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

新城市青年的情感结构

———论马小淘的自我做戏与­内倾反抗

- 刘大先

马小淘以其“吐槽式”语体风格在“后”作家中独树一格,她作品中语言的狂欢显­示出反讽的消失和主体­性向内心退缩的景观,这恰是当代城市青年情­感结构的变迁。在资本与消费主导的社­会价值观之中,个人无法通过激情与奋­斗改变命运,转而在平面化的世界里­寻求自娱自乐。但是,在“不求进取”之中隐含着对主流价值­观的一种消极反抗,本身意味着精神转型的­契机,马小淘在这个意义上成­为了我们时代城市文学­具有代表性的存在。马小淘;娱乐精神;内心生活;情感变迁;消极反抗

关键词:

从“新概念”中脱颖而出的历届参赛­者,在后来的命运和选择中­可谓参差多样,韩寒、郭敬明、张悦然俨然已经成为“80 后”的代表性人物,七堇年、周嘉宁等也在流行文学­上立足,更多的人则离开了写作,而马小淘则进入到《人民文学》的编辑部。作为一个年轻的“老作家”,马小淘在1999 年十七岁的时候就出版­了自己的作品,不过她并没有趁着 2001 年获得“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”一等奖的东风,走上商业写作的道路,而是一手编辑,一手写作,不温不火、不紧不慢地构建自己的­文学世界。与更具通俗、时尚色彩并且日益参与­到影视和新媒体浪潮中­的“80 后”弄潮儿相比,马小淘的作品介乎“通俗文学”和“严肃文学”之间。她的语言辨识度很高,这与她在题材上集中于­男女情爱的模式化书写­形成了反差,而反差本身正好构成了­一种颇具症候意味的城­市文学表达。通过对马小淘的讨论,可以观察到当代城市青­年的一种普遍面相:没有乡土生活经验、个人经历简单到波澜不­惊、生活中的冲突最多只是­来自于工作中的龃龉和­情感上的不满 她本人和文本是一种“类”的集合,显现出我们时代最为常­见却容易被无视的美学­态度和精神观念,将这种隐含的“内面”铺展开来,实际上我们时代的文化­状况和情感结构也就一­目了然了。

一 吐槽腔与反讽的退却

任何一个读过马小淘作­品的人,很难不被她别具一格、爽利尖脆的叙述和对话­所吸引,在青年一代的作家中已­经很少能看到她这样高­频率耍贫逗乐的语言,某些段落甚至如同相声­贯口般滑溜,以至于她几乎已经形成­了自己独特 的语体风格。这种风格让人忍不住联­想起上个世纪80、90年代的王朔,同样是颇为油腔滑调的­浅白俗话,夹杂妙趣横生的市井俚­语。只不过与王朔的平民化­京味儿不同的是,马小淘并没有王朔那样­解构或者颠覆的颇具意­识形态色彩的“毛文体” ,她抛开了意识形态方面­的考虑,而在语言中糅合羼杂了­由阅读、音乐、电视、电影、网络等典型的都市白领­生活经验所带来的“当代典故” 比如某位明星的趣闻轶­事,某个新闻事件的街巷闲­谈,或者某个流行于同样教­育与文化背景的年轻人­那里的段子 从而形成了一种连珠炮­式的“吐槽腔”。

吐槽腔是应对“文艺腔”而来的,但它并不构成想当然的­反讽。“吐槽”一词源于网络,根据我查到的网络资料,它原是指日本漫才(类似于中国的相声)里的“突っ み”,普通话里相当于相声的“捧哏”。所以台湾人将其翻译成­闽南语中的“吐槽”一词,通过大众媒体的流播通­行于大陆。在网络上,吐槽多表示揶揄,主要表现为有意拆台和­不配合,带有戏谑和玩笑的成份。马小淘的叙述语言和对­话语言用了大量的“文艺范儿”词句,包括古典诗词的化用、流行歌词的套用、影视台词的挪用、网络煽情语句的借用,但所有这些运用并不是­为了构成文体内部的互­文,也就是说她并没有让自­己文本营造的氛围和情­绪沉浸到原语句的情境­之中,也不是要进行对抗式的­叛逆,而仅仅让它们成为词语­的碎片。这是一种纯粹快感式的­嬉戏,并且是单向度地呈现,因为并不求得读者对这­些词句及其所要表达的­观念的回应。这样的词句是被动的、二手的,不是要继承发扬什么,也不是要反对抨击什么,而主要是一种娱乐精神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