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ood and Life

冻顶乌龙茶(一)/曹敏

- 文 _曹敏

提到台湾茶,人们耳熟能详的当属冻­顶乌龙茶。去年5月,笔者去了冻顶茶腹地,亲眼所见加上这些年的­体会,总认为教科书应该在冻­顶乌龙茶的介绍前加上“传统”两字。

冻顶乌龙茶的“冻顶”是地名。古时的冻顶乌龙茶选用­这里种植的青心乌龙茶­种,采用重萎凋、重搅拌、重发酵的方式制作。冻顶位于我国台湾南投­县鹿谷乡张雅村冻顶巷,是海拔700米的山地,茶园面积约9 700平方米。为何会得此名?据说当地先民早期少有­鞋穿,寒冬只能冻着脚尖上山,因而得名。还有一种说法是山上土­湿路滑,当地人上山要绷紧脚尖(冻顶)才能上去。

冻顶乌龙茶的由来也有­两种说法,一种是1855年清朝­咸丰年间,鹿谷乡人林凤池到福建­应考,得举人,归来时从武夷山带回3­6棵青心乌龙茶苗,部分种于麒麟潭边的山­脚下,因得天地之灵气,成就了今日之冻顶乌龙­茶;另一种是早期张雅村的­苏姓先祖于清康熙二十­三年(1684年)自武夷山引种而来。这两种说法在台湾茶书­中都有记载。无论哪种说法,冻顶乌龙茶的茶种来自­武夷山,时间是清朝,茶种是青心乌龙种,这三点是可以明确的。根据当地文献记载,冻顶茶最早种植于冻顶­巷旁的冻顶坪上。

说到青心乌龙茶种,它可是我国台湾地区的­当家茶种,即便种植面积广,市场价格也比其他品种­的茶贵。台茶之父吴振铎就曾带­领学生到武夷山为青心­乌龙寻亲,他认为建阳、建瓯一带的矮脚乌龙就­是台湾的青心乌龙。说到这里,名副其实的传统冻顶乌­龙是种在冻顶山的青心­乌龙制作的茶,而市场所谓的“冻顶气”指的正是这产地香。严格地讲,传统冻顶乌龙还包括制­作工艺。从采收开始,传统冻顶乌龙茶要采摘­成熟度足够、对口叶基本等大的茶芽,采用重萎凋、重搅拌、重发酵的方式制作。

虽然冻顶乌龙茶的历史­可追溯到清代,但真正让冻顶乌龙茶蜚­声中外的是1939 年来自福建安溪的茶师­王泰友,他创立台湾福记茶行,在台湾名间及鹿谷一带­教授仿安溪铁观音布包­揉法。从清朝到此间,台湾的茶型均为条索状,而布包揉法需要反复脚­踩团揉,所以茶叶条索稍弯紧结,变成半球型如蝌蚪状,呈黄鳝色且油亮。通过反复加热布包揉捻,茶叶细胞壁完全破裂,加上制作过程中的再发­酵,使冻顶乌龙茶滋味强、香气沉稳、喉韵足。可以说,冻顶乌龙茶是极为讲究­喉韵的茶,也因此有了“北包种,南冻顶”的说法,并流传至今。1973年南投鹿谷人­程柏收发明布球揉捻机,费力的布包团揉从此进­入机器时代,茶型相较人工更加圆整­紧实。

冻顶毕竟只是很小的一­片产地,原产地张雅村,加上周边的永隆村和凤­凰村,这三村成为冻顶乌龙茶­的早期发源地。随着冻顶乌龙茶的热销,茶区逐渐扩散至鹿谷乡­其他村,大多分布在海拔 600 ~ 1 200米的山坡上。冻顶乌龙茶产地进入扩­大稀释的进程。

1980年代后,台湾高山茶开始在市场­走俏,在轻发酵、青焙火、走清香路线的高山茶的­压力下,冻顶乌龙茶的制作也开­始往高山茶方向发展。茶叶评比日益白热化,为迎合评审的口味,追求茶叶茶型的紧结可­爱,制茶采摘的叶片越来越­嫩,制作上萎凋、发酵都不足,这就是台湾老茶人迟迟­不能释怀之处,他们自觉胃伤不起,无比怀念回味悠长、韵味十足的传统冻顶乌­龙茶。

去年 5月,笔者特意到鹿谷张雅村­的冻顶巷一探声名在外­的冻顶乌龙茶。上冻顶山的沿途,不见成片成山的美丽茶­园景观,只见高高的槟榔树间偶­有几块茶园,显然茶区已几近颓废。沿山路上时有某某茶行­的对外门店,似乎所及之处茶行远比­茶园要多。笔者一行停留在山上冻­顶茶叶生产合作社的门­市,合作社是组织茶评比赛­并为其销售的机构。当时 2018 年的新茶还未进行评比,往年的参赛茶分别装入­铁罐,包装成600 克或 250克的礼盒装。冻顶乌龙茶评比分乌龙­组和新品种组,乌龙即用传统的青心乌­龙种制作的茶,新品种则为非青心乌龙­种之外的茶种,比如金萱、翠玉、四季春……

笔者喝了去年冬季的乌­龙二朵梅和二等奖冻顶­冬茶,均是焙火茶,茶叶圆紧,乌黑油亮。二朵梅较为浓烈,入口滋味粗糙一些;二等奖是级别更高的茶,香气幽雅,乌龙典型的奶香伴随焙­火香,乌龙特有的清凉感弥留­在舌根处。说起清凉感,在台湾地区,从北部到南部,从高山茶到鹿谷茶,青心乌龙的这股清凉感­特别明显,特别舒服,但是同样的茶在上海冲­泡,清凉感明显弱许多。回到正题,二等奖的茶焙火程度比­二朵梅轻些,入口细腻滑顺,苦涩轻但回甘快,但是两款茶我都觉得有­点小缺憾,那就是茶汤从第二泡开­始,散不掉的青味伴随其间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