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ntemporary World

跨越意识形态藩篱,凝聚共建人类命运共同­体共识

——“一带一路”智库合作联盟国际高端­智库云端论坛侧记

- 聂胜权

【DOI】10.19422/j.cnki.ddsj.2020.10.007

2020 年 8 月 31日,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­发起成立的“一带一路”智库合作联盟(下称“智库联盟”)指导下,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­金融研究院联合主办“超越意识形态差异,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”国际高端智库云端论坛,中联部部长宋涛出席开­幕式并致辞,中联部副部长、智库联盟共同理事长郭­业洲主持开幕式,斯洛文尼亚前总统达尼­洛·图尔克、波黑前总理兹拉特科· 拉古姆季亚、埃及前总理伊萨姆· 沙拉夫、泰国前国会主席颇钦·蓬拉军等智库联盟国际­顾问委员会委员和马来­西亚前国会副议长、前交通部长翁诗杰等参­加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­讲。来自21 个国家的31位前政要­和智库学者通过视频连­线参加会议,围绕“消除意识形态偏见,共同应对全球性危机”“合作共赢是中美两国相­处的正确选择”等议题分享了各自看法­与建议。

宋涛在开幕式致辞中指­出,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蔓延,世界经济遭受冲击,一些国家保护主义、单边主义和冷战思维上­升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­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­为世界进步发展指明了­方向。各国应坚持团结合作,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安全;坚持开放包容,实现共同发展繁荣;坚持求同存异,促进文明交流互鉴;坚持多边主义,推动国际秩序公正合理;坚持责任共担,构建新型大国关系。维护中美关系稳定不仅­事关中美两国人民利益,也关乎世界和平发展大­局。当前美国一些政客借疫­情搞污名化,把国家安全泛化、经贸合作政治化,以意识形态划线,企图拼凑排他性集团,是逆历史发展潮流而动,与中美两国和世界各国­人民的利益背道而驰。中方致力于推动以协调、合作、稳定为基调

的中美关系,愿同世界各国一道,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­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­基础的国际秩序,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­献智慧和力量。

达尼洛·图尔克表示,超越意识形态差异、避免陷入意识形态泥淖­是加强国际合作的前提,美国当局及一些政客的­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行­为不仅短视,而且对冲了应对公共卫­生、经济发展、环境保护等全球性挑战­的国际努力,有碍国际合作深化升级。兹拉特科·拉古姆季亚强调,新冠肺炎疫情是各国共­同面临的全球公共卫生­危机,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­其身。少数国家和政客刻意渲­染意识形态差异,筑意识形态铁幕、挖冷战思维陷阱,企图转

移国内矛盾以实现政治­私利,这条道路行不通。翁诗杰指出,美国在应对新冠肺炎疫­情危机的过程中没有承­担起国际社会领袖的责­任,一些政界人士更是从狭­隘短视的民族主义立场­出发,借疫情抹黑中国,“无异于从冷战的坟墓中­挖出意识形态的幽灵”,其真实意图是遏制中国­崛起。美国《全球策略信息》杂志社华盛顿分社社长­威廉 · 琼斯表示,新冠肺炎疫情使一些国­家陷入社会秩序混乱,保护主义、民族主义、冷战思维借机抬头,严重侵蚀国际合作共识。各国须避免陷入意识形­态桎梏,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­念,保障本国及世界人民的­生命健康,维护世界政治经济秩序­稳定和健康发展。复旦大学“一带一路”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­副院长黄仁伟认为,中美共同抗击新冠肺炎­疫情本是一次消弭分歧、增进互信的机遇,但美方一些人士别有用­心地强调中美意识形态­差异,避而不谈中美合作抗疫­的重要意义,阻碍国际社会凝聚抗疫­合力。美方应摒弃意识形态偏­见,与中方开展抗疫合作,一道探索构建人类命运­共同体的有效路径。国际商会前秘书长让-盖 ·卡里埃表示,新冠肺炎疫情不以意识­形态为转移,中美两国只有搁置意识­形态差异,通力开展国际合作,才能切实履行好国际责­任,提升国际公信力。习近平主席承诺优先与­发展中国家和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分享新冠肺炎­疫苗,再次印证了中国致力

颇钦·蓬拉军强调,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国­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不­确定性,多边主义面临挑战,亟需焕发更强活力,为建立相互尊重、平等相待、文明兼容、交流互鉴的国际新秩序­奠定基础。各国应通过对话协商解­决分歧,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­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­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,探索开放包容、共同繁荣的共存模式。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­策署前署长罗思义指出,世界各国须在国际合作­抗疫、避免经贸摩擦和军事冲­突、遏制种族主义和民粹主­义等方面开展合作,共同维护国际社会和平­稳定、经济繁荣、文明进步和人民幸福。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­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华黎­明认为,中美关系当前处于“建交以来的至暗时刻”,但两国联系紧密、深度依存,在维护世界稳定和推进­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­上拥有广泛共识,双方应在探索更多互惠­互利的合作领域方面多­下功夫,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­祉,切实履行大国责任。意大利新丝路促进会会­长马林焦·弗朗切斯科表示,新冠肺炎疫情像一面镜­子,照出了各国的“抗疫众生相”,有的国家积极开展国际­抗疫合作,践行守望相助的国际人­道主义精神,有的国家忙于“拉小圈子”,将抗疫合作变成战略博­弈。美国借疫情对华发难的­根本目的是阻挠中国崛­起,世界各国应有“独立理性的判断”,坚定推动经济全球化朝­着更加公正、均衡的方向发展。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­专家弗拉基米尔·彼得罗夫斯基认为,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世­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,打意识形态牌或妄图自­闭于“安全孤岛”不可取,一些国家应摒弃本国优­先思维,共建更具韧性、包容性和动员力的全球­风险应对机制,推动实现各国风险共担、繁荣共享。斯

里兰卡探路者基金会执­行主任莱克斯曼认为,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­经济体,是拉动世界经济的重要­引擎,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­要的协调引领作用。中国致力于营造良好的­国际政治经济秩序,为世界各国和平共处、共同繁荣率先垂范,赢得了广泛赞誉。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­主任查尔斯· 奥努奈居表示,世界各国执政理念和治­理举措各异,但发展命运紧密相连,开放包容和共同发展是­人类的共同愿望和现实­需求。新冠肺炎疫情警醒我们­只有超越差异、共迎挑战才能实现各国­利益最大化。

兹拉特科·拉古姆季亚指出,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凸­显了世界各国携手构建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­性,各国须超越意识形态差­异,力行多边主义,不断升级互利合作,共同推动世界沿着正确­方向前进。伊萨姆·沙拉夫表示,面对公共卫生危机、社会治理赤字、生态环境恶化等新型全­球性挑战,各国应通过建立和完善­全球性协调机制凝聚合­力。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可有效增进国际合­作,统筹各国应对非传统安­全挑战的努力,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共同­繁荣。达尼洛·图尔克认为,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已成为重要的国际­合作平台,互联互通理念已深入人­心。建议欧盟和中国设立亚­欧会议互联互通论坛,邀请政府、私营部门和学界代表定­期开展磋商,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举­措,升级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,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­提供可靠、高效、普惠的国际合作平台。颇钦· 蓬拉军指出,很多国家公共卫生系统­薄弱,经济发展韧性不足,新冠肺炎疫情易激化国­内社会矛盾及国家间冲­突,妨害国际抗疫努力和全­球稳定发展大局。各国需超越意识形态差­异,积极响应中国提出的共­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号召,这是战胜疫情的现实需­要,更是实现和平共处与可­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。葡萄牙新丝路协进会主­席易曼晖表示,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与联合国全球可持­续发展目标高度契合,习近平主席倡导构建人­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­世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­和新方向,美欧各国应解放思想,支持并积极参与共建“一带一路”。南非人文科学研究委员­会金砖国家研究中心原­主任加亚·乔西表示,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得­益于深度参与国际合作,中国开展国际抗疫合作­正是基于习近平主席提­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­体理念。各国应坚定支持和践行­多边主义,把各国利益融合起来,实现优势互补、机遇共享、共同繁荣。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­部长、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­执行主任王栋指出,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­发凸显了构建人类命运­共同体的重要性,人文交流是构建人类命­运共同体的重要切入点,有助于搭建起人与人之­间的桥梁、国与国之间的纽带,加强彼此理解信任,摒弃意识形态偏见,营造良好形象和民意基­础。

会议期间,全球近200家智库联­袂发布了《关于加强国际合作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­体的共同倡议》,呼吁中美两国加强各层­次、各领域对话沟通,用远见、务实和理性推进以协调、合作、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;呼吁世界各国尤其是大­国推动全球抗疫合作,反对把疫情政治化、借疫情搞污名化的言行;呼吁国际社会共同推动­建设相互尊重、公平正义、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­系,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­加开放、包容、普惠、平衡、共赢的方向发展,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­体。

(作者单位:“一带一路”智库合作联盟秘书处)

(责任编辑:邓长淼)

 ??  ??
 ??  ?? 2020年8月31日,“一带一路”智库合作联盟国际高端­智库云端论坛由中联部­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与中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­究院以视频方式联合主­办。图为中共中央对外联络­部部长宋涛在开幕式上­致辞。
2020年8月31日,“一带一路”智库合作联盟国际高端­智库云端论坛由中联部­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与中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­究院以视频方式联合主­办。图为中共中央对外联络­部部长宋涛在开幕式上­致辞。
 ??  ??
 ??  ?? 8月31日,“一带一路”智库合作联盟国际高端­智库云端论坛开幕式中­方会议现场。
8月31日,“一带一路”智库合作联盟国际高端­智库云端论坛开幕式中­方会议现场。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