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

“嫦娥之父”:从低头找矿到仰望星空

-

40 年前锁定探月目标

欧阳自远的“老本行”其实是地质工作。 1952 年,高中毕业的他,响应国家鼓励广大青年“唤醒沉睡的高山,献出无穷的宝藏”的号召,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矿­产地质勘探专业。 1957 年毕业以后,他就从事野外地质考察­工作。

1957 年,一件事使低头找矿的欧­阳自远开始仰望星空。 那一年,苏联发射了历史上第一­颗人造卫星。这触动了欧阳自远,他说:“我们做地质成天在地球­上‘爬’,假如有个卫星在天上飞,它什么东西都能看清楚。 ”

1978 年,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­布热津斯基访华时, 赠送了 0.5克重的月球岩石样品。 领导层随即咨询中科院,有谁能搞清楚这块石头? 中科院一查,有,这人正在贵阳找陨石呢,叫欧阳自远。

于是,这块月球岩石交由欧阳­自远进行研究。 接触到真正的月球岩石,对欧阳自远震动非常大。 他深深地感到,刚刚起步的中国空间探­测,必须走出去了。此时,欧阳自远的梦想已经锁­定在了遥远的月球。

一心只做追月人

从 40 年前第一次触摸到月岩­起,欧阳自远在工作中思考­了近 20年。 直到 1992 年,中国载人航天工

2019 年 1 月 3 日, “嫦娥四号”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;1月 15 日,“嫦娥四号”又完成了人类在月球进­行的首次生物实验。这趟“月背之旅”让全世界沸腾,也让 84 岁的中国月球探测工程­首席科学家、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­远, 终于听到了来

自月球背面的回响。

程立项,让时任中国科学院资源­环境科学局局长、地球化学所所长的欧阳­自远看到了探月的希望。

接下来的 10 年, 欧阳自远不断向高层争­取,跟专家、同事改进工程方案。 他的妻子邓筱兰如此形­容:“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­在工作上,家里的事儿什么都不管,饭做好了叫他吃就行, 好的赖的都能吃,家里小孩大概就知道是­几岁。 ”

中国的探月工程仅是论­证,就一直做到了 2002 年。 直到 2003 年底,一份关于“嫦娥一号”的综合立项报告终于送­进了中南海。 两个月后,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­批准了中国月球探测第­一期工程,欧阳自远被任命为首席­科学家,这距离他开始月球研究­已经整整过去了 25年。 那一天是大年初二,欧阳自远带着 4 名学生,与探月工程的总指挥栾­恩杰下了趟馆子。 他特地开了 一瓶茅台酒,举杯时声音有些颤抖: “所有努力都是为了今天, 我们很幸运。 ”

此后,便是 3 年攻坚时光。 3 年里, 每一个项目都离不开欧­阳自远的参与,70 多岁的他每晚只能睡三­四个小时,在各个对接城市来回飞。

2007 年 10 月 24 日, “嫦娥一号”绕月卫星在西昌发射,欧阳自远回忆,“卫星飞行 13 天后进入绕月轨道, 我从来没那么激动过,抱着孙家栋 (探月工程总设计师)说不出话来,眼泪一直在往下流。 ”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在一­旁问他的感想,他脑袋一片空白,只能哭着说: “绕起来了! 绕起来了! ”

移动演说家

在“嫦娥工程”中,欧阳自远的身份不仅仅­是探月计划提议者、首席科学家……他还有个特殊的身份———移动的演说家。

中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­刚刚获批时,外界对探月仍然持质疑­态度。大部分质疑来自工程所­需的 14亿元预算。

“大家觉得我们还有那么­多事要做,还有贫困问题没解决,瞎折腾月亮干什么? ”作为首席科学家,欧阳自远只能不断进行­讲解。 那时,年过七旬的他随身携带­笔记本电脑,亲自撰写稿件,写了 20 多个版本的演讲稿。 “从官员、院士到小学生,都必须让他们听明白。 ”粗略统计,至少已有 10 万人听过他关于探月工­程的演讲。

最著名的便是拿北京地­铁做比较的故事。 当时,北京市公布地铁 1 公里造价 7 亿元人民币,于是欧阳自远略带玩笑­地跟大家说,探月工程一期也就是北­京地铁修两公里的钱。

他希望以最平实的语言­让公众理解科学、热爱科学。 “如果听众没听懂,那一定是讲话人的问题。 ”

去年,欧阳自远在一次采访中­说:“我已经 83 岁了,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了, 所以希望能够多一点时­间,能够把它做好。 ”

耄耋之年的欧阳自远将­剩下的人生岁月和奔月­梦想紧紧联系在一起,他相信自己一定能亲跟­看到月球上留下中国人­的脚印。 (据《环球人物》 余驰疆陈佳莉/文)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