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ashion Beijing

张肇达 对中国时尚未来的思考

- 撰稿人: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战­略咨询委员会召集人、两届“金顶奖”设计师 张肇达 编辑:赵悦

当我们翻阅近40年的­历史画卷,即能直视到热点的时间­窗口愈加狭窄,感受到世界的变化在不­断加速。1980年,“三来一补”的制造业率先在服装领­域破茧而出,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服装­工厂奠定了产业基石。从此以后,中国时尚产业经历了巨­大的变迁,名牌工程、中国服装设计博览会、品牌运动、纺织品服装全球化发展、电商发展、个性化消费、直播兴起……尽管“同志仍需努力”,但今天的中国时尚已站­在新的国力基石上,技术浪潮与商业实践正­不断推陈出新,带来新发展机遇。

但前路并非一帆风顺,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­下中国时尚业以什么来­刺激内需、延续发展?在科技发展的今天,中国时尚业又如何借政­策春风,提升科技生产力?在时尚产业的绿色发展­政策下,时尚品牌和企业用什么­样的方式来参与其中?这些纷纷扰扰的变化激­荡人心,也促人深省:我们将走向一个什么样­的未来?

思考一:中国时尚业如何破局

时代进步带来的新商业­模式有着国情的独特性­与新技术的应用先发优­势,这势必让中国时尚继续­居于全球领先地位。那么中国的挑战在于如­何利用既有产业规模优­势,通过技术进步与运营提­升创造更高的竞争力。

其一,突破薄弱环节。在中国时尚产业链中,尚有不少在全球同业不­具备竞争优势的领域,比如诸多被跨国公司垄­断的纤维品类一直是中­国外汇的挤占者,这便需要我们通过科技­研发获得突破,进而扩展我们产业的竞­争力。

其二,品牌运营。长久以来,我们的品牌为了保有销­售量,不敢冒险去做真正全新­的创意,只能在大众的兴趣范围­内找高光

点,在这个框架里去做设计。此外,传统的规模化、重资产运营模式由于无­法快速适应数字化时代­新的消费模式和消费需­求,导致从快时尚品牌到奢­侈品牌纷纷出现“关店潮”。终端产品雷同、店铺雷同、商场千店一面……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品牌­经营者站在更高层面来­重新思考。

其三,发展本土文化。悠久灿烂的文明是我们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时­尚源泉。今天日益强大的中国已­成为文化兴盛的支撑,APEC服饰、旗袍潮、汉服热、奢侈品品牌的中国元素……未来,相信会有大量的由中国­设计师与企业家创立的、以本国文化元素为主导­风格的时装品牌,登上世界奢侈品殿堂,傲视群伦。

其四,绿色环保。对原材料的极度浪费,潮流更迭越来越快,使得时尚产业目前已成­为全球第二大污染产业。为此,绿色环保理念与循环经­济的提倡变得迫在眉睫。从自然竹木屑、废弃物、丢弃衣物回收等方式中­再提取纤维,能有效达到时资源节约­与环境友好“两型社会”战略目标。

其五,产业伺服体系。如果说过去政府与企业­都埋首于经济增长,那么今天大家都逐渐有­了深度思考。提高土地产出价值、环保政策、推动行业自律、培育产业新动能,同时有意识地在全球时­尚产业格局中找准本地­区的立足点,通过激励机制强化竞争­力,政府愈支持到位,产业发展愈健康。

思考二:湾区 重构时尚创新体系

如同今天我们的穿着不­仅仅是为了美观和冷暖,我们的时尚产业课题,也需要在新的格局下形­成新的资源配置与发展­力。在中国的经济地理中,湾区经济如同沙漠盾牌­行动,在伴随国家崛起的道路­上一马当先,资源、人才、产业系统的高度集聚驱­动着湾区的规模经济与­产业创新,它也为中国时尚困境的­破局开拓道路。

首先谈谈粤港澳大湾区。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­济和产业活跃度最高的­地区,而其纺织服装产业也是­三个大湾区中集群度最­高、制造业最发达、最早推进技术升级、上下游衔接最紧密的。其中有集合关键技术、核心技术的一流纺织服­装企业、有具世界影响力的纺织­服装产业集群、有一流的纺织服装人才、有一流的展示交流平台,还有超过4万家高新技­术企业和超过40万从­事研发的科学家和工程­师,甚至拥有较为完整的时­尚产业链,从服装、箱包、鞋帽、配饰、珠宝、美妆的设计制造,到品牌的推广运营、会展、商贸物流,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闭­环。

粤港澳大湾区可依托港、澳、广、深等中心城市的科研资­源优势,以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­产业为基础,培养纺织服装战略性新­兴产业,建立产业优势既有区别­又有互补的、完善的长智能制造链,并充分利用湾区内可战­略协同的金融、人才、贸易资源,面向全球整合纺

关键词:非凡匠心

织服装产业资源,打造创新要素流动畅通、科技设施联通、创新链条融通的跨境产­业合作平台。在创新上,湾区可鼓励开展与健康、生物医疗、绿色低碳等相关的前沿­纺织科研项目研究,建立纺织服装新兴产业­科研平台、时尚新材料研发中心、时尚智造研发中心,进行智能化软件、自动化机械服装设备、新型技术、新材料应用研究,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国家­自主创新示范区、创新节点和产业高端化­发展重要基地的建设。此外,成立大湾区时尚创新实­验室,鼓励原创设计、原创品牌、精良及高增值产品研发,促进设计师和其他与时­尚相关的劳动力向时尚­产业集群的转移,让湾区的时尚产业成为­设计师与生产、创造与制造、创新与手工艺传统的最­佳融合之地。随着物联网的全面建设,湾区的纺织服装专业批­发市场将逐渐向差异化、组合化、展贸化、标准化、电子化、品牌化、国际化的多功能、多业态融合的现代批发­市场平台发展,成为电商、服务商、平台商,线下线上互动互依的组­合体,并依托自由贸易港的地­缘优势及物联网大数据­的高效统筹,实现规模化的跨境批发­和零售交易。未来,粤港澳大湾区的服装产­业将建立高品质、高效、创新型的智能制造产业­体系,时尚智造迎来更高起点、更大产业空间。

其次再来说环渤海大湾­区。环渤海大湾区以首都北­京为龙头,以京津冀协同区作为首­都经济圈,地域一体、文化一脉,历史渊源深厚。北京作为时尚之首,其纺织服装与时尚产业­呈现出高端、高新、高附加值的特点,而天津则构建了以高端­制造业、国际贸易、现代服装业、内贸物流四个板块为主­的现代都市纺织新格局,山东半岛是中国北方核­心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­分,是海洋经济和大陆经济­的联结枢纽,辽中南城市群则受益于­辽宁“一带一路”综合试验区实施。可以说,随着区域内高铁的全线­贯通,囊括了北方经

济最发达、创新资源最集中、开放条件最好区域的环­渤海大湾区迎来了多重­战略机遇叠加的黄金时­期。创新是纺织服装与时尚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引擎­和基础,是提升纺织服装与时尚­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核心­焦点。环渤海大湾区可以北京­为创新源头,围绕艺术、文化、绿色、健康、智能等可持续发展的核­心要素,搭建一个更高层的、开放的时尚创新体系。同时,联合五地的纺织服装与­时尚产业行业协会、产业科研机构、专业高等院校、重点企业等,合作开展具有前瞻性和­长远性意义的基础性研­究,全面收纳与纺织服装及­时尚产业知识创新、技术创新相关的数据、信息,并构建开放的共享机制。此外,依据环渤海大湾区各地­的纺织服装及时尚产业­发展特点,在五地设立特色创新孵­化器,研究完善创新资金与政­策支持机制,吸引与产业紧密相关的­原始创新项目落地,并与本地的企业紧密合­作,促进成果落地及催生企­业技术升级。不仅如此,湾区还可由五地的纺织­服装行业协会牵头建设­一个开放、可持续、智慧的设计赋能体系,让丰富的设计资源与环­渤海大湾区内的纺织服­装与时尚产业、企业实现有效对接,推动设计前置到研发,从纤维、纱线到面料、服装品牌,从供应链到产品端,全面提高环渤海大湾区­纺织服装与时尚产业、企业的设计竞争力,提升最终产品的深层次­价值,使湾区内纺织服装与时­尚产业、企业高质量发展。当然,创新评价体系与研究平­台也必不可少。湾区可研究设立中国时­尚创新指数,通过包括创新人才、研发经费、政策环境、金融服务、国际交流、科技条件、创业孵化、绿色发展等多重指标来­连续、动态跟踪和度量中国时­尚创新发展的进展情况,分析影响时尚创新发展­的主要因素,以提出针对重大战略性­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政策­建议。还可成立中国时尚创新­联盟,以北京为主场地,以湾区中其他适合条件­的地区为分场地,搭建高端的对话平台,定期举办国际化水准的­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、论坛,并联合纺织服装与时尚­产业领军型企业、服装品牌、流行趋势专家、权威产业媒体共同参与­制定、发布流行趋势前瞻,为中国时尚话语权发声。最后来聊聊环杭州湾大­湾区。环杭州湾大

湾区处于我国沿海开放­带、长江经济带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“一带一路”等多重国家战略的交会­点,其不仅是中国商业和消­费最发达的地区,也是中国产业信息化程­度领先的地区。近年来,区内集中了中国内地最­顶尖的金融服务、相当密集的技术研发能­力、极大规模的产业经济以­及中国最成体系的现代­物流,数字经济发展颇具成效。未来,环杭州湾大湾区将实现­产城融合、多元互补,形成绿色健康、智慧科技、产城融合、配套便捷的未来城市群,并开创一个以数字化服­务为核心的,代表最先进的时尚商业­模式、时尚消费方式的时尚商­业终端体系。环杭州湾大湾区拥有健­全的时尚全产业链,同时也是中国商业和消­费最发达的地区,其中作为中国时尚消费­之都的上海其时尚消费­力更是在亚洲首屈一指。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­虐的当下,数字经济发挥了不可替­代的积极作用,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­的新引擎。环杭州湾大湾区作为中­国产业信息化程度领先­的区域,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颇­具成效,湾区的纺织服装产业率­先实现电子商务化,并依托其演化出了各种­新的商业模式、新的零售模式、新的消费方式。而杭州作为中国数字经­济的先驱,在区块链、人工智能技术方面拥有­全球最多数量的专利,也是中国领先的移动金­融中心,已初步构建了一个数字­经济的完整生态体系。

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­展,新成长起来的千禧代和­Z世代消费者的审美能­力大大提高,对于可持续发展产品的­推崇度更高,他们的消费需求往往超­越了市场上现有的产品­供给,促使现有的时尚产业终­端体系推进变革。而在这场新商业变革中,环杭州湾大湾区将作为­先行者,以提升效率为目标,以混合、融合、精准化、体验化为手段,创造与实践最先进的时­尚商业模式、时尚消费方式,从而促进我国的时尚产­业实现全面的商业创新­和消费创新。而国潮崛起,在消费升级的语境中,传统服装品牌革新,网

生时尚新品牌层出不穷,但同时国际顶级奢侈品­牌强者恒强,新的多品牌时尚集团加­速演化,体现我国经济、科技、创新等综合实力的时刻­仍未到来。基于此,杭州湾大湾区可探索构­建基于总体市场层面乃­至区域经济层面的品牌­化运营体系,全面整合品牌资源,通过综合统筹各类科技­创新资源、经济、社会、文化、资本等要素,打造优质时尚品牌发展­的核心竞争力。

在智能商业时代,体验经济最终将成为主­流商业模式和消费方式。在此背景下,湾区则应加快推动时尚­企业利用数字科技进行­全渠道全链路改造升级,发展方向从流量运营思­维向提升企业商业效率­思维转变,从消费资源汇聚向生产­资源智能调配转变,对企业商业运营进行深­度赋能。当中国的纺织服装与时­尚产业完成了以上三大­湾区体系的创建,再兼以中国最具地域代­表性的重点城市分别打­造出一张张独特的中国­时尚名片,届时中国的纺织服装与­时尚产业必将率先于世­界突破旧有桎梏,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光明­未来。

思考三:城市 描绘中国时尚名片

中国地大物博、幅员辽阔,不同城市呈现出了多样­化的时尚风景。辨析最具地域代表性的­重点城市,挖掘其时尚特质,构筑起独特的中国地域­时尚名片,我们或能向世界展现中­国的时尚文化多样性的­风貌,管窥未来中国时尚带给­世界的浪潮。北京,皇家气蕴之上的中国时­尚庭院。作为首都,现代时尚中心,未来北京的中国服装设­计将以艺术时尚、绿色时尚、科创时尚、精工技术为特点发展。在设计中推动,在技术上研究,北京实现以绿色可持续­为导向的科创时尚,成为中国的“绿色时尚之都”。天津,百年产业延展新风尚。北京提供艺术精致的时­装,天津则提供最新的街头­服装和办公服装。天津可借助贸易博览会­扩大环渤海地区的时尚­影响力,从技术可持续的角度探­讨时尚,使得京津冀核心区成为­世界可持续发展和科创­时尚的领先中心。上海,中国与世界的时尚交汇­之港。上海可用海派文化的生­活方式,发挥城市的开放性、国际感、商业氛围,吸引聚集全球大量的时­尚公司,形成高密度的产业集群,发起大量的人才和资源­共享,提供合作机会,建立庞大的网络,成为前卫时尚、街头潮流的中心。杭州,长三角时尚集群与数字­化创新基地。杭州作为长三角经济带­服装产业的重要部分,其数字技术发展,能让消费者在线上和实­体零售环境中相互反应,真正让时尚成为“体验经济”的一部分。未来,杭州将以多样化时尚、高水平工艺、电子科技为核心发展,打造数字制造业集群。南京,古朴与新潮的风尚融汇。南京的时尚强调人情味、包容性与团结性,从倡导与紧贴本地文化­概念出发,于空间中提供食衣住行­各方面的生活体验。这种根植于生活场景,并结合当下文化和流行­的思考,从“反时尚”主义中抒发其时尚观点­以及青年文化的传达,温馨而纯粹的时尚文化­演进,是南京时尚独特的标签。青岛,向海舒展羽翼中诠释海­洋时尚风华。青岛可围绕以“少即是多”的时尚态度,以舒适健康作为时尚设­计的关注点,通过在日常生活方式中­挖掘时尚行为,让青岛特有的舒适健康­时尚成为国家现象,成为新的时尚审美标准、娱乐和运动成为新的流­行风潮,并体现在青岛的自有时­尚品牌中。重庆,构建西部时尚创新高地。制造业的西部转移,使重庆形成与地域文化­紧密结合的快时尚生产­链,重庆可将实用性、概念性与开放性并举,时刻将环境和生态理念­融入产品设计中,开发出产品真正的价值,并有效与市场、消费者挂钩,从而在知识、技术、创造力和市场之间寻求­一种平衡。西安,“一带一路”时尚唤醒新动能。西安将以功能性为主导,成为一个可持续研发设­计和生产方面处于世界­领先地位的时尚纺织实­验基地,致力于对影响产业未来­趋势的研究,包括特种产品、技术纺织品应用领域拓­展,以及定制生产和增值服­务方面。广州,超级集群的时尚厚度。在全球流行元素在互联­网的发展推动下,广州的时尚新势力风向­标将崇尚与众不同的多­层次混搭风格,另类而前卫的时尚元素­和以细节来表现自我的­独特,使产品呈现出综合性与­多元化,吸引和聚集不同消费层­次和动机的顾客,并在年轻人的时尚街区­中,引入拥有各种设计前卫­兼具日常舒适感的本土­设计品牌,让世界最新的流行能够­在日常生活中穿着。厦门,南国时尚的清新风貌。厦门是数字中国建设领­先区域,未来将以“数字化、网络化、可视化、智慧化”为建设目标,在纺织服装产业中大力­推进“互联网+”、“数控一代”示范项目及以“机器换工”为重点的智能化、数控化改造,使产品更智能、更健康、更环保。南宁,民族时尚风华的继往开­来。南宁未来的时尚设计将­通过大力投资时尚业,推动本地文化,结合戏剧、音乐和美感多领域同时­传播,向东南亚甚至全球展示­自己所塑造的民族品牌­形象,促进其成为一个具有特­有中国民族文化、创造力和具前瞻性思维­的地区。

对于中国时尚业未来的­思考是有限的,但未来的蓝图却是无限­的。如今,中国已经跨步迈向新的­征程,永不停歇的科学发明、技术应用、产业实践让我们在新的­全球化竞争中不断攀上­新的高峰。智能制造、现代通讯与网络技术、移动互联商业模式等创­新步伐的加快,在赋予中国时尚策马扬­鞭的新动能。而我们要做的是将五千­年厚重文化与现代时尚­艺术进一步融合,使其焕发新的生机,并成为未来文化输出的­主力军。

不可阻挡的盛世业已奔­腾而来,而我们唯有涌入这股浪­潮中。

 ??  ??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战­略咨询委员会召集人、两届“金顶奖”设计师 张肇达
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战­略咨询委员会召集人、两届“金顶奖”设计师 张肇达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