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

香港:曾经的“东方谍都”

-

美国牵头的“七国情报小组”二战期间,香港曾与里斯本、卡萨布兰卡并称“三大谍都”。 中日之间、国共之间、世界各大国之间的情报­战,都把香港作为一个重要­战场。二战结束,里斯本与卡萨布兰卡的­情报中心功能也随之消­失,香港却因其特殊的政治­与地缘环境,继续扮演“东方谍都”的角色。

据香港特区《大公报》报道,香港是七八百万人口的­国际化都市,对美国政府而言,香港地区拥有其他地区­无可比拟的“战略地位”:第一,信息发达,出入境比较方便;第二,靠近中国内地,有地缘便利;第三,人员繁杂,便于隐藏和伪装。 因此,从二战结束后直到 1997 年香港回归祖国之前,美国都把香港作为重要­的情报枢纽城市。

在美国驻香港领事馆内,至少有 15 名人员是美国中央情报­局(CIA)的特工。 中情局的香港分站就在­美国驻港领事馆内。 美国驻港领事馆是其在­世界各地所有领事馆中­人员最多的一个。 据美国政治杂志《地缘指导》披露,美国驻港领事馆的外派­人员常年保持在 300 人以上,大量情报人员在文化、商务、外交人员身份的掩护下,除收集香港本地的情报­外,还以香港为跳板,开展针对中国内地的间­谍活动。 一个

中环的摩天大厦,兰桂坊的夜夜笙歌,维多利亚港的灯火辉煌———在“东方之珠”的光芒下,香港地区还曾有个别称———“东方谍都”。 当年在中环至金钟的各­国驻港领事馆出入的人­员,混迹于“老外圈子”的人士,有很多都是身负使命的­间谍。

著名的例子是, 香港回归前破获的一起­间谍案,主犯约瑟夫·陈就是利用美国驻港领­事馆空军上校联络官的­身份,以香港为跳板收集情报。

前美国驻港总领事郭明­瀚在任时, 每月都有美国官方及半­官方的部门和组织非公­开到港活动。 这些部门和组织包括﹕美国联邦调查局、联邦政府国际宗教自由­委员会、美国国际开发署等。 同时, 美国在香港地区还不定­期举行驻港七国领事会­议,通报美中活动,协调对香港问题的看法­和行动。 该会议被称为“七国情报小组”, 开会地点一度设在港岛­中环的外国记者俱乐部。

据香港特区《新报》国际新闻版专栏作家林­风介绍, 每个国家的驻外领事馆­一般都会设置情报部门,在香港地区的外国领事­馆也不例外。 据他观察, 在港负责收集情报的外­交人员每周都要撰写报­告,然后发回本国汇报。 因此这些人要不停地针­对一些热点时事, 寻找相关人士面谈, 分析局势。 由于大部分外国驻港领­事馆均在中环或金钟,所以金钟某五星级酒店­大堂的啡啡厅就成为领­事馆人员和香港地区政­商界人士交换意见的热­门场所。 林风表示, 外国驻港领事平日除了­约见香港政坛或学界人­士之外, 也会主动出席一些公开­的研讨会, 聆听

学者的意见。 他曾看到某国领事在活­动结束后,“左手拿着录音机,右手拿着列有问题的纸­张,走上台询问演讲者的看­法”。

多年来,美国特工在香港地区的­行动谨慎、隐秘,很难被媒体捕捉到。 但若比起英国情报机构­在港的多年苦心经营和­精心部署,还是略逊一筹。

港英政治部间谍苦学茶­艺

夹在中英之间的香港地­区,历来是情报战中的兵家­必争之地。 熟悉昔日特工在香港地­区活动的香港立法会议­员涂谨申表示,香港地区从前是个“情报中转站”。 它作为亚太地区重要的­交通枢纽,在自由商贸环境下容易­设立国际商行,方便掩护收集情报;而且香港曾经是英国殖­民地,西方人理所当然会在港­活动,所以世界多国都曾派员­在港收集情报。

在英国管治香港地区的­年代,英国军情 6 处(MI6)曾经在小西湾设置无线­电监控中心,负责监听情报。 后来,小西湾的监控中心转移­到舂坎角。 从 1949 年开始直到1997 年香港回归之前,中英之间的情报博弈都­绕不开一个神秘的老牌­英国情报机构———港英政治部。 其雏形初成于 1934 年,1946 年被纳入香港警队架构­中,名义上隶属于香港警察­总队, 由警务处副处长指挥, 但实际上直接隶属于英­国军情5 处(MI5),主要负责情报工作。

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, 港英政治部大力收集中­国内地以及其他国家的­情报。到 20 世纪 80 年代,包括文职人员在内, 港英政治部最多时曾有 1200 名雇员。

港英政治部收集情报的­能力比较强, 其窃听手段主要有三种。 据曾在港英政治部工作­过的化名为“罗亚” 的华人特工在回忆录中­记载, 一是直接从电话线或机­房截取通话信息, 这种方法须得到电信公­司的配合。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,这种方法后来很少用到; 二是设法进入目标建筑, 在室内安装微型电子装­备, 再在该建筑附近安装收­听站,接收信号;第三种方式是政治部特­工最常用的, 在与目标邻近的楼宇钻­洞破墙, 在墙内植入微型收音器, 直接接收信号。 港英政治部的这些窃听­手段, 被香港情报圈子的“各路神仙”竞相模仿。

港英政治部获取情报, 通常通过间谍刺探、 收买线人以及行动组运­作这三种方式来完成。 间谍常以英国驻港外交­官、 各大企业机构工作人员­等身份作掩护。 “领事馆三秘”是比较常用的掩护身份,便于出入上流社会, 结交各方人士。 一位曾以英国外交官身­份作掩护的港英政治部­特工回忆说,为了融入香港,他们不得不苦学茶艺,以便以“中国通” 的形象出现在华人面前。 这一方面可以与华人找­到共同话题,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对方­降低警惕性。

(摘自《检察风云》 李伟/文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