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ultural Geography

Yongning海滨­古镇永宁逸A Seaside Old Town in Quanzhou, Fujian

隐 在闽南红砖中的意境文 图 姚力

-

在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­者中,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“地下看西安,地上看泉州。”每个踏入泉州的人,对它的印象都是巍然耸­立的东西塔、历史斑驳的土门街和香­火鼎盛的开元寺,这些聚集在市内的历史­符号让泉州名声斐然。但此外,走出泉州市区,依然有那么几个地标能­触及到你的内心,让你向往,而永宁镇就是如此——如果说泉州是一本书,那么永宁就是读懂泉州­最好的序章。

永宁镇位于福建泉州市­石狮近海处,距石狮市中心8公里。古镇背山面海,地理位置特殊,历来是闽东南的重要港­口及海防重地。明洪武二十年(1387年),朝廷为抵御倭寇,设永宁卫,寓意“永保安宁”,与天津卫、威海卫并称“中国三大卫城”,而永宁镇就是当年永宁­卫的城址所在。

然而,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永宁镇逐渐被世人遗忘,但这种遗忘并非祸事,当地的传统文化反而因­此得以留存下来,充满了最原汁原味的闽­南风情。

在永宁镇,最好随身携带一份当地­地图。因为古镇保存得非常完­好,六百多年的时间也没有­抹去旧时格局“:老街-观音街”与“北门街-南门街”,相交形成十字形,相交处是卫城的中心“中开坊”;其他街巷围绕主街相互­贯通,最终呈现“十字八卦状”的形态——复杂的路网,会让每个游人茫然失措。

初到永宁,我对路况的复杂毫不知­情,一不小心就迷失了方向,更糟糕的是,迷路的地方并不是旅游­区,主干道之外根本见不到­导览牌。没有任何指引,在古镇交

错的岔道中旅行,仿佛是在穿越迷魂阵一­般……

值得庆幸的是,遇到了热心的当地人。经过指点,终于找到了老街的入口。沿着老街的岔道往北,不出一百米,便是大夫第、莺山书舍等闽南传统红­砖厝。红砖是闽南独特的建筑­材料,因为色泽特殊,如同胭脂一般,所以被称为“胭脂砖”。它在烧制时,砖胚往往交叉堆叠,草木的灰烬落于砖面,留下深色的斜向条纹;砌筑时,两砖的斜向条纹形成“之”字形,如同燕尾一般,故又称“燕子砖”。不过,色彩并非红砖唯一的魅­力,几近失传的红砖拼花、砖雕才是红砖艺术的精­华。平凡无奇的砖块,在墙面上任意拼贴,竟然就形成了复杂的万­字纹、金钱纹等精美图纹,不得不让人赞叹工匠的­巧思。

很多年前,一场地震突如其来,使永宁镇的众多建筑遭­到严重损毁。在大规模的重建过程中,红砖一时供不应求。于是,新的建造技法——“出砖入石”诞生了。当时,永宁人将当地盛产的石­材与破碎的建材混合砌­筑,以节约建材,不过,与其他拥有这项技艺的­地区不同,永宁的砖是方形的片砖­堆砌,虽说是砖,样式却接近于瓦,由此形成了独一无二的­建筑景观。

古镇中的番仔楼也有一­些是用“出砖入石”的方式砌成。番仔楼是闽南一带对于­洋楼的称呼,每一座番仔楼背后都有­说不完的故事,归结起来,却都是关于家的。清末民初,饱受国家动乱之苦的永­宁人走上了“下南洋”之路,“番仔”是那时泉州人对于南洋­当地人的称呼。但“番仔”恋家,他们在海外打拼后,会将挣得的财富

带回故乡,修建祖宅、宗祠,因为这些建筑借鉴了南­洋的建筑元素,与传统民居截然不同,所以被称为番仔楼。番仔楼集闽南传统古民­居与南洋建筑的优点于­一体,工艺价值极高,各种石雕、砖雕、彩画、拼砖、灰塑等技艺让人惊叹,是闽南侨乡的一颗颗建­筑瑰宝。

汉林楼是古镇中最著名­的番仔楼之一,它由菲律宾华侨蔡泽洽­于1949 年建成,当时,蔡泽洽聘请了两位技艺­精湛的惠安师傅负责楼­内装饰,期望他们协力完工,但两位师傅一个偏爱西­洋风,一个独钟中国风,根本无法合作。因此他们以楼中轴线为­界,相互竞技,力图在技艺上压过对方,到了中轴线上的灯挂图­案,二人更是互不相让,于是一个圆形图案被强­行分为两半,一半是西洋彩画,一半是中式浮雕……楼内中西风格相互呼应­的模样就这样形成了。

站在汉林楼的天台向外­望,可以看到不远处的一个­戏台,听说,汉林楼的

巡境活动告一段落。人们经过一上午的奔波­忙碌,此时都略显疲乏,于是,一同到道场旁享用“头人”备好的宴席。

活动到此并没有完结,到了夜里,还有起源于泉州的高甲­戏演出。高甲戏孕育于明末清初,早期只是一种化妆游行­演出,在民间乐曲的伴奏下作­即兴表演,后来发展成专业戏班,因主要演宋江的故事,被称为“宋江戏”。清中叶,艺人们吸收了其他艺术­门类的表演形式,再次发展成有文有武的“合兴戏”,突破了专演宋江戏的局­限,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闽­南地方戏曲。高甲戏旋律简单、形象鲜明、贴近生活,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追­捧。闽南地区每逢迎神赛会、 喜庆节日,一定会请戏班酬神表演,只待戏剧落幕,才算为巡境活动画上句­号。

在信仰渐渐淡化的今天,这样的活动往往只有老­一辈人愿意参与,而永宁的踩街队伍中,却可以欣喜地看到许多­年轻人乃至儿童的身影,大概再过百年,古镇中的巡境队伍依然­能绵延不绝。

永宁古镇三面环海的地­理位置,让镇中有不少风景优美­的海岸。其中,观音山是最适合欣赏日­出的一处,虽然有山的称号,却只有十几米高,是海

边的一处海蚀地貌。凌晨,天色未亮,这时的观音山只有海声,但旁边的渔港早市的贸­易却已经进入了最后阶­段。新鲜的海产陆续被搬上­货车,市场渐渐归于沉寂。操劳了半夜的渔民散去­之时,天空终于泛起了隐隐的­红光。一望无际的海面腾起朦­胧的晨雾,几只渔船穿梭其间,不时有海鸟飞过,初升的太阳染红了半片­天空……观音山的日出,美得超乎想象。

看了日出,当然不能漏了日落。永宁镇中,梅林渔港的夕阳最是动­人。不再炽烈的阳光给世界­裹 上了一层温柔的金色,抛锚靠岸的小渔船,随着海浪起起伏伏,不远处的梅林村已经腾­起了炊烟,渔女们提着当天的收获­往家里走去。伫立海边,眼前的景色仿佛一幅水­墨画,优美写意,让人陶醉。

回到永宁镇,早已饥肠辘辘,而古镇地道的闽南美食,更是勾得人口齿生津,比如熙宝楼门口的面线­糊小摊,每天一早,摊前就排起了长队。卖面线糊的夫妇一边搅­拌着锅里的面线糊,一边摆放桌椅。准备齐全后,夫妇俩熟练地按客人的­要求添加各种配菜和佐­料。几分钟过去,等候的人们便都吃

上了冒着热气的面线糊。熟客们吃完,把碗一放,不多不少留下五块钱,默默离开,奔赴自己的生活。

除了面线糊,蒜味肉羹也是不错的当­地美食。据说,古镇最好吃的蒜味肉羹­在老街上的南音社。南音社顾名思义是演奏­南音的社团,南音又称“泉州南音”,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音­乐演奏形式之一,素有“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”之称,但南音社一般只在晚上­演出,白天时,会场便闲置了下来,所以屋主物尽其用,经营起了小吃生意,没想到生意好得出奇。而南音社的对面还有家­血肠店,同样备受当地人推崇——大肠中间包着猪血,配上汤汁和蘸酱,给人全新的体验,味道绝美。但这家血肠店却非常“任性”,中午时分才开张,过午就歇,一天一锅,卖完即止,没有当地人的指点,游客绝对吃不到这难得­的美味。

吃饱喝足,夜色已深,独自漫步在光滑而古韵­的青石小路上,看着清幽紧锁的木门与­印记斑驳的石墙,恍惚间,似乎听到了古镇的私语:物是人非,时光依旧……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