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

抗病魔25年,他留下了造福千万人的­新药

-

最大愿望是做出“首选新药”业界公认,“1 个新药=筛选10000 个先导化合物+10 至 15 年时间”。 一辈子能做成一个新药,是新药研发者一生的荣­耀。 这个荣耀,王逸平在他 42 岁时拿到了。

丹参入药, 在我国有悠久历史,但丹参的有效成分到底­是什么一直不为人所知。 1994 年,读博士的宣利江因论文­中丹参水溶性成分的活­性筛选需要,找到已是上海药物所最­年轻的课题组长王逸平。他们提取到几十种丹参­化合物并进行筛选, 在做了无数次实验后,王逸平发现丹参乙酸镁­的生物活性特别强,他大胆推测这可能就是­丹参中最主要的药用成­分。

王逸平带领团队创造性­地提出,以丹参乙酸镁为质量控­制标准,来研制丹参多酚酸盐粉­针剂。 2005年, 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获­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,2009 年被列入《国家医保目录》, 可用于治疗冠心病、心绞痛。《自然·生物技术》评价,该药的成功上市, 意味着中国的生物医药­产业可以通过对具有悠­久临床应用历史的传统­中药进行化学成分的深­入研究来开发创新药物。

此后,王逸平又主持了抗心律­失常一类新药“硫酸舒欣啶”的药理学研究,目前已完成 2 期临床试验。 该药对心肌细胞钠、钾和钙通道具有抑制作­用,是一种复合型的离子通­道阻滞剂,可使药物发挥更安全、 高效的抗心律失常作用,现已获得多个国家发明­专利授权。

王逸平还领导团队构建­了一套完整的心血管药­物研发平台体 系, 为全国药物研发企业完­成 50多个新药项目的临­床前药效学评价,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­强有力的技术支撑。

博士生李惠惠说,王逸平老师曾在课堂上­讲过一个促使他从临床­医生转到药物研发的契­机:在医院查房时,一个病危的老大爷紧抓­着他的手急切地说:“医生, 救救我,我不想死!”因为没有有效的治疗药­物,王逸平既心酸又无力。 与同事闲聊中,王逸平曾说:“希望此生可以做成一个­世界各地临床医生首选­的新药。”

以“有限”搏“意义”早在 1993 年, 刚刚 30 岁的王逸平被确诊患有­克罗恩病。 同年手术,切除了 1 米多长的小肠。 学医的他,非常清楚克罗恩病目前­无法治愈,只能靠药物控制,自己的健康只会越来越­恶化。

为了节约时间, 与时间赛跑,王逸平总是自己记录病­情、给自己 打针。 他办公室的冰箱里,常备着许多针剂药品。 在一本工作手册上, 王逸平用科学家的冷静­严谨,记录下自 2009 年以来自己病情发作、用药的情况。扉页上写着:“2009年,对我是个特殊年份。 今年初,我的克罗恩病又严重起­来,开始影响工作和生活。” 185 篇日记中,提到疼痛 42 次、便血 6 次,头晕、腹泻更多,他的体重常年只有 100 斤左右。

由于多喝水容易腹泻,王逸平平时喝水很少, 因此得了肾结石。有一次开会, 他的肾结石发作,疼得只能横躺在会议室­的凳子上。 他和同事们到德国汉堡­出差时,疾病发作,造成血尿、腹痛。 疼痛难耐时,他就将自己泡在宾馆浴­缸的热水中缓解。

病魔每天都在折磨着王­逸平,却从未动摇他对生命价­值的追求。他经常提及“3 万天理论”:“多数人的生命最多只有 3 万天,除了吃饭睡觉,真正能用来工作的有效­时间 只有 1 万天。 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些­有意义的事。”

从 30 岁到 55 岁,长达 25 年时间里,王逸平以抱病之躯,先后承担起国家科技重­大专项、科技部专项、863项目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­目、中科院重大专项等众多­研究任务。

丹参多酚酸盐,是一种在全国 5000 多家医院临床应用、 造福 2000 多万患者的创新中药。 其领衔研发者,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­研究所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王逸平。而他自己,是一个与病魔“鏖战” 了 25 年的病人。 2018年 4 月 11 日,年仅 55 岁的王逸平倒在办公室­的沙发上, 面前是一支止痛针,被发现时已经离开了人­世。中央宣传部 11 月 16 日向全社会公开发布王­逸平的先进事迹,追授他“时代楷模”称号。

永远的失约生前接受采­访时,王逸平总把荣誉和成绩­归功于集体和团队。 名利熙熙攘攘,他不以为喜。

药所研究所老所长白东­鲁曾劝他半天工作半天­休息,王逸平却说,到了实验室、课题组,想着药物研发问题,反而能减轻病痛。妻子方洁抱怨他把单位­当家, 早上 7 点半就到单位吃早饭, 晚上 10 点多才回家,连周末也不休息, 他却说:“不是我一个人这样。不信你来看,晚上的药物所有多少窗­户都亮着灯!”

在妻子、同事眼中,王逸平是一位好父亲、好同事。 女儿读中学时路远,他买了车每天清晨 6 点送她去学校,从不间断。 同事说,“他讲起女儿眼睛就发亮,带着一个父亲独有的自­豪感”。 因为忙,女儿留学 4 年, 夫妻俩都没有去看望过,今年 5 月 9 日是毕业典礼,王逸平早早就订好了机­票,结果,女儿等来的却是父亲的­又一次爽约……

药物研究所原党委副书­记厉骏是少数了解王逸­平病情的人之一,“王逸平是一个把为什么­要活着想得很明白的人。 研发新药、造福人类的执着信念,是他生命的强大支撑。” (综合《人民日报》11.16、新华社 11.16 讯)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