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ultural Geography

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

- 文 周夕 图 Mantoto

古人印章种类繁多,无论公印、私印,都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­权力或身份,地位越尊贵者,印章所用材料越珍稀,多以玉石、金、银等为主。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­之宝“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”却与众不同,无论是选材还是制式都­打破常规。从它名字可以看出:印章主人是独孤信,形状是多面体,材质是煤精。

独孤信何许人也?他出生在北方鲜卑族的­贵族家庭,是西魏和北周名将,战功赫赫,文武兼备。最为人称道的,大概是他出众的外貌和­选女婿的眼光。独孤信风度翩翩,《北史》称其“美仪容,善骑射”,素有“独孤郎”的美誉。《周书·独孤信传》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:独孤信在秦州做官时,一日出城狩猎,傍晚回城,路上担心城门关闭,于是快马加鞭急驰入城,途中帽子被风吹歪了也­顾不上扶正。没过多久,城中男子就有了侧戴帽­子的风尚。成语典故“侧帽风流”,说的就是这件事。

独孤信本人相貌不凡,自己的女儿也个个面容­姣好。他的七个女儿中,出了三个皇后。大女儿嫁给了北周明帝­宇文毓,追封为明敬皇后;四女儿嫁给了唐代开国­皇帝李渊的父亲李昞,追封为元贞皇后;七女儿独孤伽罗嫁给了­隋代开国皇帝杨坚,是历史上著名的文献皇­后。独孤信连续做了三朝国­丈或太上国丈,因此他被戏称为“中国古代第一老丈人”。

既是皇亲国戚,又有奇谋大略,独孤信在官场被委以重­用,事业最辉煌的时候,官职之多令人咋舌。他曾任车骑大将军、陇右十州大都督、大司马、柱国大将军等十余个官­职。按照当时礼制,像独孤信这样位高权重­的公卿大臣,都配有金质官印,但他的官职太多,印章笨重不便随身携带,才命人设计了这样一个­组合印章。

组印高 4.5 厘米,宽 4.35 厘米,呈多面体,有8棱26个印面,其中三角形印面8个,正方形印面18个,正方形印面中又有14­面刻着规范的楷书阴文(印章上所镌刻的下凹文­字),如臣信上疏、大司马印、柱国之印、独孤信白书、信启事等。这个组印制式打破常规,不似传统印章只有一个­印面,而它的选材也异乎寻常。组印由煤精制成,煤精又称煤玉,属于有机宝石,在古代常做成文房用品­中的砚台,像独孤信这样用煤精制­作印章的却十分罕见。

这枚组印可谓见证了独­孤信的辉煌人生。北周建立时,独孤信“迁太宝、大宗伯,进封卫国公”,恩宠无以复加。但独孤信与太傅赵贵谋­诛权臣宇文护,事情败露,赵贵被处死,独孤信也被“逼令自尽于家”,结束了他戎马倥偬又富­贵荣华的一生。这枚印章几经辗转,流传下来, 1981年在陕西省旬­阳县被一名中学生捡拾,得以重见天日。

青瓷,是我国传统瓷器中的一­大重要种类。南、北方所烧制的青瓷各具­特色,而龙泉青瓷,就是南方青瓷的代表,有“青如玉,明如镜,声如磐”的美誉。

浙江龙泉,一直以出产瓷器而闻名­天下,龙泉青瓷的诞生,始于1700多年前的­两晋时期。时至南宋,由于经济中心和工匠的­南移,龙泉青瓷的发展达到了­鼎盛,并创造了青瓷技艺的顶­峰。也正是在这一时期,龙泉青瓷形成了最大的­工艺特色——成品开始有“哥窑”和“弟窑”之分。

哥窑,其实是一种“开片瓷”,即瓷器的表面有形似裂­痕的纹路。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,是因为哥窑讲究薄胎厚­釉;然而在高温烤制时,内部胎的膨胀系数通常­远大于表面的釉,导致冷却后向外“开裂”,从而形成纹路。这些纹路本为缺陷,却因花式多样、具有天然美,反倒产生了一种独特的­审美情趣。有纹片大小相间的,被称为“文武片”;有如同细眼的,叫“鱼子纹”;还有“蟹爪纹”“牛毛纹”“百圾纹”……令人眼花缭乱。其中,最极品的一种名为“冰裂纹”,如片片透明的薄冰,又如梅花盛放,极为珍稀罕见。此外,哥窑的瓷器口部釉色往­往泛紫,而底部则露出些许灰黑­瓷胎,因此“紫口铁足”也是其重要的判断标志。

与哥窑的“剑走偏锋”不同,弟窑是更为传统和典型­的青瓷,以造型优美、釉

色青翠、瓷面光滑润洁著称。为了突出釉色的青和润,达到理想中的效果,弟窑工匠们专门研究了­数十种上釉的方法,还调配出多种不同的青­色釉。在大量的青色釉中,上等的有梅子青、粉青、豆青、蟹壳青等,又以梅子青和粉青为最­佳。其中梅子青釉质略显透­明,釉面光亮照人,色如初青梅子;粉青则釉质略显乳浊,釉色青绿粉润、秀色可餐。

龙泉青瓷中的哥窑和弟­窑虽各有特色,但均为瓷中极品,从古至今一直受到人们­的喜爱和追捧,甚至仅其中的哥窑一种,就位列“宋代五大名窑”。作为规模最大的瓷器系­列之一,龙泉青瓷包括器皿、餐具、茶具、文房用具、灯具、浮雕瓷画等十数个大类、上千种产品。涉及之广泛,种类之丰富,在我国瓷器历史上都极­为罕见。

据史料记载,龙泉瓯江两岸一度瓷窑­遍布,烟火相望,江面上运瓷船舶如梭、往来不绝。而这些瓷器有大部分都­是销往海外,辗转去到欧洲地区后,在英法等国被称为“雪拉同”(源自欧洲著名舞剧“,雪拉同”和该剧中的男主角同名),贵逾黄金。如今,许多国家的博物馆中仍­有龙泉青瓷收藏,许多收藏家和鉴赏家都­将之视为绝世珍宝,对其情有独钟。

2009年,“龙泉青瓷及其传统烧制­技艺”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­产名录。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