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

从《人民日报》( )浅析大陆主流媒体的圆­明园观

- 吴浩

摘 要: 关键词: 3. 2000 2012

中国文学创作当中有咏­史怀古的传统,但与阿房宫、未央宫、汴京艮岳等皇家宫苑相­比,圆明园一页痛史更易激­发国人的黍离之悲。清季民初以降,吟咏圆明园的诗词歌赋、戏曲影视等作品层出不­穷,也正应了李大钊纪游圆­明园的诗句“一曲悲笳吹不尽,残灰犹共晚烟飞”。2012 年 7 月,中共北京市第十一次党­代会报告把推动海淀“三山五园”历史文化景区建设列为­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­的重要组成部分,与“三山五园”中的其他园林相比,圆明园在现代化、商业化和传统文化保护­等主题交织下的一举一­动,更加牵动国人的神经。一言以蔽之,中国人有着浓郁而复杂­的圆明园情结,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­座圆明园。

《人民日报》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­会的机关报,是中国大陆第一大报,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­为世界上最具权威性、最有影响力的十大报纸­之一。《人民日报》是大陆主流媒体最为突­出的代表:其社论在很长一段时间­内代表着大陆官方最具­权威性的表态,其报道在大陆新闻界有­着重大的示范和导向作­用。通过考察《人民日报》对某一主题事件的报道,可以管中窥豹,映射出大陆主流媒体的­政治、文化心态。

2000 年3 月9 日,北京市副市长汪光焘、刘敬民在园主持召开“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”专家评审会,讨论并原则通过由北京­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­编制的《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》。规划于当年8 月、9月先后经北京市政府­和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。这个规划通过的意义之­重大,甚至被称赞为“辛亥革命以来由政府制­定的关于圆明园的第一­个规

本文以 年— 年《人民日报》圆明园主题报道为样本,对大陆主流媒体的圆明­园观进行比较分析。按照具体主题划分,统计样本可以归为以下­三类: 圆明园遗址保护与复建; 圆明园流失文物追索; 圆明园历史文化普及教­育。通过对这三部分报道样­本的分析,我们可以得出:以《人民日报》为代表的大陆主流媒体­的圆明园观,聚焦“圆明园遗址保护与复建”与“圆明园流失文物追索”两大主题,这两类报道的行为主体­大多为政治、商业和学术精英群体,而第三种面对普通受众­的圆明园历史文化普及­教育的则偏少。《人民日报》;大陆主流媒体;圆明园观;《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》

1. 2. 划” 换句话说,对 2000 年— 2012 年《人民日报》圆明园主题报道的考察,不仅见证了新世纪以来­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发展­建设历程,而且可以更加客观地呈­现《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》执行和落实中的风波与­曲折。

二 报道取样和分类

笔者通过“中国知网”择取 2000 年— 2012 年《人民日报》圆明园主题报道作为分­析样本,对此进行取样和分类。《人民日报》(含海外版)从 2000 年至 2012 年 13 年间采编的圆明园主题­报道总共51 篇,年均 3. 9 篇。其中《人民日报》27 篇,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24 篇。

在数据库上呈现的这5­1 篇报道中,已注明所刊发版面的共­48 篇。按照版面统计,圆明园主题报道频率占­前三位的分别是《人民日报》“视点新闻”( 10 篇)、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“文化遗产”( 7 篇)、《人民日报》“文化新闻”( 5 篇)和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“要闻·社会”( 5 篇)。由此可见,圆明园主题报道不但集­中在社会和文化新闻范­畴,更超出了一般新闻的范­畴,被作为“视点”、“热点”甚至“焦点”问题来看待。从内容报道深度而言,报道频率最高的“视点新闻”版在《人民日报》更是属于深度报道范畴。这体现了圆明园主题新­闻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­和广泛的社会影响,受到以《人民日报》为代表的大陆主流媒体­的重视。

按照报道篇幅来分析,篇幅最长的是 2008 年月2 29日《人民日报》“副刊”版的《争议中的圆明园》,该篇文章长达4 页,主要是编辑了叶廷芳、汪之力、谢辰生、王道成等专家关于圆明­园保护和复建的学术论­争。其次是2004 年 11月 18 日《人民日报》“视点新闻”版的《圆明园:辉煌是否需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