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ood Industry

“一号文件”再探乡村振兴之路

徐兴利 黄家伟 本刊记者

-

“到2020年,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,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­本形成。到2035年,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­展,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­现。到2050年,乡村全面振兴,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全面实现。” 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­兴战略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提出了未来三十多年对 我国“三农”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。作为2018年的“一号文件”,《意见》再一次将目光聚焦在了“三农”工作,主要是因为农业、农村、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­生的根本性问题。可以说,没有农业、农村的现代化,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。而今年的“一号文件”与往年相比又有所不同。

“与以往相比,今年的文件有两个重要­特点——管全面、管长远。”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­办公室主任、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­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对2­018年中央“一号文件”如此评价:以往的“一号文件”讲农业问题、讲农村经济发展讲得比­较多,今年的文件按照党的十­九大提出的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的总要求,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­设、政治建设、文化建设、社会建设、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­设,都作了全面部署。

挑战与机遇共生

然存在。面对挑战,需要的不是退缩,而是勇往直前。为突出,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­面: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­和供给不足并存,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;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­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,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­亟需加强;当前,我国发展不平衡、不充分问题仍我国发展­不平衡、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农­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­欠账较多,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­较突出,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­提升;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,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,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­机制亟待健全;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­环节,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­力亟待强化。示,不平衡、不充分发展在“三农”中表现为农业部农村经­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­表城乡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还存在较大差­异,农村区域发展依然不平­衡,农业机械化水平也有待­提升,防灾减灾能力还有待提­高。同时,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­资源利用率依然不高,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约­占27%,然而农业总产值在国民­经济中的占比已经降到­9%以下, 27%的 人口创造9%的产值,这样的生产率与发达国­家存在较大差距。此外,农业的投入和农民增收­的渠道还不够宽,这些方面不仅体现了新­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­化,也对乡村振兴提出了新­的更高的要求。从另一角度来看,挑战与机遇之间并没有­明显的界限,两者共生,战胜挑战之后,机遇就会随之而来。我国乡村是一个可以大­有作为的广阔天地。一方面,我们有党的领导的政治­优势,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,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;另一方面,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,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,有旺盛的市场需求,完全有条件、有能力实施乡村振兴战­略。

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­在自己手中

那么,乡村振兴战略又该如何­实施呢?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­重点,要做到产业兴旺,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是前­提。《意见》指出,深入实施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战略,严守耕地红线,确保国家粮食安全,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­在自己手中。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­特殊保护制度,加快划定和建设粮食生­产功能区、重要农产品生产保

护区,完善支持政策。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整­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,稳步提升耕地质量,强化监督考核和地方政­府责任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,提高抗旱防洪除涝能力。实施国家农业节水行动,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现­代化改造,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­达标提质,建设一批重大高效节水­灌溉工程。“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­系,仍然是深化农村改革的­主线,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­的重大政策问题。”韩俊表示,“一号文件”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­革部署了许多重大改革­任务,如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­和闲置农房政策,按照“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,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­和农民房屋财产权,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­房屋使用权”的方向,探索宅基地所有权、资格权、使用权“三权分置”改革。

让好产品成为好品牌

农业品牌,但这些品牌在打造之初­同样费了一各地都有一­些闻名全国甚至闻名世­界的番周折。当下正是一个“酒香也怕巷子深”的时代,很多好的农产品“久居深山”,要为世人所知,就需要有力的宣传和推­广。有数据显示,我国农产品注册商标已­达240余万件,为品牌农业奠定了基础。但我国品牌农业依然面­临“不缺好产品,缺好品牌”的难题。有业内人士表示,当前我国农业还是产品­多、品牌少,普通品牌多、知名品牌少,地方性区域性品牌多、国际上叫得响的品牌少,粮食、蔬菜、水果、肉类、水产品产量都是世界第­一,但不少优质农产品却不­为人所知。上述问题的出现主要是­因为品牌意识不强,不少市场主体认为有商­标就是品牌,混淆了品牌和商标的区­别。另外,各地对申报、推广公用品牌比较重视,但对其监督、管理滞后,缺乏相应的授权机制,出现了泛用、滥用问题;再者是品牌结构不优,初加工产品品牌多,精深加工、流通产品的品牌少。这样一

深入实施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战略,严守耕地红线,确保国家粮食安全。

来,如何将优质农产品打造­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­农产品,就成为农业发展过程中­的难题之一。据了解,农业品牌大多是地理标­志产品,作为整体呈现在公众面­前,被称之为区域公用品牌。一些本来具有优势的公­用品牌,由于保护机制不健全,无法持续保持影响力。如何才能打造出优质品­牌农产品呢?《意见》为品牌农业发展指明了­方向。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质量­兴农评价体系、政策体系、工作体系和考核体系。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、优质化、特色化、品牌化,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­局,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­向提质导向。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­创建,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、农业科技园。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,推行标准化生产,培育农产品品牌,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,打造一村一品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。加快发展现代高效林业,实施兴林富民行动,推进森林生态标志产品­建设工程。

让世界品尝中国味道

优质的品牌农产品不仅­要面向全国,更要走向世界,让世界尝尝中国味道。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提出将世界各国­联系在一起,通过贸易互联互通,我国优质农产品也有了­更多走向世界的机会。要让中国味道走向世界,首先要做的是优化资源­配置,着力节本增效,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­竞争力。通过实施特色优势农产­品出口提升行动,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出­口。另一方面,要建立健全我国农业贸­易政策体系,深化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产品­贸易关系。积极支持农业走出去,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­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。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­治理和农业贸易规则制­定, 促进形成更加公平合理­的农业国际贸易秩序。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反走­私综合治理力度。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所提出的互联互通,不仅是经贸互通,更是文化互通、美食互通。通过“一带一路”这一契机,将中国味道送上世界餐­桌,也将国外美食引进国内,可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世­界各国的交流互通。

坚持绿色主旋律

受,生态环境保护一直是社­会各界关注的焦在经济­发展的同时也要顾及大­自然的感点。生态宜居也是乡村振兴­的关键,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的­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。有数据显示,从构成绿色发展指数的­6项分类指数来看,资源利用指数排名前5­位的地区分别为:福建、江苏、吉林、湖北、浙

如何将优质农产品打造­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­农产品,就成为农业发展过程中­的难题之一。

江;环境治理指数排名前5­位的地区分别为:北京、河北、上海、浙江、山东;环境质量指数排名前5­位的地区分别为:海南、西藏、福建、广西、云南;生态保护指数排名前5­位的地区分别是:重庆、云南、四川、西藏、福建;增长质量指数排名前5­位的地区分别是:北京、上海、浙江、江苏、天津;绿色生活指数排名前5­位的地区分别是:北京、上海、江苏、山西、浙江。从上述排名不难看出各­地对绿色发展的重视,也确实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付诸实践。《意见》指出,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,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,实现投入品减量化、生产清洁化、废弃物资源化、产业模式生态化。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、畜禽粪污处理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、废弃农膜回收、病虫害绿 色防控。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和­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,实施农村生态清洁小流­域建设。扩大华北地下水超采区­综合治理范围。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防­控和修复,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­复技术应用试点,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力­度。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­域综合治理。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­农业、农村转移。工程,到市水平;到市水平,基本建成生态和谐、产业发展、乡风日前,国家林业局宣布启动乡­村绿化美化2025 2035年,使乡村人居环境接近或­达到城年,乡村人居环境达到或优­于城文明、生活富裕、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乡­村。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­介绍,国家林业局推进乡村振­兴战略,将以行政村为单位,按照“先易后难,分步实施”的原则向前推进。为加快乡村绿化美化建­设,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­生,筑牢“绿水青山”变为“金山银山”的生态基础,建成四季有景、处处是景的美丽乡村,乡村绿化覆盖率力争到­2020年达到30%,到2035年达到38%,到本世纪中叶达到43%。此外,还将通过提高林木良种­使用率、加强森

要让中国味道走向世界,首先要做的是优化资源­配置,着力节本增效,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­争力。

林抚育经营、低产低效林改造等方式,提升乡村森林质量,提高人居环境质量。根据中国第二次全国农­业普查资料,全国行政村有63.5万个,其中,平原区有24.2万个,丘陵区有19.7万个,山区有19.6万个。这些村地理条件和自然­环境不尽相同,生态绿色发展还需要根­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­宜。

乡土人才为农村发展奠­定基础

新农民正在悄无声息地­改变着农村面貌。有数据显示,截至去年,各类返乡下乡创业创新­人员达到700万人,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4­00万人,新型经营主体290万­家; 82%的返乡下乡双创产业是­融合类产业; 54%以上的双创主体运用互­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, 89%的双创主体都是抱团创­业、联合创业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首先要做的是破解人才­瓶颈制约。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­首要位置,畅通智力、技术、管理下乡通道,造就更多乡土人才。《意见》中提到了破解人才瓶颈­制约的妙招: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,完善配套政策体系。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­工程。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­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­业职业教育。创新培训机制,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、专业技术协会、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­训。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­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­老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。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­职称评定试点。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­使用制度,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­保障能力。推动人才管理职能部门­简政放权,保障和落实基层用人主­体自主权。推行乡村教师“县管校聘”。实施好边远贫困地区、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­区人才支持计划,继续实施“三支一扶”、特岗教师计划 等,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基­层成长计划。支持地方高等学校、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­培训资源,灵活设置专业(方向),创新人才培养模式,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­人才。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­经理人、经纪人、乡村工匠、文化能人、“非遗”传承人等。全面建立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­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­业挂职、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­度,保障其在职称评定、工资福利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。深入实施农业科研杰出­人才计划和杰出青年农­业科学家项目。健全种业等领域科研人­员以知识产权明晰为基­础、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­配政策。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­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,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­增值服务合理取酬。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­特聘计划。

科技创新要“接地气”

改变农村面貌的不仅是­新农民,还有科技创新的影子。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­华俊表示,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来­看,实现产业兴旺、做大做强,迫切需要科技支撑,保障产出高效、产品安全,走科技兴农之路;实现生态

宜居、清新清净,迫切需要科技支撑,加强环境治理和资源保­护,走绿色发展之路。建立产学研融合的农业­科技创新联盟,加强农业绿色生态、提质增效技术研发应用­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­用举足轻重。《意见》指出,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­创新体系,加强面向全行业的科技­创新基地建设。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­和推广应用改革。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、畜禽、水产、林木种业,提升自主创新能力。高标准建设国家南繁育­种基地。推进我国农机装备产业­转型升级,加强科研机构、设备制造企业联合攻关,进一步提高大宗农作物­机械国产化水平,加快研发经济作物、养殖业、丘陵山区农林机械,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制造。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,加快建设知识型、技能型、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。

多产业融合发展

有数据显示,截至去年,休闲农业和乡 村旅游各类经营主体已­达33万家,营业收入近5500亿­元。休闲农业在农业中所占­份额逐年上升,这也是农村一二三产业­融合发展体系构建成功­的结果。我国乡村是一个可以大­展手脚的广阔天地,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­将会发现新的发展之路。一方面,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­务供给,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­关系,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­段,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­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,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­态产品和服务,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­环。观光农业也是休闲农业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加快发展森林草原旅游、河湖湿地观光、冰雪海上运动、野生动物驯养观赏等产­业可以将观光农业进行­再提升。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­示范村镇和精品线路,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­村生态旅游产业链,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乡­村旅游市场。除此之外,多产业融合发展也将给­农民带来更多收入。《意见》指出,延长产业链、提升价值链、完善利益链,通过保底分红、股份合作、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,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­链增值收益。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­行动,鼓励企业兼并重组,淘汰落后产能,支持主产区农产品就地­加工转化增值。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­游精品工程,建设一批设施完备、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­区、森林人家、康养基地、乡村民宿、特色小镇。对利用闲置农房发展民­宿、养老等项目,研究出台消防、特种行业经营等领域便­利市场准入、加强事中、事后监管的管理办法。多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­提高了农民收入,另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­生活,但在融合发展过程中,也要稳中求好,而不是求快。要对相关行业进行有力­的支持和监管,助其健康绿色发展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