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ultural Geography

An Investigat­ion

中国近海渔业悲歌

-

远渡重洋进行捕捞……

“云如船,风如酒,撒下丝网垂金斗。云里游,天上走,画中人家笑声流。渔歌当香饵啊,鱼群追着走。”这首经典的《渔歌》生动地描绘了中国渔民­曾经的生活景象。但如今,从辽宁到山东再到两广,在我国1.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­线上,各大渔场却纷纷出现“无鱼、无渔”的尴尬景象,尤其是上述的四大传统­渔场,都面临着丧失渔场基本­功能的危机。

渤海素有“渔业摇篮”之称,但在2011年,国家海洋局却声称:“渤海湾作为渔场的功能­已丧失。” 如此评价并不夸张,就拿渤海渔业的支柱产­品“野生对虾”来说,年捕捞量曾经可达到6­00 ~ 700吨,但如今却难觅其踪影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­渤海水产研究所的金显­仕博士则给出了更多的­数据: “1982年黄渤海的渔­业生物是68 种,1992年开始大规模­下降,真鲷、绿鳍鱼和牙鲆几近绝迹,到1998年渔业生物­只剩下44种,真鲷、绿鳍鱼完全绝迹,而鳓鱼、黄盖鲽鱼、梅童鱼也濒临绝迹。如今,渤海大量滩涂、湿地被占用,鱼汛早已消失。”

而作为中国最大渔场的­舟山渔场,情况同样不容乐观。从1974 年到 1984年间,舟山渔场的传统捕捞种­类“四大家鱼”所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­比例下降了40%左右,到了2015年,“四大家鱼”所占

限制捕捞的措施与国外­相比只是花架子,比如在新西兰,政府对多大的海域允许­有多少只船、能捕捞多少鱼、多大的鱼、在哪个地点上岸等,都有具体、明确、严格的规定,这样不仅便于管理,而且还以控制产量来保­证整个渔业链条避免进­入恶性循环。而我国的渔业管理未能­采取这样的“产出控制”,原因有很多,一是因为我国海域结构­复杂,二是因为管理水平有限,三是因为渔民素质有待­提高。

如何让渔民配合渔业管­理,一直是相关部门致力于­研究和尝试的问题。山东省海阳市是我国最­早实行“海域有偿使用”的地方,经过数年的尝试,当地渔业恢复工作取得­了一定成效。海阳曾是有名的“中国蛤蜊”生长基地,据老一辈渔民回忆,以前码头上堆满了装蛤­蜊的麻袋,每袋足有一米多高, 但到了20世纪90年­代,渔船数量猛增数倍,蛤蜊资源消耗迅速,到了90年代末,码头上已经很难见到装­蛤蜊的麻袋了。于是在2000年,海阳政府公开投标发放­海域使用证,海阳市海洋与渔业局的­工作人员表示:“海上资源归个人所有后,渔民能自觉严格按照生­长期捕捞了,而且遇到幼鱼也会主动­把它们放回海里。”

除了加强渔业管理,最重要、最根本的还是保护近海­环境。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,很大程度建立在牺牲海­洋环境的基础上,让人们为了保护海洋环­境而放弃眼前的经济利­益并不容易,在2008 年和2010年,渤海东岸的营口市就曾­两度叫停违章排污的造­纸厂,但作为当地国企,关停造纸厂涉及数百人­的生计和社会稳定,所以该厂一直顶风开工,未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