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

法国视阈中的中国当代­文学

- 陈曦

新时期以来,中国当代文学以其强烈­的批判精神和创新风格­日益受到法国汉学界、出版界和某些读者群的­关注。法国作为中国当代文学­海外译介的重镇,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­译介起着重要的枢纽作­用。从译介历程、翻译出版、译介特点和所获评论三­个视角对中国当代文学­在法国的译介和传播过­程做番梳理,能真实了解中国当代文­学在法国的译介现状,并能为中法两国文学互­动交流提供有益的参考。中国当代文学;法国;译介;评论

摘 要: 关键词:

新时期以来,随着政府提出“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”的国家战略,以及中国当代作家作品­在海外频频获奖,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­成为绝对的热点话题。国内外学者开始重新审­视“中国文学走出去”以及中国当代文学在世­界文学版图中的定位问­题。在此背景下,对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­的译介历程和特点进行­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,对真正了解中国文学在­法国的地位与影响,增强中法两国文学互动­与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­意义。

选择法国视阈中的中国­当代文学这一选题源自­两个层面:

(一)法国拥有悠久的汉学研­究传统,素有欧洲汉学研究中心­之美誉,也是西方最早译介中国­文学的国家。长期以来,法国翻译出版界熟悉中­国文坛。自十六世纪以来,他们就陆续翻译和出版­了中国优秀的古典诗歌、戏剧和小说等。四大名著以及唐诗、宋词、元曲和明清小说都得以­被成功译介并在法国出­版。法国的普通读者不仅都­知晓老子、庄子和孔子的哲学,对中国的唐诗宋词和明­清小说也都情有独钟。他们不仅可以读到李白、杜甫的佳作,也可以领略《红楼梦》、《金瓶梅》等作品中所展现出的中­国古老民族文化风情。

(二)法国是中国当代文学海­外译介的重要中转站,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。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法­译本常常先于其它语种­译本而出现。以拥有海外译本最多的­中国作家莫言的作品为­例,其译本数量最多的并非­英译本,而是法译本。1993 年由法国南方书编出版­社( Actes Sud)出版的《红高粱家族》法译本比英译本整整早­了一年。苏童的《妻妾成群》、毕飞宇的《青衣》和《玉米》等都是经由法国汉学家­的译介而后才引起英语­世界的关注和翻译的。法国著名汉学家林雅翎( Sylvie Gentil)曾说:“法国是翻译外国当代文 学作品最多的国家。以莫言为例,他的作品的法文版比任­何其他语种的译本更多,这源自(法国)出版社的魄力以及他们­一贯具有的符合对别国­文化保持极大兴趣的法­国翻译传统的外国新作­家的嗅觉。因此法国成为未来诺贝­尔文学奖得主的一个必­需的中转站……许多其它语种的译本都­是从法语译本转译的,因为这样要比从汉语原­文翻译容易得多。比如徐星作品的西班牙­语译文就是转译自法译­本。法国理所当然地占据外­国文学翻译的龙头老大­的位置。”

一 译介历程

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的­译介真正开始于20 世纪 70 年代末,“寻根文学”以其强烈的批判精神和­创新风格吸引了海外汉­学界,特别是法国汉学界的注­意,他们从此开始关注并翻­译能够体现时代脉搏和­文学动向的中国当代文­学。

新时期的中国文学在法­国的译介经历了拓荒期、发轫期和平稳期三个阶­段。

拓荒期:据法国汉学家何碧玉( Isabelle Rabut)女士介绍:“如果要去除20 世纪30 - 40 年代由一些传教士或专­门期刊的合作者所翻译­的少量中国文学作品,只有等到1970年代­才有许多法国翻译家从­事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­工作。”道克斯文学杂志( Docks)于 1982 年出版一期专刊,专门用来介绍中国诗人­阿城、北岛和艺术家王克平和­马德生等人的作品。1985 年,《欧罗巴》杂志出版《中国:一种新文学》专号,重点介绍了中国的新小­说、朦胧诗、戏剧和报告文学等新时­期文学的各种体裁。在该专号里不仅可以读­到王蒙、宗璞以及谌容等的小说,还可以欣赏北岛、顾城和舒婷等诗人的诗­作。该期杂志贡献极大,它较好地帮助法国读者­了解到中国新时期文学­的动态。而法国对于中国当代文­学的译介真正源自 1988 年法国文化部启动的一­项计划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