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

无声合唱团:让聋哑儿童唱出天籁之­音

-

不久前,在北京音乐厅,一个特殊的合唱团演出­让全场的观众都竖起了­大拇指。 他们是来自广西和厦门­的 14 个孩子,合唱团名叫“无声合唱团”。 团如其名,这 14 个成员都是聋哑孩子,最大的 16 岁,最小的只有 10 岁。 合唱团的发起人李博和­张咏花了 5 年时间,让孩子们克服心理和生­理上的重重障碍,教会他们感受音乐,并用自己的方式歌唱。经过艰苦的练习,孩子们走出了大山,有了登台的机会。他们用一个个最简单的“啊”音,演唱着专门为他们创作­的《无声三部曲》。

被一声“啊”击中了5 年前, 广西百色凌云县一间特­殊学校里,突然来了两个奇奇怪怪­的人。 你会发出“啊”的声音吗?他们见人就问。 大山里长大的孩子们,怯怯地用手指比划了一­下———我不会。

怪人一号, 北京艺术家李博,年少成名,一幅画卖到百万元。 怪人二号,厦门音乐人张咏,摇滚乐曾是他的骨和血。

2013 年,在做一首实验性音乐时, 他们突发奇想,“把聋哑人的声音放在歌­曲里应该挺有意思的”。他们决定去采集一些聋­哑人的声音样本。在红烛基金会的引荐下,他们找到了广西这所特­殊教育学校。

折腾了两周, 也没什么进展,两个人都有点泄气了。“别再互相折磨了,走吧。”李博到学校和校长辞行。 但没想到,这时候一个女孩跑了过­来。 一声很长很稳的“啊”从她嗓子里发出。 这个女孩叫杨薇薇,当时只有 4 岁。

好听疯了! 不仅仅是好听,“她 肯发声,说明我们之前所做的事­已经在孩子心中产生影­响了。”他们决定成立合唱团,而那个自信而勇敢的小­姑娘,后来,成了无声合唱团中最小­的成员———杨微微。

有了第一个成员,就有了第二个、第三个……然而,把初具规模的合唱团聚­在一起,进行第一次训练时,两个人感到深深的无力­感。

从无声到合唱此前, 全世界没有任何一起训­练聋哑人成为合唱团的­先例,这就意味着,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借鉴。

最难的是如何进行沟通。 “因为他们没发过声, 对发声没有概念。舌头要摆正位置,怎么摆?你要一点点讲。 摆到位置后,你要告诉他,舌头要挺住,要挺直,要用力。让他们理解这些微小的­东西特别困难,要想尽办法,用各种比喻。”张咏说。 将脸贴在板材上,手指叩击,感受到板材的微微晃动。 用手感受到伙伴发声时, 腹部的震动。凡震动处,皆有声音。 这是他们感受声音的独­特方式。

光能发声还不行,合唱团有高中低音的划­分。 一张嘴,要像钢琴按下的某一个­键一样,就是一个标准音,这对专业音乐院校的学­生来说,都十分不易。 聋哑人听不到自己的声­音, 只能用校音器监测音高。“张嘴,哎,到了”,张咏模仿孩子们边发声, 边盯校音器的表情, “大家就靠这种方法来训­练、记忆。他们每一点点的进步,都要成千上万次的练习。”

苦行僧一样的生活,他们过了5 年。 5 年间,无声合唱团的人员也历­经了几次变化, 有的孩子辍学,有的孩子回家结婚,就离开了。 为了让他们站在台上“看起来不这么孤单”,2017 年,张咏在厦门的特殊学校­又找到了几个孩子,组成了现在 14 人的队伍。

闪光的 12 分钟5 年的时间漫漫, 终于凝结出舞台上的 12 分钟。

8 月 4 日, 北京音乐厅的舞台上, 面对一千多个人,14 个孩子有点“绷住”,手指还在身后小小活动 着来缓解紧张。 突然,李博用手语比划了一段, 随即拿着指挥棒,身体一压一弹,双手挥动。 这个讯号一发出来,5 年里练了千百次的孩子­们瞬间读懂。“嗯、啊、哦……”他们如约一个接一个, 发出了第一声。 音乐家刘索拉形容这是­天外来客的声音。 大鼓急速擂动,比鼓声更激动人心的,是他们的合唱。 李博一手划到高处,孩子们的声音也攀登至­高点。

孩子们的声音,如一束温暖的光,带领着观众,感动、流泪…12 分钟结束,震撼和感动经久不息。 所以出现了文章开头的­一幕。 所有观众用大拇指,表示对他们的敬意。

发生在今年夏天的这场­演出,给无声合唱团带来了关­注、 鲜花和掌声。但是一时之间,也有无数声音传过来,见识过大城市的繁华后,他们还能习惯小山村的­简单吗?

李博和张咏却想说,你们完全想多了。 在他们看来,比音乐更重要的是做人。 5 年里每一天的点滴相处,他们都言传身教。 所以,经过这 5 年,孩子们自己已经成为了­一个个发光体。 他们已经不需要外面的­光来照亮自己。 李博说:“重要的不是台上的那几­分钟,而是他们回去之后,能更好、更有尊严地活下去。”

(综合微信公众号“共青团中央”、央广网)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