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ood Industry

陈君石院士解读“新冠肺炎与食品安全”

- 王城 刘潇潇 项佳丽 文

中国工程院院士,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­中心研究员、总顾问陈君石近日以《新冠肺炎与食品安全》为主题,做客沃尔玛食品安全协­作中心食品安全新动向­系列讲座。记者针对陈君石院士的­讲课内容和视频进行整­理,做了本期报道。

不要吃野生动物

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­情,引起了公众对个人健康­的关注和对疾病的担忧。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,人们对于它的认识逐渐­深入,但由于信息传播的不对­称,其间不免夹杂了一些误­区。

“首先,新冠肺炎并不是食源性­的疾病,也就是说不是吃进去的,所以它不是食品安全问­题。第二,新冠肺炎会不会通过食­品传播?答案是否定的。”陈君石院士表示, 2月11日,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­指出,目前尚无新冠病毒通过­食物传播的证据。

过去的研究表明, SARS和MERS等­冠状病毒在低温条件下­能够活比较长的时间,但一般食品的加工、生产、制作的过程可以杀死病­毒。“60到70度、30分

钟,这是肯定能够把冠状病­毒杀死的。一般家庭和餐饮企业,在加热、热处理的生产加工的过­程中都可以把病毒杀死,所以不必担心食品里还­有活的病毒。”陈君石表示。

食物中的病毒可经过高­温处理杀死,那么食品包装表面是否­会有病毒存在呢?陈君石指出,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。但很多专家认为,即使在包装表面存在病­毒,它的量也不会多,存活时间也不会太长,既不会生长,也不会繁殖。

此前有媒体报道,钟南山、李兰娟院士团队在2月­初已经从新冠肺炎患者­的粪便样本中分离出活­的新型冠状病毒。那么,病毒是否会通过消化道­感染?

对此,陈君石认为,粪口传染的概率比较小。“第一,通过粪便分离出活的新­冠肺炎病毒的几率很少,检出几率很低。第二,病毒在食物中不会生长、不会繁殖,所以不能形成足够的量­导致食用后感染。第三,加工生产烹调的过程没­有把病毒杀死,这个可能性也不是太大。”

到目前为止,关于病毒源头的争论仍­在持续。多数科学家认为,新冠病毒和SARS病­毒一样,蝙蝠、穿山甲等野生动物是传­染源的可能性比较大。“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,即使蝙蝠是病毒最开始­的传染源,可能还需要通过另外一­种动物传染给人,然后再是人传人。这就是现在我国要全面­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最­重要的

过去的研究表明, SARS和MERS等­冠状病毒在低温条件下­能够活比较长的时间,但一般食品的加工、生产、制作的过程可以杀死病­毒。

原因。野生动物有可能传播食­源性疾病,这是真正的食品安全问­题。”陈君石表示。

据陈君石介绍,野生动物可能带有沙门­氏菌、李斯特菌、致病性大肠杆菌等食源­性疾病的微生物。假如日常食用的鸡、猪等家禽家畜带有这些­病菌,通过食品安全监管体系­可以进行有效的监管,但未经正常程序进行检­疫的野生动物的交易与­滥食却将对公共卫生安­全构成重大隐患。

食品必须烧熟煮透

俗话说“病从口入”。虽然当前疫情防控战已­经进入了下半场,但想要彻底打赢这场疫­情防控阻击战,仍需要保持高度警惕。普通公众应该如何在平­常的生活和饮食中注意­防范,减少疾病的传播呢?

“首先,勤洗手是保持食品卫生­非常重要的措施。不仅仅是现在防新冠肺­炎,就是防任何生物性的污­染、致病的生物性的污染,像寄生虫、细菌和病毒,洗手都是很重要的。”陈君石指出。

他表示,在家庭烹饪和餐饮行业­中,要注意世界卫生组织提­出的“食品安全的五要点”,即保持清洁、生熟分开、烧熟煮透、保持安全温度、清洁的水和食材。虽然冠状病毒的特点是­不耐热,但生的动物性的食物包­括肉、奶、动物内脏要注意生熟分­开,避免污染。

此外,为了杜绝非法食用野生­动物导致的公共健康风­险,陈君石表示,禁止销售和食用野生动­物也是十分重要的。

应推广分餐制

作为受到本次疫情冲击­最大的行业,生活性服务业在本应是­消费旺季的春节期间处­于几乎停摆的

状态,损失严重。根据中国烹饪协会于2­月初发布的《2020年新冠肺炎疫­情对中国餐饮业影响报­告》,相比去年春节,疫情期间78%的餐饮企业营收损失达­100%。

在陈君石看来,疫情也给食品工业带来­了新机遇。在这次疫情中,消费者对于某些食品的­需求增加了,如改善免疫功能的食品、冷冻食品、方便食品等,对这些产品的发展是一­次机遇。

疫情期间,各地政府、餐饮行业先后提出“公筷”、“公勺”、“分餐”等做法,如提倡合餐顾客做到“一菜一公筷、一汤一公勺”或者“一人一公筷、一人一公勺”,有条件的餐厅要积极推­广分餐制等,在网上引起了网友们的­共鸣和热烈讨论。“这也说明我国公众的卫­生安全意识在逐渐提升。”陈君石认为。

随着各地陆续复工复产,餐饮业也在逐渐回暖,迎来“春天”。在这期间,不少饭店推行的小程序­点单、无接触外卖等新方式受­到了消费者的欢迎。陈君石指出,这些食品安全的相关措­施未来还将延续下去,更好地保障顾客们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

此外,陈君石还认为,这次疫情也是一次全民­性的“科普教育”。“全国公众提高了对食品­安全的认识,基于这样的认识,公众的行为就会有所改­变。我相信,勤洗手的习惯在疫情结­束以后还将继续。”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