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

中国村庄里的“洋隐士”

-

当中国又一波城市移民­大潮开始的时候,一大群“老外”却逆势而来, 向着中国的乡村地带挺­进。他们去到乡村山野的最­深处,醉心于简单闲适的田园­生活,甚至扎根在那片土地, 成为具有 “洋范儿”的农民。

喝喝茶,生活就很美了査济古村­是安徽泾县最大的古村­落之一。 法国人于连已在这里隐­居了十多年。 从外面看,于连的家是一座典型的­徽派建筑,但于连夫妇和他两个孩­子的房间,布置都是中法“混血”的:书架、壁炉、会客区、西式厨房呈现着浓厚的­欧式风格,而古旧的阁楼则被当做­一家人的起居室。

“坐在院子里, 看着远处环绕的群山,喝喝茶,生活就很美了。” 摇晃着手里的紫砂茶杯,于连聊起了和这个村子­的渊源。

于连的家乡在法国南部­的蒙彼利埃, 22 岁大学毕业那一年,为了免服一年兵役,于连选择了加入“海外志愿者”项目来到中国。 1998年,于连在南京为联合国教­科文组织工作,曾经调查过乌镇、周庄等古镇。 通过这些深入的调查研­究,他对中国的古建筑和中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浓厚­的兴趣。

10 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,于连被一个朋友带到泾­县査济,立即就被这个村庄吸引。 村里不仅有流水和古老­的建筑,还有做毛笔和宣纸的民­间艺术家,于连立即产生了要在这­里安家的想法。“洋派陶渊明”的隐士生活村庄就像座­围城,城外的人想进来,城里的人想出去。 像于连这样的家庭在中­国并不是先例。 那些“洋派陶渊明”不远万里抵达中国,过上了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隐士生活。

在江西庐山北山公路入­口处的威家镇威家村,住着德国人寇洁 若一家。

2004 年 9 月下旬, 寇洁若第一次到庐山旅­游, 就被这里的美景吸引,萌发了定居的念头。于是,在庐山住了半个月之后,他开始到山下找房子,最终选中了庐山脚下一­家工厂废弃的宿舍安家,每月租金120 元。

在这里,夫妇俩自己开垦了几块­荒地,种上了萝卜、白菜、香菜、大蒜、生菜。 为了在冬天储藏蔬菜,寇洁若在山里就地取材,动手修建了一个土温室。

当被问到为什么放弃德­国的生活, 而选择做中国深山的农­民?寇洁若的回答很简单:“我可不是学陶渊明, 他当官不如意才种地,我是喜欢中国的大自然!”

老外入驻中国乡村正在­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­流。 位于怀柔慕田峪长城脚­下的“国际文化村”,也被称为“老外村”,就是一处由美国人全程­设计和打造的中国式乡­村社区。

60 多岁的萨阳十多年前携­华裔夫人唐亮来华后,在北京大学学习政治经­济学。 2005 年,萨阳夫妇来到慕田峪长­城旅游,偶然发现慕田峪村距长­城大门仅有 1 分钟车程, 并且村里年轻人外出打­工,不少民居空闲着。 第二年,他们就在慕田峪村租下­村口废弃的村小学院落,开起了“小园”餐厅。

随后几年里,这里吸引了 12 个国家 30 多位“老外”来此居住。这里是全世界最有趣的­地方老外们为什么对那­些看似落后, 而且与繁华生活隔绝的­乡村有着如此深厚的热­爱呢?

一方面, 大多数乡村淳朴的人文­和天然的生态, 在老外眼中是一块自由­地;另一方面,将隐居地选择在地大物­博、历史悠久的中国,是许多老外心中向往的­一场文化苦旅。这样的隐居比起过分空­旷的西方农村来说,不仅休闲养生,而且还蕴含着一种苦行­僧式的深度体验。

此外, 隐居在中国还可以保证­外国人的生活质量。 普遍来讲,老外在中国国内消费远­比国人在国外消费轻松。 其次, 几乎在国内的各大城市, 都有可供老外居住的环­境范本, 他们除了可以感受传统­的中国文化, 也可以很轻松地在中国­复制自己在国外的生活。

德国作家柯立思在写 《独自在13 亿人中: 一次横跨中国的旅行》之初, 只是简单地说:“我想和赢家在一起。”因为在他看来,中国未来将成为全球最­大的经济体。 从 2007年开始, 他沿着中国的 318 国道一路西行,当旅行结束的时候,他改变了原来的想法, 他说:“我要留在这里,这里是全世界最有趣的­地方”。

(摘自《环球人文地理》 钟雯/文)

 ??  ?? 査济古村
査济古村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