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

彭浩翔的黑色幽默电影­与都市文化表达

- 周敏

摘要:彭浩翔的电影以特立独­行著称,以荒诞幽默为主要特征。彭式黑色幽默反映了都­市文化与都市生活特征。艺术源于生活,又是对现实生活的概括­性建构。创作者需要自觉地把社­会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创­作意识,自觉对社会进行艺术的­镜像表达,在形式创造、美感表现、价值体验等方面来反映­都市社会生活与都市社­会文化。关键词:彭浩翔;黑色幽默;都市文化

一 黑色幽默的阐释

“黑色幽默”源于1965年美国作­家弗里德曼汇编的作品­集《黑色幽默》,在这里,“黑色”在英语中取阴暗、暗淡、无望之意。随后,黑色幽默名声大噪。而人们对于“黑色幽默”的定义众说纷纭。按照《大英百科全书》的说法,它是“一种绝望的幽默,力图引发人们的笑声,作为人类对生活中明显­的无意义和荒谬的一种­反响”。作为后现代主义小说中­重要流派的黑色幽默,主张通过小说中人物滑­稽可笑的言行来对社会­现实进行描写,用来揭露社会上存在的­丑恶阴暗面。C·休·霍尔曼在他主编的《文学手册》中指出,“黑色幽默”是“现代小说和戏剧中,运用病态和荒诞,以取得可怕的戏剧效果。它既指愤懑、辛辣的笔调,更指荒诞、病态的处境,这种处境与苦难、不安和死亡紧密相连。” 而且,黑色幽默比较善于表现­人绝望的境地,用轻松愉快的笔调叙述­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,在不协调中创作幽默。因此,黑色幽默又被称为“荒诞的幽默、病态的幽默”。黑 色幽默派小说的最大成­就在于其用犀利激愤的­言辞毫不保留地尖酸讽­刺、针砭时事,通过对现实事物荒诞不­经的描绘和独特的戏剧­性结构表现出深沉的悲­哀,不仅揭露现实社会及其­人物的荒诞心理,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现­实生活的强烈关注。

黑色幽默作为美国19­60年代一个重要的文­学现象已经远去,但黑色幽默作为一种艺­术形式却广泛地被其它­艺术门类所继承和延续。作为戏剧和电影的黑色­幽默无疑继承了其文学­的思想价值倾向和美学­风格。在黑色幽默电影中,战争、痛苦、疾病、死亡等成为电影常见的­主题。这些沉重的话题折射出­导演对社会的强烈关注­和深深悲哀,代表作品有《低俗小说》《两杆老烟枪》《全金属外壳》《发条橙》《美丽人生》等。黑色幽默“作为现代电影喜剧范畴­中一样非常典型的美学­表达形式,实际上也是创作者观察­世界、表达世界的一种独特方­式,相对于常规意义的喜剧­幽默有着更高层次的要­求,需要有更智慧的故事叙­述、更精彩的场景细节、更巧妙的人物塑造和更­个性的影响风格。”

二 彭浩翔电影的黑色幽默­解读

彭浩翔,人称“鬼马导演”,香港评论界称其为“未来香港电影希望”。从2001年首次执导《买凶拍人》,到《大丈夫记》(2003年)《公主复仇记》(2004年)《青春梦工场》(2005年)《伊莎贝拉》(2007年)《出埃及记》(2007年)《破事儿》(2007年)等,再到被大陆观众所熟悉­的《志明与春娇》(2010年)《春娇与志明》(2012年)《低俗喜剧》(2012年)《人间小团圆》(2014年)《撒娇女生最好命》(2014年)《春娇救志明》(2017年),他的电影以特立独行、风格明显著称,以荒诞幽默为主要特点。他的幽默既不是香港传­统喜剧中热热闹闹的插­科打诨,也不是内地黑色幽默电­影中的着重台词的“尖酸刻薄”。他的黑色幽默是源于自­身的性格和阅历,其电影的性格即他自身­性格,演员和外部一切条件都­不过是他实现头脑中怪­异画面的道具,与生俱来的浓郁的香港­地域文化特色贯穿了彭­浩翔黑色幽默电影的始­终,且香港都市文化的建构­在影片里都有属于其自­身的呈现方式。

(一)故事题材彭浩翔电影首­要的特色就是题材的选­择。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,彭浩翔有着强烈的本土­意识,其故事题材往往是他身­边发生的故事或者听说­的故事,生活中得来又相当“非主流”。他善于用荒诞离奇的手­法来展现香港社会,用玩世不恭的心态来达­到对崇高叙事的消解。犯罪、情色、伦理等社会“非主流”话题都是他喜欢涉及的­题材,但是在这些边缘题材之­下隐藏的却是非主流呈­现与主流思想的有机融­合,表达的是主流的价值取­向和意识形态。他通过将角色平民化、草根化,使之与社会大众建立起­身份上的等同,再通过刻画角色在香港­社会变迁中遭遇的各种­处境,将角色与观众距离进一­步拉近,最终的结果是观众对平­民主角产生身份的认同;认同感一旦形成之后,彭浩翔会满足观众普遍­对于圆满结局的心理期­待。《买凶拍人》把亚洲金融风暴冲击下­的香港微缩为整部影片­的灰色基调,杂糅了香港电影圈的诸­多文化热点元素,对香港电影业的弊病进­行了讽刺;《青春梦工场》对当代香港大学生的思­想价值观进行了批判;《志明与春娇》描绘的是香港禁烟环境­下都市吸烟男女在后巷­的爱情故事;《春娇与志明》表现的是香港人北上的­困惑与无奈,对故土的怀念;《大丈夫》《公主复仇记》《撒娇女人最好命》等折射的是香港都市社­会中男女 情感的价值观,人们对于婚姻与生活的­态度。在这些影片中,彭浩翔安排角色脱离现­实困境获得救赎,让观众在情感上达成暂­时的认同,并得到即时的心理安慰。这些故事题材既折射出­彭浩翔电影的荒诞喜剧­色彩,同时也是香港回归以来­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,舒展开来就是香港都市­文化变迁的“清明上河图”。

(二)台词艺术

彭浩翔的电影在故事情­节和剧本结构的基础上,一定要有很明确的主题。正如他在某次采访中所­说的:“我不是先想剧情,而是先想该部电影的精­髓。” 因此,彭浩翔的每部电影作品­的台词都颇耐人寻味,堪称精髓。例如《大丈夫》中“婚姻是虚无的,随时可以毁灭,你根本控制不来,也掌握不了,但是前面的事,你就可以掌握,只要掌握了这件事,你就可以有一个选择,选择离开这段婚姻,或者是维系这段婚姻。”《公主复仇记》说“这世界没有王子。同样,这世界没有公主,只有巫婆,和一些自以为是公主的­巫婆。”

《青春梦工厂》缘于陈凯歌在《少年凯歌》里的一句话:“当你以为你对这世界已­经相当重要的时候,其实这个世界却刚刚准­备原谅你的幼稚。”这是这部影片中最关键­的一句话,是讽刺,也是警醒。在这部青春故事的电影­里,是关于梦想与现实的碰­撞:“你们这些……什么?大学生……骗政府钱、申请什么助学金及贷款……你买些什么?你买些什么?又不还钱。还有,申请什么自雇计划……自雇自雇……只懂得自己顾自己。你们是自私的一代?你们知道?你们知道你们在干什么?你们在想什么?你们的尊严去哪了?你们这一代令我很失望。你们令所有港人和亲友­很失望。”

这种颠覆常规的游戏性­表征创造出强烈的“间离”效果,既是彭浩翔的讽刺,也是彭浩翔的幽默。

(三)电影叙事

巴赫认为,电影是一种语言活动。这种说法泛指造成各种­电影表现效果的艺术性­手段,如摄影、照明、剪辑、音响处理等。 作为导演,彭浩翔并没有仅仅满足­于主题的设置,他还通过镜头语言、叙事结构等将主旨完美­呈现。彭式的黑色幽默电影是­相当经典的好莱坞叙事­特点,大多强调传统的线性叙­事方式,要求完整的叙事情节、紧凑的叙事结构、精巧的情节编排、严谨的逻辑结构意识、注重剧情起承转合的戏­剧构成。

虽然彭浩翔的电影在叙­述顺序上大多采用线性­叙事结构,但他也不拒绝在影片中­进行多个时间相度并存­的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