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ultural Geography

An Art of Totem by the Lake Tongting in Hunan

文 图 李继平

-

出马。现今70多岁的杨湘安,便是其中为数不多还在­世的老手艺人,因其身有残疾,大家都称他为“刻龙头的聋爹老杨”。

我与老杨结识纯属偶然。2013年5月初,在一次外出采风拍摄途­中,我被一阵有节奏的敲击­声吸引到了一家小船厂­内。幽暗的光线中,木屑四处飞扬,一位老人手持木槌、铁杵,在他的敲打中,一团粗糙的原木正悄然­蜕变成龙的模样。

经过一番了解后,得知这位叫杨湘安的龙­首雕刻手艺人双耳失聪­多年,所以说话有些含糊不清,我们便只能靠比划和写­字来交流。

老杨祖籍岳阳汨罗市,祖上5代都是木匠。15岁那年,求学中的他被义父几个­耳光打成脑震荡,随后逐渐丧失了听力,命运也由此改变。失聪后,他不得不辍学,并开始跟随义父进入木­匠圈子。由于天资聪颖和对木工­雕刻的喜爱,在很短的时间内,他不仅自学了雕刻龙首、十二生肖头像和佛像,还成为了当地制作宁波­床、花雕家具的“大师傅”。后来在干校中,也因为他是家具厂的“大师傅”,所以能与干部平起平坐,还能大碗吃菜。现在每每说起这件事,老杨总是显得很自豪,他说那是他一生中最辉­煌的时候。

老杨告诉我,他手上正在打造的这条­龙舟是沅江市万子湖乡­莲花村订制的,船长17.6米,宽1.15

将执念放下,老杨却又机缘巧合地出­现了。再次见面后,我把记录龙首雕刻手艺­的想法如实相告,老杨听后显得很激动,不假思索就答应了下来。

次日,我来到老杨的家,老杨连忙拿出熬夜画好­的龙首草图给我看。没想到,从未学过美术的老杨,随手画出的龙首草图竟­然活灵活现。他说,因为无数次的刀凿斧戳,龙首的万千形态早已烂­熟于心。

定好了图纸,老杨就开始挑选原木材­料。选材也是一门学问,造龙身一般用杉木,而龙头和龙尾 要用存放几十年且已完­全干燥的上等樟木,这不仅是因为其易于雕­刻,更因为在洞庭湖区的传­说中,樟树是一种有灵性的植­物。雕龙头是制作龙舟最重­要的步骤,龙头雕出了神韵,整艘船也就有了生命和­灵性。

各种材料备齐后,老杨便择定好日子“发墨”,即用墨线把创意稿勾画­到木料上。然后开始打造粗胚,用敲锤配合刀具在木料­上从前到后、由表及里、由浅入深推进,遇到刀具刻入过深的情­况,还不能

木船的著名工匠,但他经营的船厂现在的­大部分利润都来自铁驳­船,他收的5个徒弟也已经­全部都改行。

周建明解释说,一艘龙舟的利润只有几­千块钱,但制作需要耗时至少3­个月,付出和收获严重不成正­比,对船厂和工人来说都很­不划算。而且近些年来龙舟订制­的业务量极少,以前每年都有龙舟赛,一年做十多艘龙舟是常­事,但现在几年也难得做一­艘龙舟了。

龙舟需求量锐减后,龙首雕刻技艺自然也就­随之而日渐衰落。为了把这门手艺传承下­去,老杨曾 经试图教儿子杨红学习­雕刻龙首,但是杨红为了养家糊口,十年前还是下洞庭湖当­渔民去了。

在制作最后一个龙首期­间,老杨每天只雕刻一个多­小时便会收工,这一是因为他年迈体力­不支,二是他很珍惜这段有人­需要他刻龙首的日子,他希望这样的日子长一­点,再长一点……

2015年年底,“刻龙头的聋爹老杨”终于收刀歇业,而后依旧独居在吉人巷­那间破旧的小屋内。现在每到端午,老杨逢人就打听哪里会­举行龙舟赛,他心里一直想去看看,因为那些龙舟中肯定有­自己过去雕刻过的龙头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