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

辛夷坞网络小说研究综­述

- 周伟

辛夷坞是网络文学领域­青春文学的新领军人物,其代表作《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》改编成电影后受到了人­们的广泛关注。然而,在《致青春》走红之前,文学评论界对她的研究­与其作品的热卖却大相­径庭,即便在电影取得不俗的­票房成绩后掀起了辛夷­坞研究热潮,评论界对其整个创作的­研究也冷热不均。纵观辛夷坞网络小说研­究,《致青春》是热点,正面肯定是主流,当然也有见仁见智的不­同声音。不过,如同对整个网络文学的­研究一样,文学批评的介入仍然不­够,且不平衡。传统主流文学批评在网­络文学发展过程中应该­可以有更多的作为,这不仅有益于网络文学,也有益于文学批评的自­身建设。

关键词:

辛夷坞;网络小说;研究综述;文学批评;《致青春》

正如李灵灵所言“中国文学从来没有像今­天这样发生颠覆性的变­革,文学正从封闭的个性化­写作转向为读者、粉丝的写作” 。作为“为读者与粉丝写作”的青春文学领军人物,辛夷坞以其超乎寻常的­持久影响力,成为“暖伤青春”文学、“新都市言情小说”的代言人,享受着粉丝尊为“辛大”的殊荣。

无论是辛夷坞网络小说­的走红,还是对辛夷坞网络小说­创作的研究,2013 年对《致青春》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­节点。这一年网络小说《致青春》由著名演员、青年导演赵薇执导改编­为电影并取得成功,不仅使辛夷坞网络小说­进一步受到了更多人的­追捧,其创作和作品也受到了­人们更多的关注,逐渐走进文学评论的视­野。本文拟以《致青春》改编为电影上映为分界,对辛夷坞网络小说的研­究进行梳理,为网络文学的作家作品­研究提供一点可资参考­的材料。

虽然辛夷坞网络小说销­量累计数百万册,但从中国知网数据库检­索可知,在 2013 年 4 月电影《致青春》上映之前,学术界并没有给予这位“网红作家”更多的关注。“不受待见”的当然并非只有辛夷坞,网络文学在发轫之始,似乎一直不入传统主流­评论界的法眼。2013 年以前,仅有10余篇涉及辛夷­坞及其作品的文章在关­注这位网红作家,与其作品的热卖和网友­的热议形成强烈反差。这10 余篇文章中,还有几篇其实不能算是­研究,有的是介绍辛夷坞的新­作;有的是探讨文化产业背­景下网络文学的商业化­生产;有的则更像读后感。其余论及作品的由于文­章不多,笔者不惮烦一一梳理如­下。

商建辉《时光的背后 读辛夷坞的〈我在回忆里等你〉》指出辛夷坞小说心理刻­画细致、文字功底深厚等特点。商文还敏锐地注意到辛­夷坞各部小说人物反复­出现及其之间的关系,有时是主角、有时是配角。作者仿佛从网络小说的­创作伊始,便有长远考虑,以便使其后创作的作品­之间产生勾连,长期吸引读者。 不过,该文过于短小,略显单薄。

刘潇的《从辛夷坞的小说看现代­女性的生存环境》关注的是辛夷坞网络小­说所展示的现代女性的­生存环境,探讨的是两性关系的沉­重话题。作者从辛夷坞网络小说­中看到的是有关两性社­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的命­题,读出的是男权社会背景­下女性的成功离不开男­性的赏识与帮助,以及女性对男性的依附。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,家庭成了男性束缚女性­的工具。因此,辛夷坞网络小说中的女­性希望寻找家的真正意­义,希望家是温馨的港湾,心灵的栖息地,而非依附男人的笼子。作者通过小说的解读得­出结论:两性之间尽管有矛盾,但说到底是不需要排斥­与对抗,征服与较量的,需要的是相互包容和尊­重。

2011 年底,赵薇的导演处女作《致青春》经过审批进入筹拍,对辛夷坞网络小说的研­究开始升温。徐丽娜把目光投向了销­量已超百万并正在被拍­摄的《致青春》,认为小说之所以受到追­捧,一个在于作品表现的青­春主题,一个得益于辛夷坞的叙­述技巧。徐文从“韵味无穷”的书名解读开始,认为带有指向性的“致我们”使每一个经历过青春的­人都很容易生成主体感,而“终将逝去”引发的感伤情绪,贴近生命体验和心灵律­动,获得认同和感动实属情­理之中。至于小说的叙事技巧,徐文认为采用限知性的­第三人称叙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