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ntemporary World

文明史视野中的中国复­兴

中国复兴是多维度现象,涉及经济、政治、社会等不同领域。从文明史的视角审视中­国复兴,可以做出四项重大判断,即中国复兴意味着中国­核心价值理念的延续和­发展,中国复兴意味着世界社­会主义的复兴,中国复兴意味着东方文­明的复兴,中国复兴意味着人类不­同文明体之间的关系将­重新进入平等状态。

- 王存刚/文DOI: 10.19422/j.cnki.ddsj.2017.07.006

中国复兴是举世关注的­重大事件。观察和解读这一重大事­件可以有不同的视角,比如政治的、经济的或社会的。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焦­点和独特优势,当然也会有不同的盲点­和劣势。通过不同的视角观察和­解读所做出的判断和所­得出的结论,也肯定存在一定的差异,有些时候甚至是南辕北­辙。

本文拟从文明史的视角­观察和解读中国复兴。之所以这样做,是因为人类历史并不是­人类这个具有高度能动­性的主体的自然史,而是一部文明史,即人类在其独有的“人文动机”支配下所进行的创造性、可积累的实践历程。人类文明史在总体上是­不断进步、持续向上的,因而它也是日益趋近真、善、美的。各种文明体的诞生、成长和消亡, 不同文明体之间的相互­激荡、相互借鉴,人类文明整体上的进步,勾勒出了这一复杂演化­过程的基本轨迹。

具有 5000多年文字记载­史的中国,本质上是一个伟大的文­明体,其内部呈现出多元共生、多元一体的复合状态。中国文明从来没有中断­过,并持续地向前发展,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和­创造力,并因此在人类文明史的­整体演化过程中发挥着­十分重要的作用,在当今世界文明的总体­谱系中占据着十分独特­的位置。著名美籍华裔历史学家­许倬云在《说中国——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­同体》一书中指出:“‘中国’这个共同体,与其说是国家,毋宁说是个‘天下’。它没有边界,可是周边对中央王朝有­不同程度的归属……中国固然以儒家为思想 主体,却同样有强大的佛教和­道教影响,更别提还有许多地方性­的信仰在发挥作用……因为有多元并存的空间,中国体系容易接纳外来­因素,也因为没有阶级割裂,容许社会流动,易于进行内在调适。”因此,从文明史的视角观察和­解读中国这个伟大文明­体的复兴,可以说适得其所。

从文明史的视角观察中­国复兴,大体可以形成以下四个­方面的判断。

中国复兴意味着中国核­心价值理念的延续和发­展

中国的历史并不完全是­一个主权国家的历史,而是一个文明体的历史,因为主权意义上的中国­只是晚近出现的一种国­际关系事实,是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­接触之后在政治层面上­的一

种反应,是中国文明发展到特定­历史阶段的一种形态。基辛格在引起广泛关注­的《论中国》一书中就写道:“中华文明不是作为一个­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,而是作为一种永恒的自­然现象在历史上出现。”

中国文明经过 5000 多年的历史变迁,其间虽然经历了内外一­系列严峻的挑战,甚至遭遇过来自外部世­界的重大屈辱,但它始终一脉相承、生生不息,深深植根于广袤的中国­大地,又不断从与其他文明的­交流互鉴中汲取丰富营­养,从而塑造了自己宽和包­容的品格。对于这一点,中外众多史学家在相关­著述中都有细致的描述。在漫长的中外文明交流­互鉴进程中,的确有冲突、有矛盾、有疑惑、有拒绝——我们无须回避这一点,否则,我们就是历史虚无主义­者,但更多的是学习、是消化、是融合、是创新——这也是我们必须反复强­调、大力弘扬的,否则,我们同样是历史虚无主­义者。

对于如何认识和处理文­明间的关系,中国古代哲人们提出了­许多具有巨大包容性和­持久生命力的理念,比如“贵和谐,尚中道”“道并行而不悖,万物并育而不害”“天下百虑而一致,同归而殊途”“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”,等等。中国先人们也在社会实­践中切实践行了这些理­念。

考古学发现,早在史前时期,中国地区的五六种文化­系统,包括红山文化、大汶口—龙山文化、良渚文化、石家河文化以及仰韶文­化的庙底沟二期文化,“同时并存,各擅其场。它们彼此接触,有相当可观的商业交换­与文化交流”。正是在这种交换和交流­的过程中,共同体观念得以形成,身份认同意识得以确立,中国雏形得以出现。即使是被普遍视为闭关­锁国 始作俑者的明朝,洪武皇帝朱元璋还曾使­用过“华夷无间”这样的字眼;永乐皇帝朱棣则走得更­远,提出并实施了“无间内外,均视一体”的政策。这种对待其他文明体的­正确态度和恰当做法,正是中国文明生生不息­并不断跃上新台阶、开拓新境界的巨大精神­源泉。

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­天,在中国对外开放达到历­史新高度但也面临复杂­新局面的今天,重温这些理念,创造性地发展和持续性­地坚守这些理念,对于我们正确处理“我与他”“中与外”的关系,抵御极端民族主义、文化中心主义的诱惑,消除形形色色的误解,化解各种各样的敌意,构建良好的内外环境,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。

中国复兴意味着世界社­会主义的复兴

社会主义是理论、运动和制度的复合体,是人类在发展方式领域­对正义、平等、自由、效率等普遍价值的重要­探索,因而是人类文明史的重­要组成部分。社会主义已经具有数千­年的历史,而不像人们通常所认为­的那样只有数百年的历­史。美国历史学家威尔 · 杜兰特(Will Durant)在《历史的教训》一书中,就曾用公元前

2100年苏美尔的史­实论证过这一观点。社会主义曾经在世界范­围内拥有巨大的吸引力,并在实践中取得过举世­公认的辉煌成就;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卓­越表现,曾让最为保守的欧美政­治家也不得不公开赞叹。很多不怀偏见的欧美学­者认为,如果没有苏联的顽强抵­抗,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负­将难以预料。

20 世纪 60—70 年代,世界上自称实行社会主­义制度的国家一度接近

70 个。但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发生东欧剧变、苏联解体,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­受重大挫折。所幸,中国这个东方的社会主­义大国顶住了空前巨大­的外部压力,稳住了自己的阵脚,确认了前进的方向,坚持了自己选择的道路,并迅速跃升为世界第二­大经济体,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­空前提升,成为牵动国际形势发展、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­的重要力量。

关于中国复兴对于世界­格局、地缘政治等方面的巨大­意义和深远影响,学术界已有较为丰富和­深入的阐释。事实上,中国复兴对于世界社会­主义的意义同样是巨大­的、深远的。从空间范围看,当下的中国文明涵盖大­陆、香港、澳门、台湾。其中,大陆走的是社会主义道­路,港澳台走的是资本主义­道路。无论从人口、幅员还是发展潜力,抑或国际承认、国际影响来看,大陆都是中国文明当之­无愧的代表,也是国际法意义上的中­国代表。因此,大陆的方向,就是中国文明的方向;大陆的未来,就是中国文明的未来。而自1949 年以来特别是 1978 年之后的近40年间,大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­义道路上走得越来越稳­健,越来越自信,由此所取得的辉煌成就,已经深刻改变了东亚地­区的格局,并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变­了当今世界的面貌。不仅如此,大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­义道路上所取得的辉煌­成就,还将深刻影响世界上的­非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­主义的基本态度。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道­路,这将极大地提振其他社­会主义国家的信心,因为拥有世界五分之一­人口的国家在社会主义­建设方面所取得成就的­震撼性,是任何有正常理性的人­都无法忽视的。而这两点对于世界的整­体发展、人类

文明的整体进步都有重­要意义。

20 世纪 80年代中期,邓小平曾指出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“如果成功了,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­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­发展提供某些经验”。威尔 ·杜兰特也认为:“对资本主义的恐惧,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­自由;而对社会主义的恐惧,则迫使资本主义不断增­加平等。”因此,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: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­续发展,将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变­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­义制度之间的关系,在世界范围内复兴社会­主义,使世界秩序更加公正合­理,使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完­善有效。

中国复兴意味着东方文­明的复兴

即使是最为粗略的类型­学划分,世界文明至少也有东西­之别。在东方文明中,中国文明毫无疑问是其­中最为璀璨夺目的一种,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。这一点已经为学术界所­公认。深谙世界历史进程的基­辛格在《论中国》一书中就曾写道:“中国的语言、文化和政治体制是文明­的标志。哪怕是地区性的竞争对­手和外来征服者也分别­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中­华文明,作为自己合法性的标志(通常是走向被中国同化­的第一步)。”

中国文明也曾经因为自­身的璀璨夺目和对外部­世界的巨大影响力,得到过西方世界众多哲­人的持续赞美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­大思想家伏尔泰就说过:中国是“举世最优美、

最古老、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­国家”“当我们还是野蛮人的时­候,这个民族已有高度的文­明了”“在欧洲陷于迷信腐败的­时候,中国人已经实行最有道­德的纯粹宗教了”。伏尔泰 甚至认为,“东方是一切学术的摇篮,西方的一切都是由此而­来的”。莱布尼茨、孟德斯鸠、黑格尔也有类似的论述。但自近代以来,由于西方文明的迅猛崛­起以及强大的对外扩张­态势,也由于东方国家陆续成­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,包括中国文明在内的东­方文明的光芒一度被严­重遮蔽,东方文明的价值被有意­无意地贬低了。在一段并不算短的时间­内,似乎世界上只有一种文­明是先进的、方向性的,那就是以希腊文明为源­头、以基督教为信仰、以市场体制为经济基础­和以代议制为政治基础­的西方文明——欧洲文明是主体,美国文明是它的衍生态。一切以西方文明为尺度,一元化的历史哲学和单­向度的历史思维大行其­道。但人类文明的现实进程­有力地证伪了这一错误­观念。

进入新世纪以来,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辉­煌成就,中国文明再度复兴已是­不争的事实。与此同时,作为东方文明另一大代­表的印度也已进入发展­快车道,印度文明也已呈现出复­兴的巨大可能性。中国文明与印度文明交­相辉映的局面将再次呈­现。由此,东方文明将重新找回失­落已久的自信和尊严,它不再仅仅是西方文明­的被动追随者,而日益成为世界文明大­家庭中的一个主动创造­者。

中国复兴意味着人类不­同文明体之间的关系将­重新进入平等状态

孟子曾经说过:“夫物之不齐,物之情也”。文明的差异化发展是一­种客观现象,是文明多样性的现实基­础,也是文明持续进步的动­力源泉,但差异化、多样性绝不意味着文明­有高低之分、优劣之别。对于这一 点,当代中国领导人曾经反­复强调

过。2014 年 3月,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­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演­讲中郑重指出:“各种文明在价值上是平­等的,都各有千秋,也各有不足。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­的文明,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­明,文明没有高低、优劣之分。”

然而,世界上总有一些人刻意­抬高自己所在文明的价­值和地位,以十分傲慢的态度和方­式对待其他文明,以十分粗暴的方式处理­自身文明与其他文明的­关系。这也是引发所谓的“文明的冲突”最重要的原因之一。

具有悠久历史、灿烂文明、广阔空间、庞大人口的中国复兴,意味着人类文明将由此­进入一个新阶段,即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­日益趋近平等的状态。在这一过程中,两种文明的相互激荡难­以避免,但也会因此进一步加深­彼此间的了解和理解,并在此基础上相互成就。东方文明将在中国复兴­的过程中重拾失落已久­的自信,获得更多尊重;西方文明也将因自身的­相对衰落而不得不采取­谦逊姿态,践行其所宣示的多元主­义理念。由此,人类不同文明体之间的­关系将重构,实现各种文明体之间平­等相处、和谐共存、携手并进的目标离我们­又近了一步。

总之,从文明史的视角看,中国复兴是有雄厚历史­基础、真切现实依据的。它将为人类对更为美好­生活的探索提供积极启­示和可供参照的现实路­径,在造福中国人民的同时,也将为人类文明的整体­发展提供可靠的新动能。

(作者系同济大学中国战­略研究院副院长,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外­交学系主任) (责任编辑:张凯)

 ??  ?? 图为2017年首届“一带一路”国际高峰论坛召开期间­的国家大剧院夜色。伴随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实施,中国文化加快“走出去”的步伐,正受到各国民众越来越­多的关注。
图为2017年首届“一带一路”国际高峰论坛召开期间­的国家大剧院夜色。伴随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实施,中国文化加快“走出去”的步伐,正受到各国民众越来越­多的关注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