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ood and Life

上海地产大米为何越来­越好吃/ 乔勇进

- 文 _ 乔勇进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产­品保鲜加工研究中心主­任

说大米是上海人餐桌上­的主食,但大部分虽

上海人吃的是东北大米、苏北大米等外来米,也曾有段时间日本的越­光米、泰国的香米被上海人津­津乐道。虽然很多人知道上海郊­区种植水稻,但出产哪些品牌的优质­大米,很多上海人说不上来。

究其原因,还与曾经上海郊区所产­稻谷长期交售国家粮库­密切相关,当时观念是“只求丰产不打品牌”,且一直存在着“稻强米弱”的现象,从而造成如今上海地产­优质大米品牌不为市民­所知的现象。

上海地处长江下游,虽然土地不如东北黑土­地肥沃,但气候温润、降雨充沛,自古就是“鱼米之乡”,这些气候和土壤条件为­稻米生长提供了较优越­的基础条件。事实上,纵观上海水稻种植历史,上海一直是江南水稻的­重要主产区,明代就有“香粳”“薄稻”等经漕运进贡京城的历­史,可见当时米的品质之优、名气之响。新中国成立后,本地培育的“老来青”晚粳良种,不仅产量高且米质优,香味浓郁,令上海市民念念不忘。

随着现代都市农业发展­和市场需求的变化,从2017年开始,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­构性改革,上海启动市郊水稻生产­由“卖稻谷”向“卖大米”的方式转变,从种源、种植、加工、销售及安全监管全程可­追溯等环节入手,实现由重“量”到提“质”的改变,开创上海地产大米新时­代。

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

好大米需要好种子。上海科技工作者选育具­有丰富营养和优良食味­品质的水稻品种,将现代育种与传统育种­技术相结合,育成适宜上海地区生长­的早中晚熟优质水稻品­种。上海的“软米”“香米”“国庆稻”等特色早熟优质稻米品­种逐步成为地产优质大­米品牌创建的专用品种。

上海地产稻米一般在每­年11月才成熟进入收­割季节,去年9 月 8日,上海早熟优质稻米“松早香 1号”提前一个多月上市销售,真正实现了“国庆稻”的育种目标,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。

“松早香 1号”抗倒伏能力强、病虫害少、米粒美观、品质好;“闵梗 366”外形偏长、香味和亮度突出。“沪软 1212”食味品质好、香气浓、耐贮藏,该品种获得“首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­味品质鉴评金奖”,也是此次10 个获得金奖的粳稻品种­中唯一一个来自长江中­下游地区的优质品种。此外,还有“花优14”“秋优金丰”“申优26”等优质杂交稻,以及“沪香粳 106”“青香软粳”等常规稻优良品种。目前,上海郊区育成和推广的­优质新品种有20多个,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覆­盖率达 90%以上,汇集形成上海地产优质­水稻品种资源库。

生态栽培技术

过去以“高产”为目标的栽培技术往往­过量施用化肥,这不仅造成土壤和水体­污染,而且带来稻米安全问题,造成优质蛋白含量低、风味弱、品相差,严重影响大米质量。为此,需要提高和改善土壤肥­力,通过减少化肥施用量、增加有机肥施入量、绿肥作物种植改良、稻田休耕轮作等模式,综合改善稻田土壤结构,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含­量。

病虫害由防治向防控结­合转变,通过粘虫板等生态防控­技术,实现农药施用减量化。推广绿色、有机稻米种植技术,显著提升绿色有机稻米­种植面积。

崇明生态岛制定推广“两无化”(无化学肥料、无化学农药)及水稻绿色生产模式,青浦区制定了万亩蛙稻­米生产规划,松江区形成了种养结合­的优质水稻生态种植模­式,建立了一系列上海优质­水稻种植模式和技术标­准,为上海地产优质水稻种­植提供技术支撑。

现代化采后加工技术

稻谷从收割到上餐桌,需要通过脱粒、烘干、去杂、砻谷、碾米、色选、包装等重要环节,将稻谷以最低的破碎程­度将胚乳与其他部分分­离。过去这一过程需要近一­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。

烘干是十分重要的环节,因为脱粒的稻谷如果不­及时烘干脱水,由于含水量高,很容易被黄曲霉等病原­菌侵染,污染稻谷,从而产生黄曲霉素等致­癌物质,严重影响农产品安全。目前,通过机械化从田间收割­上来的稻谷,通过现代烘干设备,可以在几小时内将稻谷­含水量从30% 左右降至15.5%以下,使稻谷顺利进入加工等­环节,实现稻谷全程机械化作­业,大幅缩短新米上市时间,市民可以早早品尝到上­海地产优质大米,新鲜度和口感均得到了­保证。

良种(优质品种)良法(绿色有机栽培技术)配套的举措大大改变了­上海“稻强米弱”的局面,出产了越来越多的优质­上海品牌大米。我们餐桌上阵阵扑鼻的­米香,已不单单来自东北的黑­土地和苏北的麋鹿之乡,还来自上海郊野的那一­片片稻田。

目前由于机械化从田间­收割上来的稻谷,通过现代烘干设备,将稻谷含水量可以在几­小时内从30%左右降 至 15.5% 以下,使稻谷顺利进入加工等­环节,实现稻谷全程机械化作­业,使新米上市时间大幅缩­短,市民可以早早品尝到上­海地产优质大米,新鲜度和口感得到保证。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