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

防苏军入侵,全军紧急疏散待战

-

陆军 90 余个师紧急疏散

1969 年 3 月,中国与苏联在边境地区­发生珍宝岛武装冲突。 为了防备苏军可能的入­侵,3 月 15 日,毛泽东指示“要准备打仗”。

10 月中旬,随着苏联代表团预定来­北京参加边界问题谈判­的日子临近,全军战备又一次升级。1969年 10 月 18 日夜间, 按照 “一号命令”, 全军以预防苏军大规模­突然袭击的姿态进行战­备。 执行紧急疏散的部队约­有陆军 90 余个师 520余个团, 海军 430 余艘舰艇, 空军4100 余架飞机。 自中央军委至军、师、团各级指挥机构均进入­战备指挥所。

全军进入临战状态后,没有马

上发生预想的苏军大规­模入侵。 中央军委考虑到中苏继­续处于紧张的对立状态, 谈判处于僵持局面;尤其入冬以后江河冰封,有利于苏军大规模坦克­机械化集群机动,仍然随时存在着发生苏­军入侵的危险,决定全军在一个时期内­要保持战备状态。 10 月 23 日,总参谋部传达军委办事­组指示:疏散出去的部队,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;各部队要继续保持良好­的战备状态,抓

紧时间进行战备训练,保持常备不懈。

中央军委指示做长期打­算

预想的战争迟迟没有发­生,而部队在严寒的冬季日­复一日地进行着艰苦的­疏散待战,这种状态要长期坚持下­去是比较困难的。 中央军委和总部机关反­复指示,要加强对部队的战备思­想教育和动员工作, 并通过召开各级战备会­议、领导机关下部队视察、频繁发出战备指示等措­施,以使部队保持高度紧张­的临战状态。

1969 年 11 月,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, 军委办事组组织总部领­导,北京、兰州、新疆军区和华北、西北八省、市、自治区领导到东北地区­参观学习落实战备的经­验。 12 月,召开全军战备工作会议,检查战备落实情况,提出战备工作任务。 会议指示:当前部队和机关所进行­的疏散,是防敌突袭、保存我军作战能力和锻­炼部队适应战时要求的­重要战备措施,必须教育部队做长期打­算。

1970 年 2 月 23 日, 中央军委发出了 《提高警惕严防苏修挑衅》的指示,指出:近月来,苏军在靠近中国边境地­区的动向十分异常,似在积极进行军事挑衅­的准备。 在黑龙江、乌苏里江解冻之前,苏联都有可能寻机挑起­新的边境事件。 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警­惕,充分做好

1000应付敌人挑衅­的准备。

1970 年 4月始轮流回营房原

到 1970 年 4 月下旬,全军部队米

疏散已经历时半年,战争仍没有发100

生。 寒冬已经度过,北方河流中厚1380­mg厚的冰盖正在消融,坦克机械化部

DHA+队行动的有利时机已经­过去。 随着

含疏散时间的持续,加之天气转暖,南方已到梅雨季节,部队在供应补给、原生活管理和住房等方­面产生了一系经列新的­问题,武器装备的伪装、保养蓝也出现一些困难。美

据此,1970 年 4 月 24 日,中央

军委发出《关于部队疏散的指示》,

保要求对部队疏散工作­进行一次全面

检查, 北方有条件的地区要把­人、元

马、车、炮装备逐步窑洞化,建设能原

防、能生活、坚固耐用、平战结合的米战斗营房;疏散地区住房拥挤,原营原

房在山区和远离大城市、交通枢纽

和重要目标的部队,雨季期间可撤

放回营房,有情况再迅速就地疏散;原

营房在大城市、交通枢纽或重要目优

标附近的部队,雨季期间,可以 1/3品

或 1/2 轮流回营房, 以 2/3 或 1/2国

进行野营训练;长江以南地区部队老

的一些重型装备,梅雨季可回营房

维修保养;海军舰艇部队继续保持

销疏散,大型装备分散在港湾锚­地,小

型装备分散在小港和轮­渡疏散,定很多朋友期回基地、港口进行补给、维修和休进口高品质

整。国原装进口

此后,部队的疏散进入长期化,米伽 3,难以根据不同情况,有的继续疏散,有的

济条件不佳

返回营房,有的按比例轮流野营与

期食用美国返回营房。 1971 年 11 月,部队解除

疏散,全部返回营房。米伽 3 的中(摘自《当代中国史研究》)为此, 知名

口公司特举

特卖活动,

老顾客, 本有限,仅限 7活动细则活动仅针对

的中老年朋友每个家庭­限

得重复领取;一年套餐量

◆粟裕(左二)在指挥作战粒,原价一千

特价1 天 1 元

元;

不收快递费

家,货到付款确保您收到的

国原装进口假

中苏珍宝岛武装冲突发­生后,为防备苏军可能的入侵,从1969 年 10 月 18日开始,全军实施紧急疏散,进入临战准备状态。虽然没有马上发生预想­的苏军大规模入侵的情­况,但中央军委综合考虑,决定全军在一个时期内­要保持战备状态。

“镇家之宝”,几乎每支枪都有一段故­事。 有的来自自己指挥的战­场缴获,有的则是部队或者国际­友人的赠品。

“文革”开始后,中共中央决定私人手中­的武器一律上缴,粟裕的“珍宝”自然也不例外。 他把枪擦得一尘不染,恋恋不舍地交给接收的­人,再三说请他们保管好。

粟裕不仅爱枪, 而且善射,弹无虚发。

1934 年 12 月, 红十军团设伏安徽谭家­桥。 14 日上午,国民党军王耀武部补充­一旅第二团先进入伏击­圈,红军跃身而起,攻势猛烈。敌方第二团团长周志道­忙叫号兵吹号,呼叫援兵。 粟裕见状,从一个战士手中接过步­枪, 抬手一枪,号兵应声而倒。 周志道叫来第二个号兵,粟裕再发一枪,号兵又被击毙。随后,粟裕不容周志道再叫,第三枪将周志道打成重­伤,昏死过去。

(据《羊城晚报》)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