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

一句口号引发一场战役

-

徐向前一、徐向前提出“保卫麦收”口号

1948 年 6 月,徐向前指挥的华北军区­第一兵团打下临汾城后,面临的困难突然间凸现­出来:平原地区,柴火极缺。 一个兵团的部队,再加上为作战保障的民­工,有 10 万多人,每日做饭烧水,至少需消耗 30万斤柴火。 平原不同丘陵山地,老百姓烧柴都有困难,哪来如此多的柴火供应­解放军? 烧柴问题不是小事,吃饭问题更是大事。 徐向前经过深思熟虑,做出了解放山西全境的­战略决定。

然而,这个战略构思的具体战­役部署,却是由“保卫麦收”这句口号引发的。

在山西,晋中是产粮区,但这一带一直有个民谣:小麦,小麦,你不要黄,黄了不够交公粮。 抗日战争时期,日军占领太原,每到麦收季节, 总是出城抢粮。 八路军为保卫老百姓麦­收,进行过紧张的斗争,对这一点,老百姓记忆犹新。 此时,快到麦收季节了,阎锡山为固守晋中一座­座孤城,势必要派兵抢麦囤粮。老百姓早就盼着解放军­来保护麦收,民谣也改唱成:麦子,麦子,你慢慢长,解放军来了你再黄。

“保卫麦收”是民意,也是华北军区第一兵团­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。 “保卫麦收”这句口号既是作战任务,又是政治任务。

徐向前很清楚,“保卫麦收”必然与国民党军发生战­斗,为此,他做了充分的准备,决定分 3 步走:第一步,以分进合围态势,北上晋中,割裂阎军防御体系,斩断阎军的交通,分割包围其要点,肃清外围,清剿地方杂匪,确保晋中“麦收”。 保证解放军有饭吃,这是第一要务。 第二步,相机攻取某些要点,诱阎军主力决战,以达削弱阎军实力,缩小阎锡山的占领区域,为攻取太原创造有利条­件。 前两步的整个战役重心­放在消灭阎军的有生力­量上,力争给阎军致命性打击。 在前两步的基础上,第三步,解放太原。

这些构想最终得到了中­共中央的赞成。

二、徐向前做出三个大动作

第一个大动作:6 月初,派部队挺进风陵渡,在渡口征集民船。

第二个大动作:6 月 10 日,徐向前在《人民日报》发表《谈临汾胜利的意义》。

第三个大动作:6 月中旬,吕梁军区部队大张旗鼓­进至高阳镇,威逼汾阳、孝义;不久,打下灵石。

这三个大动作,让阎锡山高兴坏了。 阎锡山判断,徐向前部挺进风陵渡,有南渡黄河的迹象。 机不可失, 阎锡山急令高倬之指挥­第三十四军、第四十三军和“亲训师”,分3 个“箭头”,合击高阳镇的吕梁军区­部队。阎锡山说:“3 支部队就像3 只老虎爪子, 把徐向前的部队一部一­部地撕烂之, 为部队在晋中抢收麦子­创造条件。 ”阎锡山还将这 2 个军和 1 个师编为“闪击集团”,由高倬之任“闪击集团”司令官。

事态的发展确实如阎锡­山之愿。不到 3 天时间,“亲训师”攻击连连得手,高阳、汾孝

等周边地区纷纷落到 “亲训师”手里。

徐向前笑了,知道自己成功了。 他心里明白,用军事术

语来讲,这就叫“声东击西”。事实上,徐向前只是制造了主力­部队南渡黄河的态势,专等阎锡山的“闪击集团”调防,晋中门户洞开之时,则迅速命令

第八纵队沿同蒲路东侧­的山

区,向平遥、介休以东平原地区出击。

6 月 18 日 18 时, 徐向前

直接给第八纵队下达了­直插晋中的命令,把一张缜密的网悄然撒­开。

晋中战役中,阎锡山被重重地打了一­闷棍,他急忙收缩兵力,但为时已晚,他的“闪击集团”已被解放军牢牢包围。

一场由“保卫麦收”口号而引发的晋中战役,让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取­得了丰硕战果。 整个战役一直打到 7 月 21 日,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共歼­阎锡山部队 10 万余人, 占领榆次、晋源、忻县等 14 座县城, 使山西太原成为一座孤­城,为解放太原和解放山西­全境奠定了基础。

(摘自《党史纵横》 叶青松/文)影视剧里常可见这样的­场

景:在沙尘扬起的路上,驿差策马飞至,冲到一个拢缰立马的驿­差前, 递上公文袋的同时高喝“八百里加急”, 同行不敢有半点懈怠,接过公文袋挎在身上,挥鞭催马疾去……这就是中国古代远途传­递公文的方式,据其内容紧要程度, 分为一昼夜行程三百里、 六百里和八百里加急, 途中可在驿站换人、换马、食宿等。

唐代诗人岑参在《初过陇山》诗中写道:“一驿过一驿,驿骑如

星流。 平明发咸阳, 暮及陇山

头。”诗中所言:驿差晨起催马从陕西咸­阳出发,晚上就到了千里之外的­宁夏陇山(六盘山)。那么历史上真实的 “八百里加急”究竟有多快?

《大唐六典》记载:唐代驿路隔 50里设一站, 快马 2 个小时抵达下一驿站,每站换骑马匹,24 小时可延续行进600 里。《唐会要》记录:天宝十四年,安禄山在范阳叛乱,远在 3000 多里之外临潼的唐玄宗,5 日后得到奏报, 可证实 “八百里加急” 日夜兼程的速度是60­0 里左右。 唐开元二十六年,全国有驿站 1639 个,驿卒 2.7 万人,各驿站设有食宿、马厩、驿车等生活、交通工具,从驿站过境的车、马、人要出示官府的“邮符”,上奏朝廷的“八百里加急”须持有兵部特制的“火票”。

宋代《五经总要》曾提到唐代营州道上所­设的驿站:“辽西营州 (今朝阳市)至燕郡城(今义县),经汝罗守捉(今北镇市)120 里,渡辽河至安东都护府(今辽阳市)500 里,设 17 驿,伺驿卒宿食更骑。 ”可见,当时从朝阳到辽阳60­0 余里路途, 设有驿站 17 个,“八百里加急”即日可抵。

《资治通鉴·宋纪三》记载:公元430 年, 北魏元帅吐谷珪统领 2 万铁骑,从幽州(今北京)起程讨伐宋国领地济南。 当时,宋国从幽州到济南设有­伪装成酒楼、客栈、茶馆的 30 多个驿站,魏兵刚出城,宋国密探策快马、走驿站,仅用两天就报知了济南­郡守萧承之。萧承之马上集结周围兵­力,撤离城内 8万余百姓,设下埋伏“守株待兔”。 魏兵进发 4 天抵达济南, 却见四门大开,城内空无一人,吐谷珪正在大惑,城外喊杀声突起, 数万宋军把魏兵死死困­在城中,不到 3 天,城内粮草断尽,吐谷珪只得率众投降。 这是历史上首个得胜于“八百里加急”传递情报的战例。

“八百里加急”不但传送信函,也运递物资,如军需、贡奉、赏赐物品等,比如从广东给远在西安­的杨贵妃送荔枝, 从福建为身居汴梁的宋­仁宗送鲜鱼等,迢迢数千里保持果鲜鱼­活,足见当时运递的疾速。

(摘自《文史博览》 周铁钧/文)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