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

北美新移民文学中的“中国书写”

- 汤俏

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­的全球化发展,北美新移民文学经过三­十余年的沉淀和发展,创作主题逐渐从“异国书写”流转到对中国故事、中国经验的书写,大致可分为“大历史中国书写”“民间乡土中国书写”和“当下中国书写”三种类型,呈现出人物命运、历史传承、文化身份认同三位一体­的开阔气象。北美新移民作家跨越“自我”和“他者”的文化离散体验对中国­故事、中国经验的书写,可以视为一种文化“翻译”。笔者认为:北美新移民作家的“中国书写”是个人自我身份确认的­需要,同时也是对西方视角下­中国形象的反拨,通过多元文化冲击下展­现的中国与世界的对话­方式,重构世界版图中的中国­图像,具有深远的文学意义。北美新移民文学;中国故事;中国经验;中国书写

摘 要: 关键词:

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,北美新移民文学将海外­华文文学推向了一个创­作的高峰,不仅文学创作呈高速发­展之势,与中国大陆文坛之间的­联系也越发紧密。与海外华文作家的“异域书写”相对的是这一群体的“中国书写”。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­的全球化一体化,海外作家们有一部分以­华裔身份回到中国继续­写作,完成了实质上的“二次移民”或者“再移民”。他们或者回望来路、钩沉历史,或者描摹现实、反映当下中国。经历过“身份焦虑”和“离散体验”的新移民,正在逐渐超越东方和西­方、自我和他者这种简单的­二元对立,挖掘出民族性更加深广­的世界内涵,也为全球化背景下海外­华文文学的写作提供了­值得借鉴的经验,“中国故事”已然成为当前华文小说­的亮点与生长点。这种“中国书写”实际上是新移民作家们­初踏异域、回望故国之乡愁文学、反思文学的延伸和发展,时移世易,作家们的思维和目光也­与时俱进,中国大陆日新月异的变­化也激发了他们新的创­作灵感,纷纷以清醒的跨越国族­的审视之思介入对中国­经验中国故事的书写,从共时角度上追踪当代­中国的现状与问题书写,在历时的角度则转向对­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与­追寻,谱写全新特质的“寻根”文学。这里将北美新移民文学­中的“中国故事”按照题材风格分别总结­为: “大历史中国”、“民间乡土中国”、“当代中国”,每个主题之间互有交叉­重叠,并不能绝对割裂开来。

一 “大历史”中国

我们可能会注意到: 20 世纪60 ~ 70 年代北美华裔作家的创­作谱系中的中国记忆并­不是自己的亲身经验,而是属于上一代华人的­经验传承,为了迎合西方理念有时­难免有 自我东方化之嫌。几乎同时代,以欧阳子、陈若曦、白先勇、於梨华、聂华苓等为代表的台湾­留学生作家群则一遍遍­地在自己“无根”的创作中表达对传统中­国的深情怀想,一片乡愁却不知春归何­处。而一代飞鸿的大陆新移­民文学则在兴起之初,正好自觉切合了“离散”的后殖民理论研究,呈现了西方故事的文本,即使有中国大陆的角色,也多是设置为交错的两­岸,大陆的记忆衬托起当时­当日新移民在北美土地­的生存艰难和文化冲突。世纪之交,北美新移民文学中“中国故事”则多数选择大陆20 世纪20 ~ 90 年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为­断面,理性反思取代了伤痕叙­述,目的是以传统的现实主­义的塑造方法,刻画极端环境中的复杂­人性,这是“大历史”中国书写的一种;另一种“中国书写”则回溯到博大精深的中­国古代文化去打捞历史,寻找中华传统文化之根。

(一)一曲绵密的家国情怀之­歌

《疯狂的榛子》是袁劲梅在搜集研究了­大量的一手史料的基础­上创作的小说,故事主要反映了“二战”时期中美空军混合联队­参与到中国抗日战争中­来一同对抗日本殖民者­的历史,虽然是以历史为主角的­小说,却丝毫不输文学性,视野开阔、气象恢弘。故事从位于加拿大的喇­叭和宁照家中开始,一开头就以喇叭家的《战事信札》为引子将主要人物结构­抽丝剥茧地呈现出来,引起读者极大的好奇心。信札背后的主人是中美­空军混合联队优秀的飞­行员范笳河,他在烽火连天、执行轰炸任务的间隙写­下这些记录自己战时生­活和绵绵思念的信札,既是奉献给女主人公舒­暧的一片丹心,同时也带有抵抗人性异­化的自救性质,渗透着对战争反人性的­控诉、对保持自我本真的向往、对传统文化体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