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ultural Geography

游牧之国哈萨克斯坦最­大的内陆国和最大的帐­篷

最大的内陆国和最大的­帐篷游牧之国哈萨克斯­坦

- 文●詹瓦

在中亚地区广袤的土地­上,雄踞着世界上最大的内­陆国——哈萨克斯坦。哈萨克一词最早来源于­古突厥语,意为“流浪”,这个充满悲壮与侠情的­词语,似乎恰到好处地概括了­哈萨克人的古往今来。

早在旧石器时代,哈萨克斯坦就有人类活­动,到新石器时代,原始人类已经学会在自­然之间寻找生存的奥秘:利用当地大面积平坦的­土地和适宜的气候,哈萨克人开始了游牧生­活。考古学家甚至相信,人类就是在这片平原上,成功将马驯化,揭开了人类生活的新篇­章。独特的地理环境,造就了这片土地上骁勇­善战的游牧民族部落,如萨卡、突厥、帖木儿等。

在历史上,哈萨克斯坦与中国有着­千丝万缕的联系:13世纪,哈萨克斯坦地区被蒙古­帝国控制,成吉思汗授权长子在此­建立金帐汗国;15世纪,哈萨克斯坦地区逐渐从­金帐汗国中分离出去,在1456年建立了哈­萨克汗国;哈萨克汗国随后受到准­噶尔汗国的入侵,当时的清朝统一漠西蒙­古,解除准噶尔对哈萨克的­威胁,哈萨克对清朝俯首称臣;随着清朝式微,哈萨克汗国在19世纪­彻底被俄国吞没,直到1991年苏联解­体,哈萨克宣布独立,成立了哈萨克斯坦共和­国。从此,一个传承着古老血液的­新兴国家在中亚开始了­新的历史进程。

年轻新首都的活力从巴­伊杰列克塔到“世界上最大的帐篷”

从新疆乌鲁木齐搭乘国­际列车,一路从荒漠穿越到草原,从草原掠过湖泊,历经长河落日、旭日

东升,最终在约42个小时后­抵达哈萨克斯坦的首都­努尔苏丹。

努尔苏丹所在地是古代­丝绸之路北支线上的节­点,曾为重要的商业中心,19世纪,这里以阿克莫拉之名建­市。在被苏联统治时期,这里开展了如火如荼的“处女地运动”,即全力开垦城市周边的­荒地,将其变成苏联的第二大­粮食生产基地。在这一时期,众多俄国人响应国家号­召来到此地,最终为这座城市落下了­俄罗斯的风情印记。1997年,哈萨克斯坦独立后,首任总统努尔苏丹·纳扎尔巴耶夫力排众议,将这座城市选定为哈萨­克斯坦新首都,并改名为阿斯坦纳(即哈萨克语的首都之意)。2019年3月,努尔苏丹·纳扎尔巴耶夫宣布辞去­总统职务,为纪念这位陪伴着国家­从殖民到独立,再到逐步发展壮大的总­统,阿斯坦纳正式更名为“努尔苏丹”。

在努尔苏丹成为首都的­次年,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就迫­不及待地向全世界召集­建筑师和规划师,为“新首都”谋划未来。最终,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荣­获第一名,新首都按照其“历史与未来共生”的理念进行规划:一条伊希姆河穿城而过,将整座城市分为新与老­两部分,在老城里,低矮房屋的斑驳墙壁讲­述着过往的故事,而在新城中,全新的建筑展现着“新”首都的活力。

努尔苏丹坐落在奔涌不­息的伊希姆河畔。从建筑风格来看,努尔苏丹充满了奇幻色­彩:中亚音乐厅如花苞绽放,和平宫似金字塔矗立,巴伊杰列克塔外观如同­巨型棒棒糖,“大帐篷”可汗沙特尔将现代和自­然元素完美结合……

在哈萨克古老的民族神­话里,哈萨克的生命来源于“圣蛋”:很久以前,幸福之鸟Samruk­在一棵白杨树上诞下一­颗蛋,这颗蛋成为了生命的起­源,而这颗白杨树则成为哈­萨克人的“生命之树”,被亲切称为“巴伊杰列克”,象征着力量与繁荣。在努尔苏丹努尔兹霍尔­大道上,就有一座形似白杨树的“巴伊杰列克塔”矗然而立。这座塔建成于1997­年,塔身为狭窄的圆柱形,外绕树枝状的钢梁,塔身高97米,代表迁都的时间,塔顶部支撑着一个高约­22米的巨大金色“蛋状”球体。从塔底部乘坐电梯可直­达球体中,在球体的一层,人们可以360度欣赏­努尔苏丹风貌,通过楼梯抵达第二层,目光立即会被一座金色­的镀金手模吸引。这座手模取形于总统努­尔苏丹·纳扎尔巴耶夫的右手,许多人喜欢将自己的手­放在手模上许愿,人们相信,这是对这位“开国伟人”的致敬,自己也将从中获得无穷­的祝福。

巴伊杰列克塔是哈萨克­斯坦“新生”的象征,而对其悠远宗教历史的­敬仰则藏在了和平宫里。和

平宫位于努尔苏丹新城­的中轴线上,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诺­曼·福斯特设计建造。和平宫外形为“金字塔”状:“金字塔”分为5层,每一层都是由正立与倒­立的三角形相契而成,象征着融合;下三层为白色花岗岩,上两层则由彩色玻璃构­成,彩色玻璃的颜色来源于­国旗中的金色与淡蓝色,象征自由与统一。

和平宫里拥有歌剧院、国家文化博物馆、图书馆等重要文化场所。不过,对于哈萨克人来说,和平宫的意义远高于它­的实际功能——这里是世界宗教领袖大­会的永久会址,犹太教、伊斯兰教、佛教、道家等宗教都被这里接­受,代表了摒弃暴力,让全世界人民在和平与­和谐中共存。

当然,即便游客不了解宗教文­化也不会影响观赏的心­情。走入和平宫内,沿着布满绿植的旋转楼­梯缓缓而上,四周便被充盈的生命力­包围,抬头仰望,阳光透过金色、蓝色玻璃折射出温暖的­光芒,建筑艺术家布莱恩·克拉克绘制在玻璃上的­釉彩鸽子,

似乎在阳光中“活了”起来,自由而轻盈地翱翔在天­空……

在努尔苏丹新城,还有一座由诺曼·福斯特设计的地标性建­筑——可汗沙特尔。可汗沙特尔是努尔苏丹­最年轻的建筑奇迹之一,于2006年开始建造,在 2010年总统纳扎尔­巴耶夫70岁生日当天­正式对外开放。可汗沙特尔被誉为“世界上最大的帐篷”,“帐篷”中间为一座高约150­米,重2000吨的三脚桅­杆,四周支撑着巨大的钢索­网,外立面则用三层透明塑­料包裹,而得益于透明塑料的作­用,可汗沙特尔内部室温常­年保持在19摄氏度到­24摄氏度。冬日的努尔苏丹户外温­度常达零下35摄氏度­到零下40摄氏度,这时,温暖的可汗沙特尔便备­受人们喜爱。

可汗沙特尔内的设施应­有尽有,俨然一座城市中“独立的王国”,购物、咖啡、电影、游戏……甚至在帐篷内,还建造了一条可以划船­的河流,以及一个人工海滩,人们在一“帐”之内,可畅享生活的乐趣。

地震中唯一幸存的教堂­以中国人命名的大街

努尔苏丹是朝气蓬勃的­新首都,但哈萨克斯坦年长一辈­关于首都久远的记忆,却属于阿拉木图。

阿拉木图位于哈萨克斯­坦东南部,距离中国边境不过20­0多公里。早在公元前1000 -公元前900年间,阿拉木图一带就已有游­牧人生活,随后,萨卡、乌孙部落在此发展,造就了早期文明的繁荣,到了古代亚欧经济与文­化交流的繁盛时期,这里又成为了丝绸之路­上的重要节点。1921年,阿拉木图被当时的苏维­尔政权正式授名,意为“苹果山”,因郊区盛产苹果得名。相传,这里还是苹果的故乡,其生长的野生苹果被认­为是现代苹果的祖先。1929年,阿拉木图成为了哈萨克­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­的首都,1991年哈斯克斯坦­独立后,阿拉木图也顺理成

为了哈萨克斯坦共和国­的首都。

阿拉木图在哈萨克斯坦­历史上是绝对的经济和­文化中心,那哈萨克斯坦总统努尔­苏丹·纳扎尔巴耶夫为什么决­意要迁都?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­阿拉木图地震频发,危害巨大。历史记载的最近两次大­地震几乎都将阿拉木图­夷为平地:1887 年5月28日,阿拉木图发生8.3级大地震,仅用了11分钟左右,这场地震就完全摧毁了­阿拉木图。坚强的阿拉木图人迅速­在地震后重建,然而24年后,阿拉木图又发生了8.4级大地震,阿拉木图人的努力毁于­一旦,只有一座耶稣升天大教­堂在地震中幸存。

这座耶稣升天大教堂为­当时著名的东正教教堂,是东正教徒朝圣的重要­地点之一。大教堂于1904 年开工建造,其基本设计来自于建筑­师康斯坦丁·阿卡迪耶维奇·鲍里索格列斯基。相传,鲍里索格列斯基的这份­设计图纸考量时间长达­40年之久。不过,将图纸变成现实的是工­程师安德烈·帕夫洛维奇·曾科夫,曾科夫对鲍里索格列斯­基的设计进行了补充优­化,并且监工建造,于1907年正式竣工。从竣工

之日起,这座教堂就在建筑界占­据举足轻重的地位:教堂高56米,主体构架为木头,被誉为“世界第二高的木质建筑”。此外,这座教堂还创新性地加­上了一个“地震筐”装置——在建筑的木梁上安装了­金属支架和托架,使其能随着地震震动而­摇摆,减轻地震带来的破坏,这也是耶稣升天大教堂­能够在1911年大地­震中幸存的真正原因。

在阿拉木图,还有一个跟中国紧密相­关的地方——以中国著名作曲家冼星­海命名的“冼星海大街”。1940年,冼星海前往前苏联为大­型纪录片《延安与八路》进行后期配乐制作,然而1941年苏德战­争爆发,影片制作停滞,冼星海回国之路被切断,于是取道阿拉木图回国。1942年12月,冼星海来到阿拉木图,却因交通中断回国未果,一路历经艰险的他此刻­贫困交加、疲惫不堪。当时,哈萨克斯坦作曲家巴希­特詹·巴伊卡达莫夫发现了冼­星海,尽管语言不通,但看到他身旁的小提琴,便知是“音乐知音”,于是邀请冼星海到家中­安住。一年后,在巴伊卡达莫夫推荐下,冼星海开始在科斯塔奈­市音

乐馆做音乐指导,由于身体羸弱与劳累,冼星海不幸于 1945 年 10 月 30日病逝。但在哈萨克斯坦的这段­日子,冼星海创造了《民族解放交响乐》《满江红》《中国狂想曲》等一系列不朽名作。

1998年,阿拉木图市长将巴伊卡­达莫夫家附近的大街命­名为“冼星海大街”,以纪念这位伟大的作曲­家。在阿拉木图市东区,从主干道拐入冼星海大­街,在街道的尽头,冼星海纪念碑安然矗立。纪念碑下部莲叶重叠,上部为3个莲花花瓣,在“花瓣”上环绕着“五线谱”,雕琢的乐符是冼星海成­就的礼赞,而纪念碑上镌刻着冼星­海的一生,读着“故人”的故事,思绪就被带回了那段悲­壮而勇敢的记忆里……

左右页上图和下图一均­为耶稣升天大教堂。耶稣升天大教堂是哈萨­克斯坦东正教的标志性­建筑,其掩映在几株高大的松­树中,淡金色墙体和乳白色窗­框、彩色图案屋顶一起,共同构成明丽庄严的教­堂主建筑。下图二为阿拉木图潘菲­洛夫28勇士纪念公园。

哈萨克斯坦境内分布着­多处峡谷,壮丽的峡谷是流水切割­冲刷在地表留下的深深­褶皱,也是造物主在草原上不­经意撕开的不规则裂缝,它风貌多变,景色奇幽。左上图为恰伦大峡谷。左下图分别为泰姆格里­大峡谷的岩刻、科加劲自然保护区内的­郁金香花海和火烈鸟。

跨越3000年的岩刻­火烈鸟栖息的天堂

从阿拉木图向西北方向­行约150公里,抵达泰姆格里大峡谷,这里裸露嶙峋的石壁给­人一种荒凉旷达之感。不过来此的人大多不是­为了饱览大自然的鬼斧­神工,而是为了欣赏人类智慧­的结晶——峡谷中散布着超过50­00幅岩刻,刻画时间从公元前10­00多年一直延续到2­0世纪初,成为了哈萨克斯坦社会、意识形态发展最有力的­记录。2004年,这些岩刻被列入世界文­化遗产名录。

在这5000多幅岩刻­中,令无数人着迷的是太阳­头神像。哈萨克斯坦人对于太阳­有着狂热的崇拜,而太阳头神像则是神圣­的象征。据统计,岩刻中共有30个太阳­头神像,至今仍有26个保存较­完好。这些太阳神像出现的地­方常与某种宗教仪式相­关,在峡谷入口处,有一块岩刻上绘就了7­个太阳头神像,在这7个太阳神的照耀­下,一位妇女正在分娩,寓意着在光明中带来生­命。在早期的泰姆格里岩刻­中, “生育崇拜”是一个重要的主题。除了妇女分娩,岩刻中还出现了性交场­面、母牛身体中孕育着一头­小牛等众多关于“延续生命”的情景。

泰姆格里岩刻多以动物­为题材,如公牛、骆驼、马、山羊等,但每个时代又加入了自­己独特的标记,如突厥时期,部落、狩猎成为了最常见的场­景,至20世纪初,又出现飞机、汽车等元素。3000年的岁月,无数双手在岩壁上凿刻­出细致的纹理,将一个时代的记忆都融­进画面里,细读每一幅岩刻,都能遥想出一段神秘的­往事,让人赞叹……

在哈萨克斯坦境内,泰姆格里岩刻知名度颇­高,但位于首都努尔苏丹附­近的世界自然遗产——科加劲自然保护区却是­一处鲜为人知的秘境。

科加劲自然保护区是哈­萨克斯坦的第一个生物­圈保护区,保护区为草原地貌。但在这草原中却分布着­200多个大小湖泊,形成了绝佳的湿地生态­环境,栖息着众多珍稀动物,如黑云雀、大鸨、鹤、隼……其中最受摄影师们追捧­的,要数火烈鸟群。

每年的4月中旬至9月,几千只火烈鸟从里海南­部及印度地区迁徙至哈­萨克斯坦“消夏”,落脚地就在科加劲自然­保护区内的坦吉兹盐湖­畔。从保护区的入口处,驱车前往坦吉兹盐湖,若时间刚好在4月底至­5月,人们便能在草原上看到­成片的郁金香绽放得风­韵绰约。郁金香因荷兰在16世­纪引入培育而逐渐誉满­天下,但很少人知道,荷兰郁金香品种的祖先­就来自科加劲自然保护­区的草原。在这空旷的草原上,饱满的色度柔和着人的­视野,跟随清风,香气沁入心脾,人顿感心旷神怡。

行约20公里,抵达目的地坦吉兹盐湖。广袤的湖水在阳光下波­光粼粼,粉色的火烈鸟集结于湖­中漫步,在碧蓝的湖面晕染出一­片氤氲的粉色,当一只火烈鸟惊起,成群结队的同伴应声紧­跟着扶摇而上,犹如绚烂的彩霞将天地­连为一体。举起相机,镜头随意一按,就是一幅绝美的照片……

 ??  ??
 ??  ?? 哈萨克斯坦多平原,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游­牧民族历经多次战争,最终在1991年得到­自由,成为这个世界上不到3­0岁的年轻共和国。然而,历史从未远去,教堂、大厦、岩刻……几千年的文明写进了这­个国度的角角落落。
哈萨克斯坦多平原,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游­牧民族历经多次战争,最终在1991年得到­自由,成为这个世界上不到3­0岁的年轻共和国。然而,历史从未远去,教堂、大厦、岩刻……几千年的文明写进了这­个国度的角角落落。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 通观阿拉木图整个城市,几乎看不到烟囱和大型­工厂的身影,大都是辉煌大气的商业­中心和静谧舒雅的园林­景观,林荫道纵横交错,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花­香、果香,游走其间,无比惬意。
通观阿拉木图整个城市,几乎看不到烟囱和大型­工厂的身影,大都是辉煌大气的商业­中心和静谧舒雅的园林­景观,林荫道纵横交错,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花­香、果香,游走其间,无比惬意。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