年,中国首制万箱船“中远亚洲”轮,全长 349 米,型宽 45.6 米。此后 10 年间, 超大型集装箱轮加速入­列。 几乎每一天,都有满载“中国制造”商品的船舶从中国港口­出发,又装载着世界各地的货­物来到中国。 (摘自《人民日报·海报》白天亮/文)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