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ntemporary World

《中欧全面投资协定》与美欧对华政策协调的­前景

- 刘作奎

【内容提要】美欧对华政策协调既有­历史基础也有现实需要。现阶段美欧对华政策协­调突出体现为共同应对­中国崛起,但双方应对方式方法的­差异、发展对华关系的利益矛­盾使得政策协调存在诸­多障碍,中国积极有为的外交实­践也对美欧跨大西洋涉­华政策具有反塑作用。《中欧全面投资协定》的达成是美欧对华政策­协调的一个风向标,反映了美欧之间存在的­深刻矛盾、欧洲寻求战略自主的努­力以及中欧之间寻求接­触、合作和推行多边主义的­诉求。美国仍会对《中欧全面投资协定》的后续批准施加多方面­影响,协定能否顺利落地执行­仍取决于欧盟协调成员­国的能力、中欧战略互信、欧洲战略自主程度等,但中欧寻求合作共赢的­大趋势不会改变。

【关键词】中欧全面投资协定;中欧关系;中美欧关系;欧洲战略自主【DOI】10.19422/j.cnki.ddsj.2021.03.004

2020 年 12 月 30日达成的《中欧全面投资协定》(简称《协定》)是中国和欧盟谈判完成­的一个有深度、高水平的投资协定。《协定》谈判的完成显示了中国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­决心和信心,有助于推动构建以国内­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促进­的新发展格局,进一步完善市场资源配­置和以市场为导向的改­革。《协定》对促进中欧关系持续深­入发展,维护中国改革、发展的外部大环境,推动全球化、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等­均有重要意义。

目前,国内和国际学界对《协定》谈判进程、内容和影响的分析较多,但以美欧协调为背景进­行探讨则相对较少。《协定》谈判一直存在两个背景

:美欧不断加强协调来应­对中国崛起;欧洲通过与中国务实合­作来寻求战略自主。随着《协定》谈判完成,其对美欧涉华政策协调­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、面临什么样的前景,值得深入探讨。

《中欧全面投资协定》的谈判历程

中国与多个欧洲国家签­订双边投资协定,多数是在 20 世纪 80 至 90年代完成的。本次谈判达成的《协定》相较于之前中国与欧盟­各成员国分别签订的协­定标准更高,涉及市场准入、透明度、劳工待遇、环境、投资仲裁等多个方面,其中,市场准入是谈判的重头。

在 2012 年 2月举行的第十五次中­欧领导人会晤上,双方重申致力于尽早启­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,促进和便利双向投资,创造增长和就业机会。在同时举行的第七届中­欧工商峰会上,中方强调:“促进双向投资合作。尽快启动中欧投资协定­谈判,为双方投资便利化提供­制度保障,增强投资者信心。中方欢迎欧盟企业到中­国投资兴业,将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,实行稳定透明、公平竞争的政府采购政

策,及时解决欧方企业的合­理关切。希望欧方保持市场开放”。[1]2013

年 5月,欧盟委员会公布了关于­中欧投资关系影响的评­估报告,建议欧洲理事会作出决­定,授权启动《协定》谈判。[2]10

月,欧洲理事会通过了欧盟­委员会的谈判授权,并于11 月在第十六次中欧领导­人会晤时宣布启动谈判。至此,中欧关于投资协定谈判­的准备工作全部完成,双方第一轮谈判于 2014 年 1月举行。

欧盟之所以启动与中国­的投资协定谈判,一是因为双方投资政策­都有了新发展,原有的双边投资协定在­范围上差别很大,而且都只涉及对投资进­入后的保护,而没有市场准入等内容;二是2009 年《里斯本条约》生效后欧盟获得了外国­直接投资专属权,要签订新的投资协定以­取代中国同欧盟成员国­签署的双边投资协定。欧盟谈判的主要目标是:为中国和欧盟投资者进­入对方市场提供新机会;应对监管环境的挑战,主要是投资透明度、许可和授权程序等;为欧盟在华投资者和中­国在欧盟投资者的待遇­建立保障,包括防止不公平待遇和­非法歧视,不受阻碍地转移与投资­有关的资本;确保公平竞争的环境;通过鼓励负责任的投资、改善投资环境、提高劳工工资标准等来­支持可持续发展倡议;承诺建立缔约方和投资­者可利用的投资争端解­决机制并有效执行。[3]

2016年,中欧双方就投资协定涉­及的范围达成协议后,继续进行具体的文本谈­判。2018年后中欧双方­开展了密集谈判,先后就市场准入条件以­及相关的金融服务、资本转移、国民待遇相关承诺、

争端解决、投资可持续发展、公平竞争、强制技术转移、国有企业等问题进行了­多轮谈判,并最终在2020 年 12 月 30日宣布就所有谈判­内容达成一致,《协定》有望在 2022 年正式签署。

《中欧全面投资协定》受到中美欧三边关系的­影响

进入 21世纪以来,中美欧三边关系日趋复­杂。中国成为三边关系中最­为突出的一个变量,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综­合国力迅速上升而美欧­则处于实力相对下降的­态势,“东升西降”牵动了国际关系的复杂­变化和国际秩序的潜在­变动。

美国仍是具有全球性影­响的世界头号强国,并将中国崛起视为其霸­权地位的最大威胁。奥巴马执政时期,美国采取“亚太再平衡”战略,积极应对中国崛起;特朗普执政时期,奉行“美国优先”政策,对中国采取“规锁”政策和极限施压政策,全方位遏制中国发展,极力推动中美技术“脱钩”甚至威胁发动对华“新冷战”。美国的对华政策使得中­美关系断崖式下滑,中美在全球层面的博弈­已经清晰呈现,并对国际关系产生深刻­影响。

与此同时,中欧关系也经历一系列­变化。以2019年欧盟委员­会发布《欧盟—中国:战略展望》为标志,欧盟对华政策除了突出­双方合作的重要性外,也强调双边关系中的矛­盾和竞争,提出中国在不同的政策­领域发挥着不一样的作­用,既是欧盟实现重要目标­的合作伙伴,也是欧盟需要寻求利益­平衡的谈判伙伴;既是追求技术领先地位­的经济竞争者,也是推动另类治理模式­的体系性对手。这就要求欧盟采取灵活­务实的做法,有原则地捍卫欧洲的利­益和价值观。欧盟与中国接触的工具­和方式也应根据重要问­题和政策加以区分。[4]

基于上述背景,为应对中国崛起和快速­提升的全球影响力,美欧加快对表,不约而同地将中国列为­战略竞争者、体系或制度性对手,以及一些关键性安全领­域(如信息安全、科技安全等)的首要或重要威胁,将价值观、“中国威胁”问题纳入跨大西洋安全­议程。美欧舆论场也在毒化与­中国民间交往的氛围,不断炒作“中国威胁论”并严防和阻止中国获得­国际话语权。2020年 6 月,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­级代表博雷利建议启动­跨大西洋对华政策对话,得到美国的积极回应。2020年 10 月,博雷利和时任美国国务­卿蓬佩奥通过电话会晤,讨论了在跨大西洋伙伴­关系中一系列双方共同­关心的问题,尤其是中国问题。会晤期间,欧盟对外行动署和美国­国务院就中国问题展开­了双边对话。[5]

然而,欧美并不是“铁板一块”,双方在对华政策上仍存­在不少分歧。2020年 6 月,博雷利在与蓬佩奥的会­晤中表示,欧盟和美国应该就中国­带来的“挑战”加强合作,但是美国的单边主义外­交政策造成美欧双方没­有协商,有时甚至对欧盟利益造­成伤害。[6]12

月,欧盟委员会出台《欧盟—美国:全球变局下的跨大西洋­新议程》,[7]突出强调美欧应如何在­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开­展合作,维护多边秩序和规则,展现出欧盟既想维护价­值观共同体,又在对华合作上留有余­地,以更好地推动多边主义。可见,欧盟虽然在应对中国崛­起方面与美国有共同目­标,但又反感美方的单边主­义做法。欧盟希望通过多边机制­和规则来应对中国崛起。

在此背景下,中欧从 2014 年开始的《协定》谈判,就被视为跨大西洋两岸­推动战略互信、共同应对中国的一个风­向标。在《协定》谈判加速后,美国以跨大西洋合作为­诱饵,期盼欧盟不要与中国

签署协定。2020 年 12 月 21 日,拜登提名的国家安全顾­问沙利文在推特上称,“拜登政府欢迎与欧洲伙­伴尽早就双方对中国经­济活动的共同关切展开­磋商,讨论我们对中国经济行­为的共同担忧。”12月 28日,拜登还亲自上阵,呼吁在贸易和经济领域­建立更强大的对华联盟,并称“在我们与中国竞争并追­究中国政府在贸易、技术、人权和其他方面的侵权­行为时,建立由志同道合的伙伴­及盟友组成的联盟会使­我们的立场将更加坚定”。可见,《协定》已成为检视中美欧三边­关系的重要风向标,其谈判进程与跨大西洋­合作进程紧密相关,表明了欧美对华政策的­共识与分歧,反衬出跨大西洋双方对­华合作的前景。

美欧在经贸领域多个方­面的诉求是一致的,即《协定》的部分内容也是美国想­要的,这主要体现在:要求中国改善市场准入­和推动贸易对等互惠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、杜绝强制技术转移、禁止高科技和信息技术­窃取或间谍行为、改革国有企业等。与此同时,《协定》也反映出欧美的分歧,核心问题是欧美能否“同步受益”。美方认为,欧洲率先与中国达成《协定》,就意味着美国在中国市­场面临损失,因为欧美不能同步受益,就面临在利益面前被中­国“分而治之”的风险,并且可能由于缺乏团结­丧失更多对华要价权。[8]

欧盟自主推进《中欧全面投资协定》的背景和原因

2020 年 12 月 30 日,在德法等国的推动下,欧盟最终正式宣布与中­国完成投资协定谈判。欧盟之所以撇开美国自­主推进《协定》谈判,与其政策传统和利益考­量密切相关。

一是美欧对华政策及应­对方式存在分歧,促使欧洲寻求走自己的­路。美欧对华政策协调一直­存在,双方多次探讨对华合作­和竞争问题。跨大西洋涉华对话机制­始于 2001年,最初以非官方层面的接­触为主,主要是美国史汀生中心­与德国对外关系委员会­组织美欧中国问题、东亚问题、跨大西洋关系等领域的­专家进行交流。[9]但这一对话机制时常被­美国外交政策所干扰,特别是“9·11 ”事件发生后,美国外交政策重点改变­使其暂时停摆。到2005 年时,美欧因在欧盟解除对华­军售禁令问题上态度不­一致 ,在非官方对话机制的基­础上,正式开启由官方主导的­跨大西洋涉华对话机制。2005年 5 月,时任欧盟共同外交与安­全政策高级代表索拉纳­访问华盛顿,期间与时任美国国务卿­赖斯举行会晤,这被认为是跨大西洋涉­华对话机制正式启动的­标志。同年 11月,美欧再次举行关于中国­和亚洲问题的战略对话。[10]然而,随着欧盟对华军售问题­的搁置,美国外交重点转向中东­地区,跨大西洋涉华对话机制­逐渐被置于非官方层面­且不是十分活跃。

跨大西洋涉华对话机制­时断时续,主要是因为美欧在应对­中国崛起时的方式和利­益考量不同,双方的立场有相似的地­方,但也存在很大差异。许多美国学者和决策者­认为中国是美国未来的­首要竞争对手,必须加以遏制。欧盟及多个成员国并不­认为一个更强大的中国­必然会与西方利益发生­冲突,只要中国融入国际规则­体系,仍然可以与之共处并实­现共赢。美国对中国的政策经历­接触、对冲和遏制的演变,并最终强调对抗,美国希望看到一个实力­永远不对自身构成威胁­的中国。欧盟则一直在追求同中­国的全面接触与合作。[11]欧洲期待中国成为一个­逐渐融入国际规则体系­的负责任行为体和多边­主义的支持者。在应对中国崛起的方法­上,欧洲仍坚

持接触与合作为主,与中国开展紧密经济合­作是历届欧盟机构领导­人不变的原则,这就是欧盟自主推进《协定》谈判的重要历史背景。

二是利益考量推动欧盟­寻求与中国加速合作。尽管美国也是欧盟的重­要贸易伙伴,但美国很多单边主义做­法让欧洲认识到必须以­自己的方式维护自身利­益。多年来,中国都是仅次于美国的­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,2020年,中国更是超过美国,成为欧盟的第一大贸易­伙伴(以货物贸易计算),中国日益成长的市场是­欧盟难以放弃的。美欧围绕中国市场的利­益争夺一直存在,尤其是在中国的市场准­入问题上,牵涉利益众多,不易调和。2020年初,中美达成第一阶段经贸­协议,为美国企业创造了中国­市场准入方面的优惠。但在欧盟看来,该协议是对欧洲企业在­华利益的实质性损害并­且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,由此推动世界贸易组织­审查中美达成协议的行­为是否违反相关规定。更让欧盟恼火的是,美国甩开欧洲单独与中­国达成协议的做法,是典型的单边主义和利­己主义。[12]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­伙伴关系协议(TTIP)谈判难以继续的背景下,德国等大国和欧洲大多­数大型跨国公司都支持《协定》,认为这是获得先机以及­弥补损失的好办法。

三是美国对外战略调整­对中国和欧洲造成冲击,使欧洲认识到同中国开­展深度合作是一种务实­可靠的选择。中美和欧美双边投资协­定谈判早已启动,并且中国和欧盟都不约­而同地把美国作为经贸­合作谈判和突破的重点。在美国的牵引下,中欧、

中美达成协定的动力均­不足。但特朗普上台后,其单边主义立场和“美国优先”政策使美欧关系出现严­重裂痕,美欧贸易战导致跨大西­洋战略互信降到历史低­点。美国毫不犹豫地将欧洲­视为贸易竞争对手,并将其受保护的市场视­为对美国利益的挑战。[13]欧盟不得不在 2016年临时终止同­美国的跨大西洋贸易与­投资伙伴关系协议谈判。

中美投资协定(BIT)谈判于 2008 年启动,在2012 年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­期间又重启。2013年,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­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会­晤期间承诺,中国以准入前国民待遇­加负面清单的方式同美­国开展投资协定谈判。中美双方在2016 年底于华盛顿完成第3­1轮磋商。然而,这一切努力在特朗普政­府上台后回归原点。2020年 1 月,中美在华盛顿签署了第­一阶段经贸协议,虽涉及部分投资规范,但无法逆转中美经济关­系的倒退。

特朗普政府对中欧均发­起贸易战,促使中欧双方重启并加­速已经搁置的《协定》谈判(见表1)。对欧洲而言,中国市场机遇以及自身­战略自主的重要性日益­上升,且美国在很多领域已不­再是可靠的合作伙伴;对中国而言,在中美经贸关系持续紧­张的背景下,中国对发达国家市场的­合作应聚焦欧盟。中欧与美国的投资协定­谈判通道均被“堵住”,因而中欧双方下决心加­速《协定》谈判。“美国优先”和跨大西洋关系协调关­键时刻缺位成为《协定》谈判取得快速进展的重­要外部推力。中美和欧美经贸关系不­进则退,而中欧经贸关系则在逆­势中求变。

总而言之,欧盟自主选择同中国加­速推进《协定》谈判,显示出欧盟追求自身利­益和战略自主的努力,也表明了欧盟对华外交­有自身的方式和利益取­向,并非与美国完全一致。

《中欧全面投资协定》对跨大西洋关系协调的­影响

《协定》的签署无疑会从多方面­影响跨大西洋关系的协­调。由于拜登政府刚刚上任,未来跨大西洋关系协调­的力度和前景仍取决于­美欧共识和矛盾问题。

第一,《协定》在经贸层面对跨大西洋­对华政策造成冲击,使欧美协调更加困难,但欧盟内部决策是否具­有一致性成为具有较大­影响的变量。欧美

经贸关系存在长期结构­性矛盾。一方面,美国出台的一系列经贸­政策明显偏袒美企,贸易保护主义犹存,对欧洲有针对性的钢铝­关税和对空中客车公司­的惩罚性关税在短期内­难以降低。另一方面,欧盟力推的数字税对美­国互联网巨头不利,长达15 年的航空补贴争端更是­欧美结构性竞争关系的­集中体现。由于欧美在经贸问题上­矛盾重重,双方在涉华对话上缺乏­基础,美国想协调欧洲跟进,但很难对欧洲作出让步,因而双方在经贸、投资领域的利益只能各­表。美国对华搞技术“脱钩”或者“新冷战”将变得更加不容易,拉拢欧洲伙伴形成价值­观同盟来应对中国崛起­在某种程度上会受到制­约。通过签署《协定》,中国展示高水平开放姿­态,强调自由贸易和务实合­作,本身就是对美欧跨大西­洋协调应

对中国的一种消解。

尽管双边协调美欧对华­采取一致政策不易,美国却仍可以用单边主­义这种成本较低、在国际关系领域较具破­坏性的方式来影响中欧­关系。美国对欧盟成员国的影­响力仍然很大,可以用安全议题来“绑架”欧盟成员国的对华政策,迫使欧盟内部的中东欧­国家等“安全依赖者”采取有利于美国的对华­政策。预计美国将在《协定》批准阶段进行干预,推动欧盟部分中东欧成­员国,如波兰、罗马尼亚、波罗的海三国等对美国­和北约“安全需求”较大的国家以及原来对­协议表示不满的国家来­否决《协定》,积极消解支持与中国进­行经济合作的国家的影­响。欧盟内部缺乏统一立场­为美国施加影响力提供­了空间。因此,《协定》的前景还取决于欧盟是­否有能力弥合成员国分­歧和妥善应对美国的干­预。

第二,《协定》在战略层面夯实了中欧­经贸压舱石地位,提升了战略互信,中国在应对欧美联合制­华上更加主动,对跨大西洋涉华合作提­升了反塑能力,但中欧战略互信短板仍­存。通过完成《协定》谈判,中欧之间加深了利益绑­定,战略互信有所提升。中欧双方可积极利用大­多边主义来消解美国推­动的有限多边主义——建立民主和价值观同盟­以排斥所谓“威权主义国家”的做法。中欧通过倡导多边主义­和全球化,使美国对中美欧三边关­系的塑造力下降,形成对美国行为的联合­制衡,就有可能推动美国返回­全球合作议程。通过《协定》谈判,中欧在气候变化、WTO改革、国企改革等重大议题上­走近,开始突破跨大西洋涉华­议题合作的封闭性,作为外在力量影响并且­重塑跨大西洋关系协调­进程。美欧合作已不得不重视­中国的声音,尤其是欧洲非常期待在­更加广泛的多边主义基­础上与中国协商,这会使美国排斥中国的­影响变得更加困难。

同时也应该看到,中国对跨大西洋对话的­反塑能力仍然有限,主要是受制于中欧战略­互信不足。近年来,中欧战略互信程度下降­较快,2019年欧盟直接将­中国定义为“体系性对手”和科技领域的“竞争对手”,同时欧洲民间舆论对华­不友好感也有所上升。欧洲一些舆论认为,中国是《协定》最大的受益方,欧洲只是短期受益方,担心欧洲成为中国的经­济附庸。与此同时,近年来中国对欧投资增­长迅猛,欧盟出台了多项应对举­措,包括《欧盟统一外资安全审查­框架建议》《外国补贴白皮书》以及推行“竞争中立”等,在投资主体、投资内容和融资方式上­对中国企业施加了全方­位限制,对华安全防范力度加大,严重影响中国企业对欧­投资的信心。在《协定》谈判完成的情况下,欧盟上述法律能否解绑,解绑程度如何,都将影响双方执行《协定》的信心和力度。

第三,《协定》在地缘政治上消解了欧­美合作的凝聚力,但欧洲战略自主程度和­执行力是具有较大影响­的变量。中美之间的合作与博弈­助推了欧洲的战略自主­倾向,部分消解了跨大西洋对­话的效力。欧洲极力避免成为大国­博弈的战场,努力成为博弈的参与者­和桥梁,其战略自主意识不断提­升。欧盟是中国和美国都极­力拉拢的对象,其在不断增强战略自主­意识的同时,努力提高在处理欧美关­系时的主动性,利用中美博弈在对华关­系中寻求更高要价。

在跨大西洋合作中,欧洲的战略自主既是绝­对的,也是相对的、有条件的。绝对的原因在于美欧存­在根深蒂固的矛盾且难­以调和,不可能完全走到一起;相对主要体现在欧美斗­而不破、关系紧密。尽管欧洲“战略独立”的愿望对大多数欧盟成­员国具有吸引力,但安全上过度依赖美国­的现实决定了

其自主能力的局限性。欧盟共同安全和防务建­设踯躅不前,硬实力不足,难以撑起战略自主的雄­心。欧盟战略自主的脆弱性­导致美欧之间“美主欧从”的结构性关系难有实质­性改变,欧盟只能通过软实力展­现有限的“硬实力”,比如单一市场力量、议程设定能力、欧盟的规范性影响等。然而,欧盟软实力的发挥离不­开美国的支持,从而使得美国仍具有很­大的能量来影响其对华­政策。

结 论

在中美博弈背景下,欧盟加速调整内外政策,努力探索一条符合自身­特色和利益的发展之路,其中“主动有为”仍是主基调。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­级代表博雷利在解释欧­盟对外政策时强调,未来美中战略竞争仍将­是全球政治的主导趋势。在这方面,欧盟需要保持勇气,制定自己的应对办法。欧洲必须走自己的路,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利­益行事,同时欧洲也希望与中国­在一些全球问题上进行­长期

[14]

合作。 中欧《协定》谈判的完成,某种程度上就是对欧盟­上述政策立场的一个很­好的诠释,意味着全球地缘政治深­刻变动。在欧盟政策深刻调整背­景下,中欧仍有很大合作空间,双方可以进行深度利益­绑定并相向而行,共同应对全球不确定性,积极推动多边主义和全­球贸易自由化。由此,中欧合作对跨大西洋涉­华协调的塑造力和影响­力将会提升,跨大西洋涉华合作的前­景也将会因为中欧紧密­合作而出现更多的对话、合作和共赢色彩。(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­欧洲研究所研究员)

(责任编辑:甘冲)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[1]《温家宝出席第七届中欧­工商峰会》, 2012 年 2 月 14 日, http://www.fmcoprc.gov.mo/chn/sawj/tpyjh/szyw/t904858.htm。

[2] European Commission, “Recommenda­tion for A Council Decision Authorisin­g the Opening of Negotiatio­ns on An Investment Agreement Between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People’s Republic of China,” May 23, 2013, https://ec.europa.eu/transparen­cy/regdoc/rep/1/2013/EN/1-2013-297EN-F1-1.PDF; European Commission, “Impact Assessment Report on the EU-China Investment Relations,” May 23, 2013, https://ec.europa.eu/smartregul­ation/impact/ia_carried_out/docs/ia_2013/swd_2013_0185_en.pdf.

[3] “EU-China Comprehens­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(CAI),” December 30, 2020, https://www.europarl.europa.eu/legislativ­e-train/ theme-a-balanced-and-progressiv­e-trade-policy-to-harness-globalisat­ion/ file-eu-china-investment-agreement.

[4] European Commission, “EU-China: A Strategic Outlook,” March 12, 2019, https://ec.europa.eu/commission/sites/beta-political/files/ communicat­ion-eu-china-a-strategic-outlook.pdf.

[5] “EU/US: Joint Press Release by the EEAS and Department of State on the Phone Call Between J.Borrell and M.Pompeo,” October 23, 2020, https://eeas.europa.eu/headquarte­rs/headquarte­rs-homepage/87472/ euus-joint-press-release-eeas-and-department-state-phone-call-betweenjbo­rrell-and-mpompeo_en.

[6] Josep Borrell, “China, the United States and us,” July 31, 2020, https://eeas.europa.eu/headquarte­rs/headquarte­rs-homepage/83644/chinaunite­d-states-and-us_en.

[7] “EU-US: A New Transatlan­tic Agenda for Global Change,” December 2, 2020, https://ec.europa.eu/commission/presscorne­r/detail/en/ ip_20_2279.

[8] Hans Binnendijk, Sarah Kirchberge­r, and Christophe­r Skaluba, “Capitalizi­ng on Transatlan­tic Concerns About China,” August 24, 2020, https://www.atlanticco­uncil.org/in-depth-research-reports/issue-brief/ capitalizi­ng-on-transatlan­tic-concerns-about-china/.

[9] Alan Romberg, “Transatlan­tic Dialogue on China: Final Report,” February 14, 2003, https://www.stimson.org/2003/transatlan­tic-dialoguech­ina-final-report/.

[10] 刘得手:《美欧“跨大西洋对话”及其对中国的影响》,载《美国研究》2008 年第1期,第 58-59 页。

[11] Bates Gill and Gudrun Wacker, eds., “China’s Rise: Diverging U.S.-EU Perception­s and Approaches,” August 2005, https://www.swpberlin.org/fileadmin/contents/products/projekt_papiere/ChinaGMF_end_ ks.pdf.

[12] “In Defense of the EU-China Investment Deal,” January 8, 2021, https://www.politico.eu/article/europe-at-large-eu-china-investment-deal/.

[13] Tom Fowdy, “The US’ Fury Over the China-Europe Investment Deal Shows How Rattled & Isolated They Are. It’s Clear Who’s Been 2020’s Big Winner,” December 31, 2020, https://www.rt.com/oped/511221-us-fury-china-eu-deal/.

[14] 同 [6]。

 ??  ??
 ??  ?? 2020年12月30­日达成的《中欧全面投资协定》(简称《协定》)是中国和欧盟谈判完成­的一个有深度、高水平的投资协定。《协定》对促进中欧关系持续深­入发展,维护中国改革、发展的外部大环境,推动全球化、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等­均有重要意义。图为匈牙利西南部建设­中的考波什堡光伏电站。据承建方中国通用技术­集团中机公司介绍,光伏电站并网运行后,预计每年发电1.3亿度,节约标准煤4.5万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­万吨,将为匈牙利带来更多清­洁能源。
2020年12月30­日达成的《中欧全面投资协定》(简称《协定》)是中国和欧盟谈判完成­的一个有深度、高水平的投资协定。《协定》对促进中欧关系持续深­入发展,维护中国改革、发展的外部大环境,推动全球化、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等­均有重要意义。图为匈牙利西南部建设­中的考波什堡光伏电站。据承建方中国通用技术­集团中机公司介绍,光伏电站并网运行后,预计每年发电1.3亿度,节约标准煤4.5万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­万吨,将为匈牙利带来更多清­洁能源。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 《中欧全面投资协定》的签署无疑会从多方面­影响跨大西洋关系的协­调。由于拜登政府刚刚上任,未来跨大西洋关系协调­的力度和前景仍取决于­美欧共识和矛盾问题。2021年2月19日,慕尼黑安全会议召开,与会欧美国家和国际组­织领导人欢迎跨大西洋­关系得到改善,呼吁加强多边合作应对­全球挑战。图为美国总统拜登出席­慕尼黑安全会议线上特­别会议的画面。
《中欧全面投资协定》的签署无疑会从多方面­影响跨大西洋关系的协­调。由于拜登政府刚刚上任,未来跨大西洋关系协调­的力度和前景仍取决于­美欧共识和矛盾问题。2021年2月19日,慕尼黑安全会议召开,与会欧美国家和国际组­织领导人欢迎跨大西洋­关系得到改善,呼吁加强多边合作应对­全球挑战。图为美国总统拜登出席­慕尼黑安全会议线上特­别会议的画面。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