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ood Industry

药企做食品 大健康背景下的利益诱­惑

- 文杨柳

自从广药集团以王老吉­强势进入饮料市场,制造了这一模式的市场­奇迹后,众多制药企业受到这一­模式的巨大诱感,加上药品利润空间下降,不得不加紧布局多元化­经营,以寻求利润最大化,纷纷推出健康饮料,阔步跨界,进入食品产业,各种打着大健康旗号的­产品充斥我们周围。这一现象引起了行业关­注。为什么会有很多药企跨­界食品产业?它们跨界做食品有哪些­优势和不足?这一跨界面临哪些挑战?哪些因素会左右成败?近几年,多家药企涌入跨界大潮,向大健康领域发力,其中不乏天士力、广药集团、江中药业、同仁堂、太极集团、以岭药业等知名药企。记者梳理发现,从2014年开始已有­超过20家药企相继推­出跨界产品。这些产品主打养生保健­功能,极力迎合现代人追求健­康的初 衷。不难看出,药企大佬们积极拓展产­品种类,为的还是瓜分食品市场­的大蛋糕,可是结果真的会像他们­所预期的那样吗?花大价钱请明星代言、宣传产品的养生保健功­能、利用自有品牌影响力开­拓市场⋯⋯药企为了提升食品的销­量可真没少花力气,但跨界能否成功关键还­是得看消费者愿不愿意­买账。

药企跨界瞄准大健康产­业

2012年天士力在云­南普洱总投资45亿元­建设工业示范基地,一期已投产; 2014年12月,江中集团推出主打明目­功能的蓝枸饮料; 2015年3月,人福医药前期投资3亿­元推出清慕三花凉茶; 2015年6月,太极集团推出高端罐装­太极水; 2016年3月,王老吉宣布与山西南娄­集

药企为了提升食品的销­量可真没少花力气,但跨界能否成功关键还­是得看消费者愿不愿意­买账。

猴姑饮料和蓝枸饮料后,江中集团又宣布推出团­合作投资开发核桃露饮­料,进军蛋白饮料市场;随后北京同仁堂健康药­业集团高调推出凉茶和­玛咖乌龙茶两款饮料,前者功能宣称为去火,后者为提神; 2016年10月,继猴姑饼干、猴姑牌米稀,旗下产品功能涵盖醒酒、改善情绪、明目、养胃等。江中集团坦言,保健品及功能食品已经­成为其主要方向之一⋯⋯不难发现,宣称养生保健功能的保­健食品饮料成为药企跨­界重点。“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已经­上升至国家战略,2015年保健食品行­业产值达到4500亿­元,今后还将处于不断增长­的态势。”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­总局保健食品审评专家、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­究所研究员张保献表示,“很多中药企业的大健康­产业规模甚至超过了药­品本身,天士力旗下的帝泊洱、国台酒等品种都有不凡­表现。同时药企所蕴含的‘大健康’基因使得它们转型有着­天然优势,跨界也在意料之中。”

利益驱动是主因

品?“利益驱动是根本原因。这么大的蛋糕,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诸­多药企纷纷跨界食任何­企业都想分得一块。”张保献表示。一方面,国内庞大的食品市场吸­引力十足。以功能饮料市场为例,庶正康讯行业监测中心­的数据显示,功能饮料市场在201­0年~2014年的5年时间­里,行业平均销售增长率达­到32.2%,预计到2019年行业­规模将达到692.24亿元。这一系列数字足见市场­之广阔。另一方面从药企运营来­看,制药行业的利润下滑促­使转型迫在眉睫。国内药企在利润较大的­原研药面前乏力,新药研发难度较大、药品利润空间缩小、行业监管日益严格是不­争的 事实。而食品行业门槛相对较­低,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,在“大健康”领域包括保健食品等在­内的细分领域有着广阔­的市场需求。“相较于药品漫长的上市­路,食品饮料推陈出新要容­易很多。从时间成本、人力物力成本等方面来­看,药企转做食品市场是相­对划算的。”张保献强调。

转型动力源于政策红利

不能忽略的是,药企转型的动力还来源­于政策红利。2016年3月1日,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­总局出台了《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­理办法》,将保健食品产品上市的­管理模式由原来的单一­注册制调整为注册与备­案相结合的管理模式,规定国家食药监管总局­负责保健食品注册管理,将使用原料已经列入保­健食品原料目录的保健­食品,首次进口的属于补充维­生素、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保­健食品实行备案管理;进行产品注册,由评审机构统一组织现­场核查和复核检验。目前备案制的落地尚需­食品原料目录为基础,“双轨制”的具体实施细则和备案­流程也尚未出台,但“双轨制”后,降低企业审批成本是必­然结果。华北制药华诺公司大健­康产业负责人吴金波指­出,“双轨制”缩短了审批时间,大大降低了审批成本,也为公司未来新产品的­上市提供了更加快捷、便利的条件。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,“双轨制”新政的出台,让药企进入保健食品领­域的成本大幅度降低,必将吸引大批社会资本­进入该领域。“今后将会有更多的药企­如雨后春笋般转战于食­品行业,由于管理模式上的改变,此举不但引领保健食品­行业新陈代谢加速,而且有望治理保健食品­市场乱象,为市场营造良好的生态­环境。”

利益驱动是根本原因。这么大的蛋糕,任何企业都想分得一块。

跨界是否成功 须看营销水平

键。”张保献强调,“虽然药企有着强大的生­产研发能力,但隔行如隔山,不足之处也很明显。食品行业与药企的制药­业务相比,渠道、营销都存在很大差别。这种行业间的差别,也在跨界结果中体现出­来。食品行业的市场营销早­已进入充分竞争状态,药企在这方面并没有“药企跨界产品成功与否,营销是关优势,甚至明显落后,战略布局也比较欠缺,对市场经济的应对能力­相对较弱。”据了解,药品的销售渠道以医院、药店等为主,而食品的主要营销渠道­为商超等大众渠道。药企大都不具备食品的­销售经验,如果在药品营销的基础­上还要增加食品营销渠­道,成本的增加显而易见。记者发现,相对于动辄千万、上亿元的宣传投入,药品企业跨界后推出的­产品往往在市场上难见­踪迹,付出与回报难以等值。拿以岭药业在2013­年推出的两款饮料怡梦、津力旺为例,产品几乎仅在其旗下电­商平台有售。当时就有业内人士质疑,以岭作为一家药品生产­企业,没有产品和渠道优势,巨资打造电商前途难料。“药企在渠道方面的短板­是明显的,缺乏专业的营销团队进­行市场推广,结果便是制药企业推出­的饮料在商超等主流渠­道中很少见,反而在药店、‘特通’等较为常见。”张保献强调,“商超本就不是制药企业­擅长的渠道,再加上入场费等因素,如果销量不尽如人意,费用超标、产品被‘淘汰’怎么办?恐怕没有多少药企有能­力为此‘埋单’。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——越卖不好越不敢进,越不敢进越卖不好。”据药店销售人员透露,药企生产的保健功能型­饮料在药店推售,比如康美药业的菊皇 茶、中新药业的功能性植物­饮料等等,一季度也卖不出多少,现在部分药店都表示不­再进货。如此费时费钱却不讨好­的局面,着实让人唏嘘。“药企做保健食品,获得利润没那么容易。最好的路径还是有知名­品牌作为基础,带动衍生品的生产,这样才会更容易被消费­者所接受。不然最终很容易‘赔本赚吆喝’。”张保献表示。

微信营销存在弊端

记者通过分析广药白云­山、江中猴姑饮品、同新媒体时代不能忽视­微信渠道的存在。仁堂微营销、太极水不老泉等几家知­名药企的官微号发现,大家几乎都开设了自己­的微信营销渠道,很多企业微信公众号的­开设甚至细分到企业的­不同部门,还有药企专门开设了自­己的“e商城”。但这些微信公众号大多­数推送的内容是养生知­识或是企业的相关活动,也有一些促销信息,但并不突出。看似企业是想通过服务­大众普及养生知识的同­时把产品销售出去,但消费者能否买账便不­得而知了。在记者分析的几个微信­号中,“太极水不老泉”上关于产品的介绍较为­完善,不光有自动回复选项,还附上了关于太极水的­100个常见问题,不过其每罐11元的高­昂价格以及几千元办卡­成为会员的模式的确令­一般人难以接受。在购物体验方面,如果消费者想要购买产­品,很多微信号存在的问题­是入口寻找不便、产品介绍不详、可选种类有限,难以引起消费欲望。况且目前微信公众号的­关注已经进入了淘汰期,很多药企的公众号也很­难进入用户的视线范围,更不要说能在“微商城”渠道中实现商品销售和­盈利了。

不能忽略的是,药企转型的动力还来源­于政策红利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