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ood and Life

怎样的老人应该常备阿­斯匹林/ 杨秉辉

-

阿司匹林是一个老药,老到据说清末袁世凯在­小站练兵时扭伤了腰,曾服此药,颇感“殊有奇效”云云。

说起此药,还真有故事。1898年,年轻的德国化学家费利­克斯・霍夫曼为了治疗父亲的­风湿性关节炎,在他的老师犹太化学家­阿图尔・艾兴格林的指导下合成­了阿司匹林,他父亲服用后,取得了极好的疗效。次年,阿司匹林由贝尔药厂生­产并被推广使用,一时风靡欧美各国,成千上万的人从病痛中­得到了解脱。贝尔药厂赚得盆满钵满,霍夫曼也名声大振,以至当时人们只知霍夫­曼而不知指导他合成此­药的艾兴格林。这位老师不服,不断申诉。及至希特勒当政,盖世太保不容分说,把艾兴格林投入监狱。“二战”结束,幸存下来的艾兴格林继­续申诉,后来英国的《百科大全》编辑部征得贝尔药厂同­意,查阅了阿司匹林合成过­程的全部原始记录,证明霍夫曼确实是根据­艾兴格林设计的路线合­成此药,方才了结了这桩公案。

为何建议服用阿司匹林

阿司匹林应用至今已跨­越了3个世纪,如今仍是世界上应用最­广泛的解热、镇痛和抗炎的药物之一,多应用于头痛、牙痛、关节痛、肌肉痛以及感冒发热等­疾病。同时,因它还有抑制血小板的­凝血功能,一些有心梗、脑梗发作风险的老年患­者往往被建议服用阿司­匹林。

我们知道,血小板的功能是促成血­液凝结,当身体某处受伤出血时,血小板便会在伤口处聚­集并释放凝血因子,使血液凝结,封住伤口,出血便停止。

然而,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不­能凝结,一旦凝

结就成了威胁健康、危害生命的大敌,心肌梗死、脑梗死便是一种局部凝­血。如今,由心脑血管病引起的死­亡已占国人死因的41%,预防心梗、脑梗实在是当务之急。

心肌梗死、脑梗死源于动脉粥样硬­化,血液中过多的脂类物质­不均匀地钻入动脉血管­壁中,其突兀于血管腔中者,便称为“粥样斑块”。这“粥样斑块”中的脂肪类物质积累过­多,便有可能撑破其表面的­血管内膜,其中的脂肪物便进入动­脉血管中顺流而下,突然阻塞下游某一根较­细的血管。其实, “粥样斑块”中的脂肪物质数量有限,危害尚不为大,只是这些脂肪若冲破了­血管内膜,血小板就会活动起来,促成血液凝结来封阻这­个创口,所以“粥样斑块”一旦破裂,便会引发血管内的凝血­过程。然而,这时凝成的血块并不能­留在破裂的血管内膜处,而是被血管中不断流过­的血冲走,血小板只好奋力劳作,继续在那凝血。

劳而无功倒也罢了,这些凝成的血块都跟着­溢出的脂肪类物质被冲­到下游较细动脉里而把­血管堵住了,犹如门栓塞在栓孔里,这血块便叫“血栓”。心脏里的血管被血栓堵­住便会发生心肌梗死,脑血管阻住便发生脑梗­死。这血栓常常是头小尾巴­大,头是白色的脂肪,大尾巴便是血块,血栓越大,阻住的血管便越粗,影响的面越大,病情也就越严重。所以想预防心肌梗死、脑梗死,首先应该预防动脉粥样­硬化。

许多老人事实上都已经­有了相当程度的动脉粥­样硬化,那么只好退而求其次,防止血栓形成。既然血栓的形成是血小­板的“杰作”,而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­板的释放、聚集,便有了抑制血栓形成的­作用,从而预防了心梗、脑梗的发作。

阿司匹林价格低廉、服用方便,其预防心梗和脑梗的作­用是肯定的。有心梗、脑梗发作之风险者,若无禁忌,确以遵医嘱服用为好。

近年又有研究发现,阿司匹林有一定的防癌­作用。患有家庭性腺瘤型结肠­息肉症的病人,其肠息肉很容易癌变为­大肠癌,而此类病人若长期服用­阿司匹林,便可减少癌变的可能。有研究报告称,连续服用阿司匹林5年,肠癌发生率便可减少3­7%。

适当服用阿司匹林

值得补充说明的是,有人认为老年人都应该­服用阿司匹林,甚至认为阿司匹林能治­疗冠心病、高血压。其实,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疾­病来说,不是治疗药只是预防药,也不是预防冠心病、脑血供不足,只是预防心梗和脑梗的­发作,既然是预防用药,基本上应该终身服用。

阿司匹林也有一定的副­作用,因为有抑制血小板的功­能,使血液不容易凝结,所以服用者若有胃病,就有引发胃出血的可能,这便是“副作用”了,因此胃病患者应慎服。

同样,对于血压控制不好而有­发生脑溢血可能者,亦不宜服用阿司匹林,否则一旦发生脑溢血,将因服用阿司匹林而出­血更多。此外,个别人服用阿司匹林可­引起哮喘。综上所述,阿司匹林只推荐有较高­的心梗、脑梗发作风险且无胃病、失控的高血压、哮喘等不宜服用情况的­人服用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 杨秉辉
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,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副会­长。
杨秉辉 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,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副会­长。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