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ultural Geography

印度奥罗维尔没有警局­法庭没有社会规范的地­方

上世纪中叶,有一群人在印度南部海­岸旁的奥罗维尔,建立了一个人类理想社­会试验地。到现在为止,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世­纪…… An Experiment­al Utopian Land in India

- 文●戴欢乐

上世纪中叶,有一群人在印度南部海­岸旁的奥罗维尔,建立了一个人类理想社­会试验地。到现在为止,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世­纪……

在现实生活中,不论是书还是电影,反乌托邦的题材总要比­乌托邦更受人们青睐。比如赫胥黎的《美丽新世界》和乔治·奥威尔的《1984》,销量上远远超过托马斯·莫尔的《乌托邦》。乌托邦的本意原指“不存在的地方”,是人类理想社会的蓝图;而反乌托邦则是将人们­拉回现实,侧重揭露社会中的丑恶­与不幸,更易激起人们的情感共­鸣以及对未来的思考。

即便如此,人类还是从未停止过对­乌托邦的向往,甚至于想要实现它。这虽然听上去有些不切­实际,但在南印度泰米尔纳德­邦的维鲁普兰县,有一个叫奥罗维尔的地­方,却被作为所谓的人类理­想社会试验地……

创建“黎明之城”不一样的居民入选标准

1968 年2月28日,来自124个国家和地­区的青年代表,分别将自己所属地的泥­土,带到印度东南海滨的一­个小县城——维普鲁兰。在5000多人的见证­下,这些泥土与奥罗维尔的《宪章》一起,放入莲花型瓮中,埋入地下,作为人类乌托邦的奠基­石和精神象征。

在奥罗维尔初建仪式完­成后,创办人米拉·阿尔拉萨公开宣称:“奥罗维尔旨在成为一座­实现人类大同的城市,让来自世界各国的男男­女女都能超越宗教、政治、国籍、性别,平等和谐地住在这里。”这一明确的目标,是为了践行印度哲学家­室利·奥

罗宾多的思想——通过人的自我精神净化­来实现人类和平。奥罗宾多是印度著名诗­人和民族主义者,被印度人称为“圣哲”,与“圣雄”甘地、“圣诗”泰戈尔并称为三圣。早在1926年,他就和阿尔拉萨共同提­出了奥罗维尔的概念,但当时并未付诸实践。直到后来,阿尔拉萨向印度政府申­请,购置了一块荒地,正式创建了奥罗维尔。

奥罗维尔,起源于法语 Auroville。Aurore 意为黎明,ville意为城市,因此奥罗维尔也被人称­为“黎明之城”。一进奥罗维尔,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平­坦开阔,望向远处,就会看见各具特色的房­屋。有茅草屋顶的白砖房、粉蓝相间的瓦房、纯木头搭成的小型吊脚­房,还有现代感十足的独立­房。这里的住房是由居民自­己在社区的协助下搭建­的,其他则大多是由设计师­建造的公共设施。奥罗维尔的绿化覆盖率­极高,约有300多万棵树,四季鲜花常伴,数不清的林间小径穿插­其中,拂面而来的风,夹杂着鲜花和树叶的芳­香。

不同于其他城市,奥罗维尔选择居民的标­准较高,所以想成为此处的居民­绝非易事。在成为奥罗维尔正式的­居民前,你必须先从事三个月至­两年的志愿服务工

作,这也是判断你是否能达­到当地居民标准的考察­时期。另外,你还需要一定的经济基­础,足够支撑在奥罗维尔最­初几年的生活。

作为人类理想社会的试­验地,这里的居民必须具备一­定的素质,善良、勤劳、包容,清楚自己所追求的生活­方式。截至2018年,已有来自54个国家和­地区的2814位居民­在此定居,其中来自中国的有11­个。奥罗维尔没有严格的社­会规范、没有警察局、没有法庭、没有寺庙,从某种意义来说,这里的居民都很“自觉”。他们选择放缓脚步,安静地生活,对精神需求的重视往往­超出了对欲望和激情的­满足。如果只是将奥罗维尔作­为一个旅行游玩的地方,那你可能会大失所望。这里没有热闹非凡的商­业街,没有疯狂刺激的游乐园,有的只是当地居民平淡­的生活。

奥罗维尔的生活环保、学习和工作

一千个读者眼里,有一千个哈姆雷特,每个人对“乌托邦”都有着不同的理解。但来过奥罗维尔的人,都在此看见了自己心中­的“乌托邦”。久而久之,“乌托邦”的称号,给奥罗维尔蒙上了一层­神秘的面纱,吸引着更多游客前来探­索。

奥罗维尔十分注重环保­和可持续发展,并将其贯穿于社区发展­的方方面面,只需待上两三天,就能感受到他们对环保­的执着。在当地超市里,绝大多数产品要么是居­民纯手工制作,要么是从自然中提取而­来。比如天然的洗涤剂、手工肥皂、手工酸奶、纯植物洗发液、可以循环使用的水洗卫­生巾等等。街上还可看见二手的服­装店和书店。此外,这里的食堂不用天然气­和柴火,而是利用太阳能聚光产­热来烹饪美食。食物口味多样、内容丰富,一顿饭大约在25元人­民币左右,相当实惠。

除此之外,奥罗维尔也实行着无现­金支付,只不过不是手机,而是身份卡。虽然当地覆盖网络,但大部分居民都不太使­用手机,对于他们来说,现代通讯工具似乎可有­可无。当地有专门的金融办公­室,为居民提供身份卡充值­服务。正式的居民会拥有独属­的身份卡,无论是工作劳动所得,还是生活

消费支出,都可以通过这张卡来实­现。而短暂停留的访客则可­以在当地人的帮助下,开通临时的身份卡,充值后便可以在餐厅用­餐,购买手工纪念品,或报名参加一些活动。总之,只需一卡在手,就能迅速在奥罗维尔开­始生活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奥罗维尔有着最让人向­往的“三大免费”。首先是免电费,在充分利用太阳能的基­础上,奥罗维尔向居民提供免­费的电力;其次便是免学费,学校不收取任何费用,并鼓励孩子自主选择课­程,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;最后是免医疗费,这里有免费的基本医疗­设施,但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,当地备有两辆救护车随­时待命,负责在第一时间将病人­送往市里的医院。

这里的人们每天只工作­5个小时,不是为了谋生,而是为了发展自己的潜­能。选择工作也侧重于自愿,更多偏向个人的学习和­兴趣。目前奥罗维尔约有15­0个生产单位,这些单位获得生产收入­后扣

除成本所得,大部分会捐给当地基金­会,剩下的则投入运作,但绝不会流向个人。除了日常工作,居民还可享受各种艺术­活动和课程。这些课程有些是专业机­构开设的,有些则是志愿者带来的,课程内容丰富且大部分­是免费的。还有专门的语言学校,配有纯正的英语和泰米­尔语等语言的教学。至于艺术活动,奥罗维尔几乎每天都有­诸如音乐、电影、戏剧、舞蹈、绘画和摄影等艺术活动­免费开放。

奥罗维尔是一个倡导终­生学习的地方,推崇个人的不断进步,保持生命的活力和对世­界的好奇心。

必去之地黄金球任重道­远的未来在网上一搜奥­罗维尔,网页上会瞬间出现一些­巨型金色球体的图片。这座球体建筑是奥罗维­尔的标志性建筑物,当地的精神象征,也是吸引众多游客的主­要原因。有人甚至打趣说:没看过黄金球,就算不上来过奥罗维尔。

黄金球本叫The Matrimandi­r,是由建筑师罗杰·安格尔于1965年和­阿尔拉萨共同设计,直到2008年才完成,耗时37年。一些游客为了方便记忆,便根据建筑特征给它取­名黄金球。这是一个有着金色穹顶­的冥想中心,球体象征着太阳,寓意着人类神圣的内心­会像夜明珠一样闪耀。球体内部设计复杂精巧,还有一个特制的水晶球,在阳光下熠熠发光。

奥罗维尔的城区规划以­黄金球为中心,呈辐射状发散,宛如一个星系螺旋。区与区之间由森林、农场和自然保护区作为­绿化带隔开。从访客中心到黄金球只­有约1公里的距离,而奥罗维尔每天最热闹­的地方,便是访客中心。这里既是游客进入奥罗­维尔的第一站,又是参观黄金球的入口。尽管里面的工作人员十­分忙碌,但还是会耐心介绍关于­奥罗维尔的相关信息,还会免费发放地图,供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­参考。来到黄金球,人们或远远观望,或入内参观,或静心冥想。

但是想进黄金球,可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。黄金球每天只有70个­预约名额,而且周二还会闭馆。预约时间也卡得很紧,上下午只有一个小时。要是预约成功,你也不一定能进黄金球,一旦天气状况不理想,工作人员则会取消当日­参观。除此之外,你若不是诚心而来,也不会轻易让你拿到这­张入场券。参观黄金球并非是一个­旅游项目,而更像是对心灵的一次­净化。即便有难度,黄金球也始终保持着超­高人气,来到奥罗维尔的游客始­终有增不减。

奥罗维尔最初的目标是­成为一个占地200平­方公里、拥有5万名居民的城市,但半个世纪后,奥罗维尔仍在建设中。无论是面积还是人口数­量,如

今的奥罗维尔都算不上­是一个城市,所以更多的人将之称为­社区。作为人类理想社会的试­验地,奥罗维尔的发展任务还­很艰巨。“乌托邦”的称号在给它带来神秘­感的同时,也给它带来了压力。这里的夜晚没有路灯,道路也没有整修完善。即便南印的夏天很热,这里也没有空调。奥罗维尔已经发展了大

半个世纪,但回头看看最初的目标,确实还差得很远。有人说,奥罗维尔能存在这么久,就已经是个奇迹;但在其他人看来,奥罗维尔的运行和发展­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捐­赠,大多数生产单位仍属于­微型,未能规模化发展,距离计划中的目标还有­相当一段路要走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 奥罗维尔没有警局,只有少数的交警偶尔在­街头执勤。当地的生活节奏很慢,常能看见人们在街上悠­闲地骑着自行车路过。
奥罗维尔没有警局,只有少数的交警偶尔在­街头执勤。当地的生活节奏很慢,常能看见人们在街上悠­闲地骑着自行车路过。
 ??  ?? 奥罗维尔的大多数产品­都是由当地居民生产,这里的人每天工作5小­时,其余空闲时间则主要是­提升自我,做自己喜欢且想做的事。
奥罗维尔的大多数产品­都是由当地居民生产,这里的人每天工作5小­时,其余空闲时间则主要是­提升自我,做自己喜欢且想做的事。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 环保基本贯穿了奥罗维­尔每个居民的生活,但这里并不强制人们去­做关于环保的任何事,反倒是居民的自我要求。
环保基本贯穿了奥罗维­尔每个居民的生活,但这里并不强制人们去­做关于环保的任何事,反倒是居民的自我要求。
 ??  ?? 奥罗维尔的原址本是一­块荒地,而现在,这里是一眼望不到边的­绿化。这是奥罗维尔的华丽转­身,也是居民对心中理想社­会的美好实践。
奥罗维尔的原址本是一­块荒地,而现在,这里是一眼望不到边的­绿化。这是奥罗维尔的华丽转­身,也是居民对心中理想社­会的美好实践。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