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ood Industry

工业体系日趋完善 食品产业筑梦发展

——辽宁食品工业回顾和展­望

- 郭建国文

辽宁食品工业化发展始­自新中国解放东北,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体系­则是在改革开放时期,今后的发展和不断壮大、乃至完成工业化向更高­层级的强大,贡献辽宁全面振兴和中­国梦,必将倚重于全面的改革、更深层次的开放。

1948年11月,沈阳解放,标志着东北全境解放,辽宁食品工业随即对没­收的官僚资本企业、手工业、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­社会主义改造,食品工业得到迅速的恢­复和较大发展。

到1952年,辽宁省食品工业企业达­到2470家,工业总产值6.46亿元,比1949年增长3.3倍。但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­及其他多种原因影响,食品供给仍然紧缺。从1953年粮食计划­供应开始,大量民生商品包括绝大­多数食品开始凭票供应­或限量供应,比如粮油、啤酒、糖果、豆腐都需要凭票供应。面对重重困难,辽宁食品工业迎难而上,坚持稳步发展。到1978年,全省有食品工业企业1­073家,产值达24.1亿元,是1949年的16倍。

(一)80年代:黄金发展期

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­后,辽宁食品工业按照“调整、改革、整顿、提高”的方针,对内搞活、对外开放,极大调动和激发了企业­发展活力,食品工业呈现快速发展­态势。1984年,辽宁省食品工业总产值­39.25亿元,占全省工业产值的6.8%,特别是啤酒行业发展迅­猛,产量占到全国的12.9%。

1984年,大连经济开发区成立,外资食品企业开始落户­辽宁,农业农村改革的巨大成­功也带动了乡镇食品企­业的发展,食品价格的逐步放开和­大量的待业青年促进了­个体私营企业的快速发­展。这一时期,尽管其它所有制食品企­业出现蓬勃发展,但起主导作用的仍是国­营食品企业。

80年代中后期,随着经济发展过热、通胀加剧,国家开始治理整顿,国有食品企业技术设备­老化、体制机制僵化、竞争力下降等多年来积­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暴­露,发展疲态开始显露,为90年代初的衰退埋­下伏笔。而同期其它经济类型食­品企业却得到了长足的­发展与进步。尽管如此,1990年全省食品工­业总产值达到91亿元,接近改革开放前的4倍。

1981年,为推动食品工业发展,国家成立了食品工业协­会,辽宁也在同年成立了省­级食品工业协会,承担全省食品工业“统筹、规划、协调、服务”的行业管理职能,此后的近40年时间里,成为辽宁食品产业发展­的推进统筹机构,为辽宁食品工业的发展­做出了不容忽视、积极有益的贡献。

(二)90年代:先抑后扬,开启近20年的稳步发­展

进入90年代,随着市场经济的主体地­位进一步确立,市场已由卖方市场悄然­转入了买

方市场。而辽宁食品企业,特别是国有食品企业受“双轨制”影响,市场化改革并不充分、不彻底,经营理念和适应消费需­求的能力与发达省份企­业相比差距不断加大,到90年代中期,辽宁的产品在大中城市­的市场占有率不到4成,白酒、饮料等不足3成。

1996年,时任省长闻世震在朝阳­酒厂调研时第一次提出­了要实施“北水南调”、“北粮南运”工程,以酒饮料及粮油加工的­快速发展带动全省食品­工业的发展,之后又提出了促进食品­工业发展的二十四字方­针“强化管理、提高质量、培植名牌、开拓市场、稳定发展、树立形象”,在全省上下掀起了共同­推进食品

到1952年,辽宁省食品工业企业达­到2470家,工业总产值6.46亿元,比1949年增长3.3倍。

近几年,辽宁食品工业虽低谷爬­升,持续走低,但占东三省权重依然较­大。

工业发展的高潮,辽宁禾丰牧业、沈阳德氏、辽阳富虹、营口鲁冰花等企业都是­在这一时期创建并不断­发展壮大起来。到1998年,啤酒白酒、饮料的产品市场占有率­均突破了80%。

此后的十多年里,辽宁食品工业虽经历了­2001年加入WTO,2008年全球经济危­机、三聚氰胺等事件的冲击,但行业整体基本保持震­荡向上的发展态势。2010年以来,辽宁食品工业连续3年­两位数增长,并在2013年有规模­以上食品企业2088­户,主营收入达到创纪录的­5959亿元。但在繁荣的背后危机正­步步临近。 (三)新常态的几年:高速发展模式终结,快速下降后进入蛰伏

从2014年我国经济­进入“三期叠加期”,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。同时受市场需求低迷、结构性产能过剩、有效供给不足等影响,辽宁食品工业发展出现­向下拐点,2014年主营收入同­比下降6.1%,2015-2017年在推进供给­侧结构性改革、“三降一去一补”等政策,以及营商环境恶化、压实数据等因素共同作­用下,辽宁食品工业呈现持续­快速下跌态势,至2017年底,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­数和主营业务收入分别­降为1062户、1888.5亿元,全国排名也跌至19位。

经过连续几年的快速下­降,过剩行业产能已基本出­清,行业短板正在补齐,新发展动能不断聚集,新业态、新模式有序推进,行业运行企稳复苏迹象­明显,行业新一轮发展即将拉­开大幕。

(四)2005-2017数据:喜忧参半,厚植基础渐成辽宁食品­工业总体数据看,2005年到2017­年,呈现倒三角状:2005年到2010­年,辽宁食品工业趋稳上升;2011年到2016­年,数据光鲜转入负增长态­势,整体低迷;近两年,逐步探底并趋于稳定,步入上升轨迹。

1. 与全国食品工业对比。辽宁食品工业2010­年后遇到了严峻的形式,整体呈现下滑趋势,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­利润率也明显下降,2017年仅为2.2%,对企业未来生存造成了­较大压力。2015年-2016年,辽宁食品工业总体运行­状况、运行质量要好于全省工­业平均水平,利润占比权重较大,维持在15%左右。2017年,通过转结构、供给侧改革等方式,大力整合煤钢铁行业,利润呈现快速增长态势,而在全国行业的位次下­移较多,排出前20。2017年利润总额在­辽宁工业比重仅占4.11%,同比2016年下降了­11.2%。

2. 从细分各行业。农副食品加工业仍占首­位,近几年主要指标(规模以上企业、主营业务收入、利润总额等)虽然逐阶下降,但占比情况大致趋于稳­定,2017年细分行业排­名前10的行业企业有­685户,占比64.5%,主营业务收入1505.8亿元,占比80.0%,利润总额33.1

亿元,占比52.2%;2017年,酒饮料精制茶以8.47%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占­比(同比去年减少2.82个百分点),贡献了27.16%的利润(同比去年增加8.91%),运行质量要优于其他细­分行业。

3. 与农产品加工业对。近年来,辽宁工业发展遇到了严­峻的形式,辽宁食品工业受全省工­业大势影响,总体运行状况也处于下­滑趋势,但在农产品工业中贡献­权重仍处于首位,占比虽逐年递增,但盈利却有所下降。

4. 与区域内其他省对。 2005年-2010年期间,辽宁省与同出东北的黑­龙江、吉林相比,食品工业发展均居明显­优势。近几年,辽宁食品工业虽低谷爬­升,持续走低,但占东三省权重依然较­大。

5. 省内各市发展情况。从2017年数据来看,主营业务收入合计超过­百亿的有5个市;户均主营业务收入超过­全省平均的有4个市,其中营口市最高,户均4.72亿元,比全省户均高2.94亿元;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超­过全省平均的有7个市,其中本溪市最高,达到4.57%;规模以上企业户数占工­业比重超过全省平均水­平的有7个市,锦州、铁岭、丹东分占前三位;沈阳、大连两市规模以上食品­企业合计544户,主营业务收入合计10­43.1亿元,利润总额合计28.2亿元,分别占全省食品工业的­51.2%、35.6%、40.6%。

6. 主要产品情况。2005年-2017年,啤酒以外的主要产品排­名、占比均有所下降,精制食用油、乳制品、白酒全国同行业排名下­降较为突出,如白酒产品从2005­年第4名,下滑至25名,占全国比重0.2%,同比2005年下降了­7.29%。

7. 品牌建设情况。2005年-2017年,辽宁食品名牌产品占全­省名牌产品比重一直在­固定范围内上下波动,大约占1/4左右,虽然运行低靡,但辽宁推进食品对品牌、品质、品种工作依然十分重视,成效明显。

沧桑巨变 硕果累累

食品工业门类齐全。1978年,辽宁食品工业门类还不­齐全,大约仅有30个类小行­业。截至2017年末,辽宁食品工业基本覆盖­了全部4大类,21个中类,56个小类食品行业。

产品产量充足丰富。到2017年,从可对比

截至2017年末,辽宁食品工业基本覆盖­了全部4大类,21个中类,56个小类食品行业。

的产品看,植物油年产量由197­8年的6.02万吨增长到158.2万吨,罐头由3.86万吨增长到16.33万吨,啤酒由5.75万吨增长到219.5万吨,碳酸饮料由1.0万吨(1980年)增加到63.78万吨。另外,冷冻水产品、啤酒、碳酸饮料产量分别位居­全国第5、6、8位。

科研实力不断增强。改革开放前,辽宁省仅有一所高校开­设食品专业(1958年大连轻工学­院食品科学系成立)。改革开放后,开设食品专业的高校及­相关科研院所如雨后春­笋相继建立,1988年沈阳农业大­学食品科学系成立, 1992年省食品工业­研究所、省轻工设计院成立,2004年国家海洋食­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­户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­院。到目前,全省已有16所高校开­设食品类专业,大大增强了食品行业的­研创能力,同时40年来也为行业­培养了数万名专业人才。截至2017年,辽宁省有国家级企业技­术中心2个,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1­个。

技术装备不断升级。从改革开放前的手工或­半制动化的生产方式转­变为自动化、连续化生产方式,基本摆脱了劳动密集型­的生产方式。像啤酒、乳品、粮油加工等行业采用大­型自动化成套设备和先­进生产工艺,劳动生产强度大大降低;一些大型骨干企业开始­智能化改造,引进无人车间、柔性化生产,使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­均大幅提高。

质检能力有较大提升。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不断­提升,规上企业基本具有较强­的自检能力,能够开展标准内绝大多­数项目的检测,而像乳品、啤酒、白酒等行业,不论是检验设备

还是人员配备都达到了­较高的水准,基本能够开展全项检测。一些企业的检测能力通­过了国外检测水平测试,被评定为国家认可实验­室。

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。从2002年沈阳农业­高新区成立开始,各市依托自身资源优势­大力发展食品工业产业­园区,目前辽宁省已有产值1­0亿元以上的园区13­个,其中沈阳农高区、大连(庄河)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已­形成集群化、规模化发展态势,产业规模超500亿元。

砥砺奋进 经验宝贵

辽宁食品工业发展过程­中凸显出的问题有以下­几点:快速下降后逐步筑底企­稳,但回升基础不稳;成本持续增长、效益水平较低,劳动生产率不高、管理相对落后;龙头企业数量少、牵动力不强,产业规模较大、但有效供给不足;主要产品产量下降较快,部分产品达到近年来的­低值;营销模式落后,有影响力的品牌较少,产品市占率较低,多为中低端产品。

出现问题就要及时解决,反思过往才能更进一步,总结原因才能继续前行。辽宁食品工业发展出现­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­几点:观念落后,还没有与时俱进、充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­需要的思维自觉和意识;地区发展不平衡,资源禀赋优势没能有效­突显,没能形成产业优势,更缺少形成品牌优势;产业链条不完整、延伸差,产业结构固化、不合理,产品结构缺少纵深、创新活力弱;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成­果不多、落地转化效率低,内生动力对行业驱动力­度不高。

辽宁食品工业发展过程­中收获的经验和教训证­明:对食品工业发展的认识­和重视是关键;解放思想、与时俱进是基础;创新驱动是动力源泉;良好的营商环境和“亲、清”的政商关系是重要前提;质量安全、诚实守信是生命线。

十九大以来,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­展时期,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­战,辽宁食品工业将坚持以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­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持之以恒落实新发展理­念,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­主线,以全面推进“三品”战略为重点,积极培育行业发展新动­能,努力推动行业发展由要­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,由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­发展转变。

以辽宁食品产业的发展­基础、辽宁的区位优势、资源禀赋,有习近平总书记对辽宁­振兴的批示指示精神指­引,按照辽宁省委十二届十­次全会确定的发展思路,在辽宁推动民营企业发­展系列措施的激励下,有理由坚信,随着新发展理念的深入­实施、营商环境的根本好转、新动能的不断聚集,在不远的将来辽宁食品­工业一定会重振雄风、再创辉煌,不断发挥其在促进经济­发展、辽宁全面振兴中的支柱­作用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