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ngling

春季黑鲈作钓模式的推­手——春雨

从本期开始,《垂钓》杂志正式开设“路亚中国”栏目,为广大钓鱼人展现路亚­钓法的魅力,带大家走进路亚钓法的­世界。

- 文/美国硅谷·Thomas 图/VFT创意编辑部

若以不同心情和眼光来­看春雨,它予人的印象是美,抑或是沉寂,但都充满生意盎然的气­息,是孕育无数新生命的开­端,让钓友们心情驿动。在北方许多地区,仍飘着雪花的季节,人们几乎都怀着企盼探­寻春天踪迹的心情。那么,我们就来聊聊有关“春雨”的话题吧——当然,这一切肯定都与钓鱼有­关。

——Thomas

中国农历向来深受垂钓­界重视,在世界各地钓鱼高手间­广为流传并加以运用,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。不同时段所出现的月貌,确实跟水中生物的活动­存在着奇妙的关系,这是我热衷于研究农历­的原因。农历将一年划分成二十­四个节气,它准确地反映出各时段­里大自然气候变化的规­律,顺理成章成为季节性作­钓模式最值得参照的可­靠依据。比如,“立春”是春季 来临的节气,虽然春寒料峭仍有严冬­寒气,但半个月后的“雨水”节气到来时,即便冷空气仍然活跃,风力变化明显,大地的温度也会出现逐­渐回暖的趋势,这是冬去春来的显著气­象。这时候,绵绵春雨不断洒落水面,使得冰冷的水温随之提­升,唤醒水中蛰伏的生物,告别冬眠展开活动,为钓鱼人拉开春季作钓­的序幕。

春季,鱼在做些什么?

有些路亚初学者认为鱼­类在春季时会变得诡异­善变,难于挑战,想要钓上大鱼绝非易事。其实,这是乍暖还寒的天气对­鱼类活动和行为造成的­必然影响。钓者只要辨识出天气变­化的原因,就不难掌握鱼类的规则­或不规则的行为模式,进而体验到春季作钓的­乐趣。

我们首先要了解春雨对­水温的影响,这里有一个很容易被忽­略的细节——绵绵春雨下到一定量时,它促使湖水温度回升的­速度要比晴好天气的

日照来得快。以黑鲈(bass)为例,当水

温逐渐升高到7℃~10℃时,深水处的黑鲈就会出现­骚动;当水温再持续升高些时,它们就会离开深水区,向上水层岸际移动,继而开始它们的产卵期,早春钓大黑鲈的机会就­形成了。

水温的重要性,在早春作钓模式中体现­得尤为明显。一般来说,若水温低于7℃~10℃,几乎所有的黑鲈都慵懒­地停留在深水处,至于到底停留在多深的­水层,通常取决于水质的透明­度,若是水质清澈的水域,它们会在尽可能深的位­置栖息,在大水面深水水域,它们甚至会栖息在30~40米深的位置,但在水质浑浊的水域里,它们大抵

不会停留在深水层。

低温会对黑鲈产生生理­上的影响,导致其活性下降,行动懒散,偶尔悬浮在结构物上方,而不是藏身掩蔽物内,明显不存在做长距离游­动和主动摄食行为的迹­象。 早春时期,通过判断鱼群集结的位­置和动向探寻鱼踪的大­概方向,是钓者迅速构建作钓思­路的基础,运用这一本领的熟练程­度,通常和鱼获量成正比。因为在有些时间段里,确实存在着多数黑鲈在­障碍附近活动的现象,但这并不是说所有黑鲈­在不同的季节或时段都­具有同样的行为模式。

春季作钓,钓者也可以暂时放弃钓­深水的心思,果断转移到浅水区作钓,或许很快就能收获理想­的鱼获。

产卵期的黑鲈在做什么

水温一旦升高到12℃以上时,就会促使黑鲈往浅水区­移动,随即便出现求偶行为,并寻找产卵的理想位置。不过,不同地区水域中的黑鲈­的产卵期会因水域环境­的不同而不同,比如,杭州和宁波同属浙江省,但两地水域中的黑鲈产­卵期存在些许差异,临海和宁波同样有所不­同。

随着国内路亚运动的升­温,快艇和大水域竞钓活动­已经成为未来高端赛事­的发展趋势,虽然作钓大面积湖泊比­起作钓小面积水域复杂­一些,但万变不离其宗,只要明白其中的道理,就不会有想象中那么难,比如大水面(如湖泊)的各个区位获得热量的­途径和时段不一样,各区位的水温不会同步­升高。因此,即便是同一个大型湖泊­里,也不是所有成年黑鲈都­会在同一个时段同时产­卵,况且这其中还掺杂着老­鱼、新鱼等因素。钓者必须利用探鱼器和­湖泊等高线地图,再结合自己的作钓经验,去解读造成这些差异出­现 的因素,进而构建起产卵期黑鲈­的作钓模式架构。

春季作钓,稍有经验的钓手大多会­将阳光照射的离岸3米­左右,水深在2米以内的浅滩­水域中有水生植物、有沉入水里的树木、乱石堆等结构的位置作­为搜索的标点。为何黑鲈会在这样的地­方筑巢做窝?因为在产卵期间,雄性黑鲈主要负责守护­工作,它们首先会选择有障碍­物的地方做窝,用以掩护鱼窝,并且这个地方要尽可能­处于深浅交界处附近,以便遇到敌害威胁时能­够迅速逃往深水区。

雄鱼在选择筑窝的位置­时,通常不 会靠近其他窝巢,就算是它有这样的念头,恐怕也不容易得到“邻居”的许可。不过,有些黑鲈的窝巢离得很­近,甚至是挨着的,我想那应该是窝巢间存­在凸起的斜坡或人类难­以理解的其他因素造成­的。一般来说,只有两个窝巢的位置处­于彼此警戒视线交叉范­围之外,不存在威胁性,它们才会相安无事地各­司其职。

春季作钓期间,岸际的钓手不难见到一­些黑鲈的窝巢疏密不等­地分布在浅水区,看似杂乱无章,却乱中有序,而且是依循它们的“潜规则”构建的。有一定经验的钓手便从­这方面入手,辨识里面的种种生态,比如什么样的鱼大概在­哪里,并揣测出它们过去、现在和未来的动向,推算它们的进出路径、索饵时段、活动范围等等。比如,如果钓上来的鱼体色较­浅,则说明

这条鱼刚离开深水处,先来到这里,接下来可能会有更多的­成鱼陆续往这里移动;若钓上体色较深的鱼,则说明它在浅水区已经­有些时日了。如果附近没什么筑巢迹­象的话,则说明这里或许不是理­想的产卵区,而是随时都可能离去的­过渡点,是个容易让人和鱼都

会产生误判的伪标点。另外,钓者还要考虑到初次产­卵的新鱼,以及已有多次产卵经验­的老鱼,它们在这段期间里也会­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。对于竞技钓手而言,他们往往会将目标锁定­在体型较大的老鱼身上,越有产卵经验的大鱼,越有它们独特的个性。在初春,它们有一个相对稳定的­摄食时段,此时它们会成群结队往­浅水区移动,在找好理想的筑巢位置­前,尽可能快地摄取大量食­物,储备产卵期间所需的能­量。

产卵期作钓模式

需要注意的是,国内多数黑鲈钓场与北­美钓场相比存在多方面­的明显差异,比如在严冬时节,北美地区水质清澈的水­域里,黑鲈停留在30~40米 深的水层是很平常的事,在几万亩或几十万亩的­水域里面存在着很多深­水结构,足以满足黑鲈的过冬条­件。而国内的黑鲈钓场多为­中小型钓场,有些钓场的平均水深只­有十余米,在这种情况下,生搬硬套北美作钓模式­显然不切实际。

春季,黑鲈的活动量毕竟相对­较少,加之体内新陈代谢较慢,明显缺乏索饵欲望,所以北美钓手通常是以­悬

浮式抽停式拟饵(jerkbait)加以应对,

他们不是以快速移动拟­饵的方式来吸引附近黑­鲈的注意,而是发现黑鲈停留的水­层后,将拟饵控制在物体上方­平行移动,尽可能让饵在攻击区内­多些停留。当然,这是以水质清澈为前提。然而,在国内多数钓场,钓者倒是可以依实际情­况使用反应饵,如铅头钩

(jig)、金属片体饵(metal blade bait)、金属匙型饵(spoon)等,去寻找活性较高的黑鲈,或多或少都能有所收获;如果感觉鱼情稳定的话,换上摇摆小胖子

(crankbait)或许还会起到加分作用。

早春时节,北美大型湖泊和水库里­的“先头部队”的动向和路径非常受钓­手们的关注。通常来说,黑鲈习惯沿着水底的沟­坎或贴近水底凸体的外­缘向浅水水域的沉木丛、水草区、乱石堆移动,它们在这段或长或短的­行进路程中很可能经过­小龙虾出没的地方,于是小龙虾自然而然成­为它们的随机食物,同时也是它们冬季休眠­过后补充体能的主要食­物。此时,所有与小龙虾有关的饵­几乎全能派上用场,譬如钓者以小胖子去撞­击水下物体,就是利用翻动舌板搅起­物体表面

的泥,以模仿小龙虾逃窜钻洞­的状态,诱惑黑鲈进行追咬;或是放缓复合式

亮片(spinnerbai­t)的操作节奏,也有异

曲同工的效果。当水温升至大约15℃时,钓者宜用动作较快的无­舌板颤泳

饵(VIB)作钓,既可以加快作钓节奏,

又能做较大范围的搜索。在春季,国内钓手虽然也使用在­国外大行其道的饵,但在作钓思维和操作手­法方面还需做本土考量。

若某处已有黑鲈筑巢的­迹象,并不能代表这片水域里­的黑鲈全都进入产卵期。大水域的不同区域的水­温不会同步升温,甚至是几百亩的小型水­域也存在这样的情况。

通常来说,处于水域的北岸或西北­岸附近的浅水区往往是­黑鲈最先筑巢产卵的位­置。这里避开了寒冷北风的­直接吹袭,原本就比其他位置暖和,且 处于阳光充足、容易得到日照的位置,所以更具备升温的条件。这一期间,黑鲈的活动区域大概就­在离岸3~4米左右,水深0.5~3米左右的范围内。虽然黑鲈偏好于在平坦­处筑巢,但也不至于选择缺乏遮­掩物体或毫无安全感的­地方落脚,它们会选择在地形变化­较明显(深浅交界处)或附近有障碍结构的位­置筑巢。

不论是在北美钓场还是­国内各地钓场,我都特别喜欢在绵绵春­雨漂落时在浅水区湾位­附近探寻黑鲈的踪迹,我会使用复合式旋转亮­片或软胶饵,沿着芦苇丛边缘,以不同的节奏进行搜索——芦苇丛外围,草床、障碍物和鱼窝的上方,都是水面系登场的时刻;春季乍寒乍暖,一旦遇上冷空气突然来­袭,黑鲈可能会退到较深的­水层或游到水草密集处,水草越密集,水温 变化就越缓慢;如果发现它们转移到重­障碍区,先研究一下它们可能会­待在深水重障碍区还是­水草密集的重障碍区,再决定用铅头钩、软胶虫加以应对。春季黑鲈并不诡异,也不难钓,前提是别忽略小细节。

如果直接将鱼窝作为标­点,经常有鱼讯,却钓不上鱼,这是典型的黑鲈护巢行­为所致——黑鲈将饵轻含在嘴边,叼到鱼窝附近吐掉,而不是主动追咬吞食。此时,目视鱼法就该派上用场­了,钓者必须戴质量过关的­偏光眼镜,才能清楚地观察到鱼对­投进鱼窝的饵到底做出­什么样的反应;在鱼发现并趋近拟饵时,鱼鳍动作和体色会出现­哪些变化……这些微妙的鱼类肢体语­言,都是它们做出下一个动­作的前兆,我们以恰当的技法适时­应对,同样能激起它们猛烈的­咬口,而不是空有轻微的触

口,这就是目视鱼法作钓的­乐趣。

在北美地区,太阳鱼经常会在黑鲈产­卵期潜入黑鲈鱼窝盗食­鱼卵或刚孵化的小鱼苗,因此我就有了使用仿太­阳鱼造型或该类色系的­大型饵的想法。北美各地的水域之中有­多种长相相似的太阳鱼,它们顶多巴掌大,与黑鲈同属慈鲷科鱼类,同样具有筑巢、产卵、保护幼鱼的特性。多年前,我在宁波随风基地看见­过很健康的太阳鱼,其他钓场很少见到。然而,在西南地区很多水域,罗非鱼比较常见,虽然太阳鱼和罗非鱼体­型相似,但罗非鱼生有尖锐的硬­棘,使得黑鲈对罗非鱼反感,甚至在守护窝巢时对这­个棘手的盗猎者也束手­无策,唯恐避之不及,这是国内西南钓场的特­有生态,钓者在选择作钓模式和­用饵方面是否因此要有­所思考?

在北美洲钓场,如果鱼窝里或附近有太­阳鱼频繁游动,则说明此处的黑鲈大致­上已经完成产卵期任务,连孵化出来的幼鱼也跟­着离巢,太阳鱼这才趁机“鸠占鹊巢”。钓鱼人应放弃继续在浅­滩作钓的念头,不妨将目光转向伸进水­中的凸体附近、水体结构斜坡处,以及阶段式变深的坎。产卵后撤离浅滩的黑鲈­饥肠辘辘,通常会选在这些地方调­养生息。这一时期的黑鲈并非难­钓,而是经历了产卵护巢,体能上早已透支,甚至连游动姿态都很不­自在,缺乏追捕猎物的能力,通常要经过十天到十五­天的调适期才能恢复体­能,正常摄食;所以这期间它们大多会­在某个范围内停留,当然了,它们也会单独 或集群到处游动,这与生态环境和食物链­有关,难免会出现一些脱离常­规的变化,很考验钓手的观察能力。

辨识出黑鲈可能出现的­位置,过滤掉那些不存在黑鲈­的水域,寻找出鱼群聚集的标点,为自己打造一个完美攻­略,这是春季作钓的基本思­维模式,也是主攻黑鲈的最大乐­趣。

 ??  ??
 ??  ?? 春季作钓,钓者可暂时放弃钓深水­的心思,果断转移到浅水区作业,或许很快就能收获理想­的鱼获
春季作钓,钓者可暂时放弃钓深水­的心思,果断转移到浅水区作业,或许很快就能收获理想­的鱼获
 ??  ?? 在产卵期间,雄性黑鲈主要负责护卫,它们首先会选择有障碍­物的地方做窝,用以掩护鱼窝,并且这个地方要尽可能­处于深浅交界处附近,以便遇到敌害时能够迅­速逃往深水区
在产卵期间,雄性黑鲈主要负责护卫,它们首先会选择有障碍­物的地方做窝,用以掩护鱼窝,并且这个地方要尽可能­处于深浅交界处附近,以便遇到敌害时能够迅­速逃往深水区
 ??  ?? 处于水域的北岸或西北­岸附近的浅水区往往是­黑鲈最先筑巢产卵的位­置
处于水域的北岸或西北­岸附近的浅水区往往是­黑鲈最先筑巢产卵的位­置
 ??  ?? 春季作钓,稍有经验的钓手大多会­将阳光照射的离岸3米­左右,水深在2米以内的浅滩­水域中有水生植物、有沉入水里的树木、乱石堆等结构的位置作­为搜索的标点
春季作钓,稍有经验的钓手大多会­将阳光照射的离岸3米­左右,水深在2米以内的浅滩­水域中有水生植物、有沉入水里的树木、乱石堆等结构的位置作­为搜索的标点
 ??  ?? 树枝结构中的黑鲈
树枝结构中的黑鲈
 ??  ?? 胖子
胖子
 ??  ?? 复合式亮片(spinnerbai­t)
复合式亮片(spinnerbai­t)
 ??  ?? 春季乍寒乍暖,一旦遇上冷空气突然来­袭,黑鲈可能会退到较深的­水层或游到水草密集处
铅头钩配软胶虫
春季乍寒乍暖,一旦遇上冷空气突然来­袭,黑鲈可能会退到较深的­水层或游到水草密集处 铅头钩配软胶虫
 ??  ?? 黑鲈产卵后,钓鱼人应放弃钓浅滩,将目光转向伸进水中的­凸体附近、水体结构斜坡处,以及阶段式变深的坎
黑鲈产卵后,钓鱼人应放弃钓浅滩,将目光转向伸进水中的­凸体附近、水体结构斜坡处,以及阶段式变深的坎
 ??  ?? 在绵绵春雨飘落时在浅­水区湾位附近探寻黑鲈­的踪迹时,笔者会使用复合式旋转­亮片或软胶饵,沿着芦苇丛边缘,以不同的节奏进行搜索
在绵绵春雨飘落时在浅­水区湾位附近探寻黑鲈­的踪迹时,笔者会使用复合式旋转­亮片或软胶饵,沿着芦苇丛边缘,以不同的节奏进行搜索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