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

毛主席形象首现舞台的­幕后故事

-

解放不久,人们经常有机会在各种­场合中亲眼见到毛主席。 可是在 1951 年, 听说有一出戏里要出现­毛主席, 人们倒觉得这是件新鲜­事。

李伯钊的大胆想法

出现毛主席形象的这出­戏,就是我们北京人艺的院­长李伯钊和于村、海啸同志共同创作的三­幕九场歌剧《长征》。

伯钊同志是位经历过长­征的老干部,多年来她一直想写一部­戏来歌颂中国工农红军­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­进行的这场艰苦卓绝的­斗争。 这个愿望终于在中国共­产党建党 30 周年的 1951 年实现了。在这部戏里,她还有一个大胆的想法,即要在戏剧舞台上第一­次出现我们伟大领袖毛­主席的形象。

就在伯钊同志正考虑由­谁来担任“毛主席”这个角色的时候,有同志给她提供了一个­线索。 那是1951 年 1 月,剧院正准备上演老舍先­生的话剧《龙须沟》,于是之在这个戏里扮演­程疯子。 为了更适合这个人物形­象的要求,是之给自己设计了一个­发型,即把自己额头上的头发­剃掉了一些,留个背头,这样就显得脑门儿宽了­一些,脸也长了

一些。 事有凑巧,就在试装拍照时有一张­相片没洗印好, 模模糊糊的,不少同志猛一看都说像­毛主席,于是就有人把它拿给伯­钊同志看,她一看也觉得像。就这样,演毛主席的这副重担就­落在是之身上了。

其实,在《长征》这出戏里,毛主席只在第六场抢渡­大渡河中出现几分钟, 而且台词也只有一句,但观众并不管你是戏多­还是戏少,关键是要在舞台上能看­到 “毛主席”就很满足了。 4 月 21 日歌剧《长征》建组了,同时正式宣布由于是之­扮演毛主席。

亲眼见到了毛主席

5 月 24 日对是之来说是一个极­特殊的日子,也是难忘的。 这一天,他亲眼见到了毛主席。 那天,毛主席在中南海勤政殿­会见签订西藏和平解放­协议的代表。 这一仪式需要有乐队奏­乐,领导就让是之扮成军乐­队队员,他们站立的位置离毛主­席距离很近,所以整个活动过程都看­得清清楚楚,亲身感受到了伟大导师­的风范,这让他久久不能忘怀。 是之在这天的日记里写­了很多,有他的感受,也有一些细节,如对主席走路、手势、眼神的记忆。

在 5 月 28、29、30 日这三天,排到该是之上场的第六­场抢渡大渡河了。 两天的戏排下来,是之又读《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­五次“围剿”的总结决议》,他发现《决议》里反映的正是“大渡河”这场戏的思想基础,戏里主席在听十八勇士­宣誓时,也正应该是《决议》中当时毛主席的思想情­况和感情状态。 他觉得这段时

间只是读毛著或做各种­模仿, 没有和具体戏结合起来,是个遗憾。

排过三天戏以后,直到 6 月中旬便都是演员自己­做准备了。 他仍是学习毛主席著作,读反映长征的有关文学­作品, 听主席的讲话录音,看有关主席的纪录片等。

根据大家的意见, 从 6 月 23日起,歌剧《长征》的总导演焦菊隐决定每­天晚上抽出 20 分钟, 单独给是之“磨戏”,然后再让他自己去练习。 这种二人的单独排练大­约进行了六七次,焦菊隐导演帮他一个细­节一个细节地“抠”,以便使他的表现更接近­于人物。

7 月 6 日,排练一至六场。伯钊同志把聂荣臻和杨­尚昆同志请到了排练场。 当看到“毛主席”上场时,觉得他走路还像主席,他们就都乐了。 最后,杨尚昆同志说是之的湖­南话还不够味儿,话还要说得慢一些。 是之在听取各方面意见­的同时,经过自己不断地揣摩,觉得又有些新的感悟,焦菊隐导演也不时地对­他进行个别指导,并要求他应有“自觉的领袖神情”。“毛主席”被观众认可了

1951 年 8 月 1 日,歌剧《长征》终于正式上演了。 这一天,刘少奇同志、周恩来总理,还有朱德总司令等中央­领导同志都来看戏了。 大家在后台听到这个消­息都既兴奋又紧张,而导演焦菊隐先生似乎­比演员还紧张。 他坐立不安,总是在那里来回踱步,一直等到“毛主席”上场后, 听见观众热烈的掌声,再从侧幕看到那些领导­同志,他们不是鼓掌而是哈哈­大笑时,焦菊隐导演悬着的那颗­心才算放了下来。 这个“毛主席”算是被观众认可了。

(摘自 《我和于是之这一生》李曼宜/著 作家出版社出版)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