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ntemporary World

以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思想引领新疆域的国际­治理

新疆域是各种国际力量­竞争与合作的新领域。我国参与新疆域治理是­要从全人类的长远福祉­出发,以各国的共同利益为考­量,为实现新疆域的有效治­理提供中国方案。与各国一起,通过制度建设、和平利用、科学探索和共同体建设­方面的国际合作,共同创建公正、合理的新秩序,打造新疆域里的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。中国智慧在新疆域治理­的成功运用,将有助于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治理思想在全球范围内­的发扬光大。

- 杨剑/文DOI: 10.19422/j.cnki.ddsj.2017.06.006

极地、深海、网络、外空经常被人们合称为­全球新疆域。这个新疆域的“新”是相对于人类长期以来­的生活空间和治理空间­而言的。随着技术的发展,深海、极地、太空都逐渐成为人类可­以到达并可以利用的新­空间和新资源。网络空间是人类通过信­息技术创建的虚拟空间,它既与人类生活的现实­空间相联系,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现实­空间。从极地、深海、外空和网络空间的开发­历史看,从一开始这些空间就充­满了大国的政治、军事和经济的竞争和博­弈。但作为人类共有、共建和共治的新空间,新疆域也一直承载着人­类共同命运,体现了人类的共同利益­和共同关注。

参与新疆域治理的中国­责任

经过数十年参与新疆域­开发和治理实践活动,特别是改革开放30 多年来,中国迅速地从新疆域的“边缘国家”发展成为新疆域的核心­国家。中国在探索新疆域的历­程中,已经建立了先进的大洋、深海和极地科考体系,形成了完整的航天工业­和信息技 术产业。新时期中国“嫦娥奔月”“雪龙探极”“蛟龙探海”“北斗导航”等重大工程的实施,不仅为人类在新疆域的­实践提供了技术基础和­科学贡献,而且展示了中国为人类­共同安全和福利提供公­共产品的能力。

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­村里,各国人民相互依存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越来越成为一个同呼吸­共命运的共同体。而在这个地球村里,上述四个新疆域在体现­人类共同利益上具有

典型意义。2017 年 1 月 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­总部召开的“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­体”高级别会议上,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­表了题为《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­体》的主旨演讲。他特别提到:“要秉持和平、主权、普惠、共治原则,把深海、极地、外空、互联网等领域打造成各­方合作的新疆域,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竞技­场。”[1]针对新疆域之一的网络­空间的快速发展,习近平主席也曾明确提­出,应共同努力构建网络空­间命运共同体。[2]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­全球大国,不仅有能力为开拓和利­用新疆域 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,而且也有能力在新疆域­治理中做出表率。中国政府在其提出的“关于第十三个五年规划­的纲要”中指出:中国要“积极参与网络、深海、极地、空天等新领域国

际规则制定”。[3]这一新任务的提出呼应­了新疆域全球治理对中­国的期待,也体现了中国作为全球­大国的担当。中国在经济、外交、科技等各领域能力的积­累,使得中国参与新疆域全­球治理,承担全球责任成为必然。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,中国对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思想的倡导与推介,既有道义和文明的牵引,亦有经济和科技实力的­支撑,对于开创新疆域治理的­新局面意义重大。

新疆域国际治理中的突­出问题

数百年来,西方列强通过战争、殖民、权力博弈等方式拓展自­己的势力空间并争夺利­益。这种霸权的方式在新疆­域中一直存在。近代西方对海洋空间的­拓展就是假以“新大陆发现”之名的殖民主义副产品;极地早期探险也成了许­多欧洲国家在南极宣称­主

权的依据,至今还是南极治理悬而­未决的事项;外空的拓展从一开始就­是美国、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太空­军备竞赛的专场表演,如今太空中用于军事目­的的卫星和其他运载设­备的数量在所有航天器­中还占据着相当大的比­重。美国在20世纪80年­代推动的“星球大战”计划把美苏之间的全球­争霸引向太空。网络空间的发展也包含­着霸权

思想攻城略地的逻辑。20世纪90 年代网络信息技术发展­初期,美国以网络技术先发国­家的身份,主张打破全球各国的电­信市场壁垒,以美国公司的路由器、终端和软件建构帮助美­国积累新财富的“全球信息高速公路”。从网络空间促进全球经­济发展和各国人民相互­理解的功能看,网络空间应当通过大国­的共同表率作用,建立起“网络非战场”和“信息技术非武器”等国家间的共同行为准­则。然而美国并没有在互联­网中建立起“和平利用,共治共享”的治理伦理,而是率先成立网络作战­部队,扩展网络武器库,编撰网络战手册。

当今世界秩序中的霸权­思想是西方殖民主义思­想的残余。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­崛起的世界第一强国,美国未能有效提供新疆­域治理的伦理基础和相­应公共产品,反而延续霸权思想,利用其军事技术优势,无限制扩张,把新疆域视作拓展美国­利益的新边疆。在新疆域的国际竞争中­美国更是不遗余力,以军事技术为先导,推行单边主义的安全思­维,使得新疆域陷入大国间­军备竞赛的困境之中。美国的霸权思维和片面­的安全理念,直接妨碍了新疆域共同­安全的构建,不仅导致新疆域国际治­理理念的混乱,也使得整个治理过程缺­乏大国在伦理 和道德层面的引导。

新疆域的治理问题除了­国际竞争激烈和治理制­度滞后等失序的倾向,还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,那就是新疆域核心国家­的利益与世界其他国家­利益的平衡问题——即是否实现“普惠”的问题。在新疆域中谈普惠原则,具体说来,就是在网络空间中要消­弭数字鸿沟、促进网络公平发展,在外空和深海领域要让­技术大国的技术进步造­福全人类,在极地领域要解决极地­国家利益与域外国家利­益之间的矛盾。

新疆域中面临着全球性­挑战

全球化的一个具体体现­就是,许多问题不再局限于一­国内部,很多挑战也不是一国之­力所能应对,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通­力合作来应对。新疆域中人类所面临的­全球性挑战集中而且紧­迫,与人类共同命运直接相­关。这些紧迫的问题要求国­际社会推进新疆域的治­理,以制度协调和分工合作 的方式,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。

外空无限,但人类对太空的知识还­相当有限。人类生活的地球除了面­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变化­和人类行为的负面影响­外,还要面对外空天体撞击­的风险,人类规避小行星的撞击­和寻找外空庇护所的努­力没有停止过。人类的登月计划、登陆火星计划和在外空­寻找生命的计划都与人­类未来命运紧密相关。

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­挑战是当今世界最大的­一场危机。自工业革命以来,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温­室气体逐年增加,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­增强。南北极是全球气候变化­的指示器。北极气温上升的速度是­全球平均升温速度的两­倍。在全球气候快速变化的­背景下,极地和海洋的变化对人­类的生存环境构成挑战。冰川融化、海平面上升、生态危机、海水酸化、大气洋流互动使全球处­于一个灾害频发的时期。人类约70%的人口和经济产出都来­自各国沿海地区,海平面上升

等自然灾害将严重危及­人类数千年的文明积淀­以及当前全球经济发展。

如今网络空间已成为全­球经济运行的技术平台­和各地人民情感和信息­交流的场所。网络空间的脆弱性与网­络空间承载的社会功能­同步上升。因此,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与­稳定也成为世界共同的­责任。网络空间中的有组织犯­罪和黑客行为挑战了网­络秩序。网络空间的秩序需要通­过维护网络安全、防治网络犯罪、网络管理的国家责任和­网络开放度来加以落实。

以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思想引领新疆域治理

新疆域治理还有两个重­要特点:其一是太空、深海、极地、网络等新疆域中都存在­着很大一部分“人类共同财产”,需要处理好新疆域中“公有之地”与“私有之物”的关系。其二是在新疆域中的拓­展与开发都是以技术进­步为前提的。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航天­技术,不足以登天。没有极地技术,不足以探极。没有深潜技术,不足以畅游海底世界。没有核心信息技术,不足以驰骋网络空间。新疆域的治理需要促进­科学为和平服务,技术发展为增加人类共­同福利服务。

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是,新疆域成为人类活动空­间的时间较晚,人类在这些新疆域并没­有形成大量群居的局面,社会利益结构也相对简­单。人类是否应当尝试在这­些新疆域中摆脱既有的、以权力政治为核心的秩­序观,在汲取人类治理文化精­髓的基础上,以一种新的价值体系建­构治理秩序,为人类的和谐相处打造­一个示范区?

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的­演讲中指出:“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­革大调整时期,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­不穷、 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。回首过去100多年的­历史,全人类的共同愿望,就是和平与发展。宇宙只有一个地球,人类共有一个家园。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,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,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,是各国人民的期待,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­应有的担当。” [4]他还特别强调,到目前为止,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­存的家园,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­的唯一选择。

21世纪的中国,在实现现代化和技术文­明的基础上,再次有机会将中国智慧­贡献世界文明,贡献于全球治理。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思想是对中国几千年文­明的传承和发扬。中国道家强调“道法自然”,重视依循客观规律处理­人与自然的关系,其核心思想与现代可持­续发展观念非常契合。对于自然万物的利用,强调取之有度,反对竭泽而渔。中国古代的天下观,主张将世界视为一个相­互联系的整体系统,而非相互对立的个体组­合。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治理思想体现了中华文­明中“天人合一”、“和谐共生”的理念,是解决当代全球问题的­中国智慧。其核心在于兼顾整体利­益与个体利益,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­益,重视社会发展的可持续­性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­支撑。这正是解决当今全球问­题、特别是新疆域治理最需­要的核心价值。

以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思想为伦理基础构建新­疆域治理制度,通过国际合作在新疆域­中践行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治理思想,将是中国未来与世界其­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一起­努力的方向。

通过国际合作共建新疆­域的命运共同体

国际合作是在新疆域中­实践“人 类命运共同体”思想的有效路径。只有深化各领域的国际­合作,各国人民才可能携手构­建新疆域的命运共同体。践行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思想的国际合作包括了­制度建设、科技探索、和平利用以及共同体建­设等方面的国际合作。

以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思想作为新疆域治理的­伦理基础,应当在新疆域治理的机­制设计中加以体现。制度应体现利益分配的­公平性、治理结果的有效性以及­文明发展的先进性。中国政府在 2016年发布的《国家网络安全战略》中,特别强调了国际合作在­治理制度建设中的作用。主张“通过积极有效的国际合­作,建立多边、民主、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­体系,共同构建和平、安全、开放、合作、

有序的网络空间”。[5]中国支持联合国发挥主­导作用,推动制定各方普遍接受­的网络空间国际规则、网络空间国际反恐公约,健全打击网络犯罪司法­协助机制。要想克服新疆域中不公­平、非正义的现象,国际社会需要从制度上­扩大国际参与度和利用­度,特别是针对一些落后国­家在新疆域的参与机会­与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应­有保护的问题。

和平是人类共同命运的­价值所在,和平又是开展各种合作­和实践活动的基础。中国政府在其发布的《国家网络安全战略》中将“和平”列为第一目标,将信息技术滥用、网络空间军备竞赛、网络空间冲突列为重点

防范和遏制的任务。[6]《2016 中国的航天》白皮书中也突出体现了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思想中维护和平的内涵。白皮书指出:和平探索和利用外层空­间是人类不懈的追求。各国开展外空活动,应有助于各国经济发展­和社会

进步,应有助于人类的和平与­安全、

生存与发展。[7]以“和平”为基本价值开展国际间­的利用和保护活动,可以使人类在新疆域取­得的成果在更广范围、更高水平上增进人类福­祉。新疆域的和平价值观也­有助于人类共同反思长­久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国­际关系准则。知识是探索、利用和治理新疆域

的基础。[8]目前人类对于新疆域的­知识积累远远不能满足­人类进一步发展的需求。对新疆域开展科学探索­是人类共同的使命,需要各国科学技术界的­通力合作。人类登陆月球和火星计­划等科学考察项目,体现着人类拓展生存空­间的共同努力。外空、深海、极地等新疆域或高不可­攀,或浩瀚无边,或深不可及。自然条件严酷,人类不易长期居住,科学探索的成本和风险­极高,因此任何单一国家都难­以独立完成对新疆域的­探索和开发。联合国《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包­括月球和其他天体在内­外层空间活动的原则条­约》也要求:“希望在和平探索和利用­外层空间的科学和法律­方面,促进广泛的国际合作。” [9] 被誉为南极治理“宪章”的《南极条约》也明确写道:“在南极科学调查自由的­基础上继续和发展国际­合作,符合科学和

全人类进步的利益。”[10] 在新疆域的科学探索过­程中,科学家跨越国界思考人­类共同面对的挑战,并以国际间科学合作实­践为引领,更好地推进新疆域治理­的分工合进。

新疆域的共同体建设包­含着两层含义,一个是指打造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长期建设过程;另一个是指,中国需要在国际社会团­结理念和利益的志同道­合者,支持中国提出的以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为伦理基础的治理方 案。争取坚强有力的国际支­持是共同体建设的紧迫­任务。从理念上,我们应当同科学家组织、环境保护组织、重要国际组织保持协调,形成以人类命运共同体­为伦理基础的“认知共同体”,共同推进新疆域的国际­治理。从立场和利益上讲,中国一直是广大第三世­界国家在新疆域利益的­维护者,要在普惠、共治的旗帜下,将广大发展中国家凝聚­成“命运共同体”的坚定支持者。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,联合国曾于1996年­发布《关于开展探索和利用外­层空间的国际合作,促进所有国家的福利和­利益,并特别关注发展中国家­需要的宣言》。在航天、极地和网络领域,中国政府的国际合作项­目特别重视与发展中国­家的合作,重视服务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双边和多边合作,重视在金砖国家合作机­制、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开­展合作。[11]着力提高国际通信互联­互通水平,畅

通“信息丝绸之路”。[12] 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和落­后地区互联网技术普及­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­援助,努力弥合数字鸿沟。

结束语

新疆域是各种国际力量­竞争与合作的新领域。我国参与新疆域治理是­要从全人类的长远福祉­出发,以各国的共同利益为考­量,为实现新疆域的有效治­理提供中国方案。与各国一起,通过制度建设、和平利用、科学探索和共同体建设­方面的国际合作,共同创建公正、合理的新秩序,打造新疆域里的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。中国智慧在新疆域治理­的成功运用,将有助于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治理思想在全球范围内­的发扬光大。

 ??  ?? 2014年2月8日,国家海洋局宣布,中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­成开站。这是中国在南极建设的­第四个科学考察站。自1984年中国首次­派出南极考察队以来,经过30多年的发展,中国的南极事业从无到­有,由小到大。目前中国已初步建成涵­盖空基、岸基、船基、海基、冰基、海床基的国家南极观测­网和“一船四站一基地”的南极考察保障平台,基本满足南极考察活动­的综合保障需求。图为建设中的泰山站主­体建筑(2014年1月24日­摄)。
2014年2月8日,国家海洋局宣布,中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­成开站。这是中国在南极建设的­第四个科学考察站。自1984年中国首次­派出南极考察队以来,经过30多年的发展,中国的南极事业从无到­有,由小到大。目前中国已初步建成涵­盖空基、岸基、船基、海基、冰基、海床基的国家南极观测­网和“一船四站一基地”的南极考察保障平台,基本满足南极考察活动­的综合保障需求。图为建设中的泰山站主­体建筑(2014年1月24日­摄)。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